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平衡的看法
不錯,科學曾為人類帶來很大益處。可是,儘管這樣,我們應該對科學的裨益懷有平衡的看法。科學是人類所作的努力,而人類是不完美的。因此,科學的進步未必是完全有益。
例如,汽車提供快捷、便利的運輸。可是每年在嚴重車禍中喪生的人不下數十萬之多,汽車也同時造成了染污和世界能源枯竭的危險。類似地,電視把新聞和娛樂節目直接帶到我們家中。但許多家庭成員往往變成了電視迷,而且有些娛樂節目是無聊和使人墮落的。
新的化學物質使多種工業革命化,但它們也染污了我們所飲的水和我們所呼吸的空氣。殺蟲劑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但它們同時殺害了許多野生生物和危害我們的健康。科學進步造成了壞的結果和好的結果。我們應該把事情歸咎於科學家嗎?
誰的罪過?
未必全是科學家之過。科學研究已使汽車相當安全,可是人為的錯誤、故意違例和醉酒駕車等繼續造成交通意外。科學家能減少染污程度,但經濟方面的顧慮卻往往阻止人加以實行。科學家發明了電視,但電視播放關於色情、暴力和墮落的節目卻不是科學家所提供的。人們無法控制自己觀看電視的習慣也不是科學家之過。
可是,我們不能說科學進步所導致的種種難題完全不是科學家的罪過。例如,科學會使現代戰爭變成極端危險。這是誰的罪過呢?不錯,在這方面科學家至少要分擔部分罪責,因為他們花時間去發明破壞力更大的核彈或使武器更易於運送,他們也以自己的智力和學識去發展毒氣彈或恐怖的細菌武器。
誠然,科學家沒有發動戰爭。發動戰爭的是政客。可是,正如倫敦的《衛報》提出質問說:「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超過半數正從事軍備競爭,裁減軍備又怎能開始,核子大毀滅又怎能避免呢?」
各種科學理論
當我們考慮到科學的各種理論時,保持平衡也是必需的。科學家提出了若干引人注意的見解去解釋某些事物,例如物質的構成和宇宙的起源等。但我們不應忽略的一點是,這些見解只是理論而已——其中有些雖有頗多證據支持,但修改的可能性卻仍然存在。沒有一項科學理論是被科學家認為無可更改的。
朱爾敦(Pascual Jordan)教授說:「我從自己的研究認識到,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並不是完成和閉鎖的思想體系而是在繼續變化過程中的活的東西。」另一位科學家承認科學所提供的「充其量僅是相對的真理。」科學論文家湯瑪士(Lewis Thomas)博士說:「我並不認為我們在生物學或醫學的任何一方面能夠聲稱真正明其究竟;在我看來,我們對生物,尤其是對我們本身,所獲悉的越多,就對生命越感覺驚異。」
此外,在查考科學進步的歷史時,研究者不斷受到提醒,科學家們不過是人而已。研究者會發覺科學家偏袒己方的證據。例如紐約《每日新聞》報導說:「在糖精問題的爭論上值得留意的是,糖業主辦的所有研究結果聲稱人工糖是不安全的,而健康食品業主辦的研究結果卻說糖精沒有害處。」
研究者也會發覺偏見的存在,例如科學作家阿斯模夫(Isaac Asimov)報導說:「德國地質學家威干納(Alfred Wegener)在1912年聲稱各大洲曾在數百萬年間徐徐移動。他因此備受嘲笑蔑視,他主張直至死後才贏得承認。」(《科學文摘》1981年7月刊)如今威干納的主張已被接納為地質學的定論。
研究者同時發覺欺騙的例證。英國一本科學雜誌在一位受人尊重的科學家故意竄改的罪名成立之後展開一項調查。在204位接受調查的科學家當中,有92人自稱在自己職業當中至少作過一次所謂的「故意偏袒」;這個名詞是「偽造」的禮貌說法,意思其實一樣。
「故意偏袒」的一個例子發生於1976年。德國各報章稱讚當時出土的化石為「一項驚人發現。」科學家認為化石是頭足類動物之鏈的一個失落環節,因此是進化論的證據。但在1979年它被揭發為「故意偏袒」,化石是偽造的。「可是,」一位新聞記者嘆息說,「古生物學(化石研究)回顧以往,所見到的只是偽造化石多姿多采的歷史而已。」
因此,我們雖然不應貶低科學對人類的重大貢獻,但同時應該記得科學是有限度的。當我們把科學和另一個偉大的知識來源,聖經,比較時,這樣行尤其重要。
[第17頁的附欄]
一個飽受教育,也許有妻子兒女的人,怎能致力於設計武器去殺害千百萬人呢?
社會責任醫師會會長嘉秋高茲(Helen Caldicott)博士在一位雜誌代表訪問時描述她曾以同樣問題質詢一位科學家:「我說,『祖爾,為什麼人要設計這些大量殺人的武器呢?』他說,『你知道原因嗎?這樣行是極大的樂趣。你有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怎樣把十個彈頭裝在一個飛彈之上,在飛彈鼻上裝置電腦,使各個彈頭分別落在不同的城市上。這是極大的樂趣。』」——《美國天主教》雜誌。
但是即使科學家們沉迷於智力的挑戰和成就,他們也應該為他們那高價的「樂趣」對我們其餘的人所造成的緊張和危險分擔相當大的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