精神治療求助於狗
——和貓、鳥、魚、鼠!
精神科醫師束手無策,狗卻得以成功。狗沒有用睡椅或麻醉藥,可是牠們的臨床態度卻非常有力——開朗、熱情、活潑、無條件地接納人。不但是狗,其他各種大小、形式的動物也比精神科醫師為強。寵物正在打入精神病院、療養院和無家可歸兒童或弱智兒童的收容機構。
同情心基金會的卡拉伯魯(Anthony Calabro)博士解釋狗的成就說:「病院中人的難題多數是不肯與別人相交。他們孤立地生活,感情冰冷,無事可做,也沒有被愛。不少人已失去了責任感,有些只有極少的控制力。他們僅是存在,不是活著。」但狗卻能打開這些人的藩籬。
卡拉伯魯博士解釋說,「狗付出愛——無條件的愛。牠們要求人加以留意,當有人作出反應時,牠們就無條件地以愛、安全、熱情來回報。」有些精神科醫師抗拒寵物療法,卡拉伯魯說。「他們聲稱,『我們花了十年或十五年時間在學校學習關於精神治療和藥物的一切知識,而這些人只是帶一頭狗進去看看會有什麼事發生。病人所需要的絕不可能只是這麼簡單!』」
當然,並不是這麼簡單。可是當所提出的是「無條件的」愛時,功效就不小了。卡拉伯魯補充說:「動物不會醫病,但牠們能打開溝通和關懷之路。牠們是破冰船,將人的心打開。」精神病學教授哥爾遜(Samuel Corson)博士曾使用狗,有時也使用貓,作為治療的副手,並且「在30名對傳統療法,包括電震和藥物治療,毫無反應的病人當中的28人身上產生令人鼓舞的效果。」
美國俄亥俄州利馬州立醫院對犯罪的精神病人施行寵物療法時使用較小的動物如雀鳥、魚、豚鼠等。略舉數例如下:
一名病人四個月不發一言。醫療人員給他一頭鸚鵡。鸚鵡晚上棲息在他床畔的籠裡,白天停在他肩上。他開始和鸚鵡談話,兩個月之後他與人交談了。
一名抑鬱病人和兩隻初生的豚鼠打上交道。牠們為自己的母親所拋棄,病人於是加以接管,每兩小時用奶瓶餵養牠們。牠們要依靠他,他於是自覺有用。
一名自殺不遂的病人曾犯過多次持械行劫罪。他絕不合作、也不理睬人。院方給他一隻鳥去照料。「我以前從未發生過憐憫之心,」他說。現在他改變了。他成為鳥類學的研究生,並希望在出院時鼓勵其他機構採納寵物治療方法。
寵物可使病人減少憂慮;他們可以放心對寵物示愛而不必害怕被拒。後來他們會對人變得較為開朗,首先與人談論照料寵物的經驗。他們開始懷有責任感。他們自覺有用,因為有些東西要依靠他們。
數名從7歲至18歲的男孩被法庭下令送到兒童收養院。他們當中有些從未有過一個真正的家,有些被父母虐待,有些是弱智的,有些是從州立感化院轉送過來的。但他們共同擁有一些東西——虎兒,一隻普通的——家貓。一名桀驁不馴的問題少年開始把所有時間花在虎兒身上。他們的感情日增,這名少年變得平靜可親,與其他學生和教師的關係都大有改善。
在美國密芝根州史基薩兒童精神病院中有一頭混種狗在病房裡走來走去,樂於與任何有需要的兒童作伴。很少人能拒絕和牠親近,他們對狗付出友誼而不怕被拒。請停下來想想:一頭希望人愛的狗把頭枕在你膝上,棕色的大眼睛對你望著。或者一頭貓嗚嗚作聲地擦著你的腿。牠們的要求是很明顯的。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要求很難拒絕。
其他的研究表明寵物對身體患病的人也有幫助。美國巴爾的摩馬利蘭醫院大學發現擁有寵物的病人出院後的生存機會比沒有寵物的病人為大。在92名病人當中:沒有寵物的39名病人中11人在出院後一年死去,而53名寵物主人當中只有3人死亡。
美國賓州大學精神科醫師卡特卓(Aaron Katcher)說:「當人老去時,家人和朋友對之需要漸少,因而懷有被棄的感覺。自覺無用常會造成抑鬱。寵物正好填滿這種空虛。」
其他的研究表明擁有寵物可以降低血壓,論到新斯科夏一次關於「觸摸」的電視廣播,卡特卓說:「你若溫柔地使動物平靜下來,我們知道動物的心跳速率會下降,正如人的心跳速率下降一樣。」卡特卓在另一個場合聲稱,「心臟病患者若有一頭寵物,生存機會便增加三倍。」
因此,擁有寵物對某些人可能具有顯著的價值。顯然,平衡是必需的。在適當的位置上,寵物對某些人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