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5 8/8 22-26頁
  • 科學界的騙局:內幕一瞥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科學界的騙局:內幕一瞥
  • 警醒!1985年
  • 相似資料
  • 科學界的騙局:害群之馬?
    警醒!1985年
  • 科學界的騙局——何以日益增加
    警醒!1990年
  • 科學到底有多可信?
    警醒!1998年
  • 科學界的騙局——成為頭條新聞
    警醒!1990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5年
《警》85 8/8 22-26頁

科學界的騙局:內幕一瞥

從顯微鏡窺探下去,科學家所看到的東西使他跳起來。「我找到了!」他嚷道。這樣,另一次偉大的科學發現又告成功。

關於科學的勝利,我們受到教導去相信諸如此類的事。請回憶一下小學時代的理科課程。記得科學界中的英雄人物嗎?例如伽利略、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等人不但在科學成就方面,而且在所具有的美德方面——客觀、專心致志、忠實和謙遜等——備受讚揚。我們所得的印象是,憑著他們那超卓的智慧和理智的頭腦,自然界的奧祕迎刃而解,真理在他們面前躍然而出。

可是,在現實方面,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在大多數的事例上,科學家們必須窮年累月在實驗室中辛苦工作,許多時要為實驗所產生的混亂、令人困惑或甚至自相矛盾的結果煞費苦心。

按照理想來說,人可能以為專心致志的科學家會鍥而不舍地研究下去,直至發現真理為止,但事實的真相是,我們通常對於在實驗室緊閉的門後所發生的事知之甚少。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受人類的劣根性,例如偏見、競爭、野心和貪婪,所影響嗎?

「據稱個人的偏好和屬人的感情被科學家為了追求真理而加以抑制,」馬漢尼(Michael Mahoney)在《今日心理學》雜誌寫道。「可是,科學的初期和現代歷史都顯示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專欄作家萊特曼(Alan Lightman)在《科學83》雜誌表示有同感,說:「科學歷史中充滿個人偏見、謬誤的哲學論題、不當的角色等……我懷疑所有科學家都曾在研究方面有時懷有偏見。」

這些言論使你感到驚奇嗎?它們是否使你對科學和科學家的形像即使不致被破壞無遺也至少失去一點信心?在這方面,近期的研究透露甚至以往科學界的傑出人物也曾使用不忠實的方法去提倡自己的主張或理論。

牛頓時常被人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因為他在研究萬有引力方面是個先驅。他的見解在他那著名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中首次發表時受到當時若干科學家的猛烈反對,包括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在內。結果他們兩人長期反目,至死方休。

偉斯特福爾(Richard S. Westfall)在《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中聲稱,為了加強自己的論據,牛頓在『原理』中作了若干「調整」,使自己的計算和測量更有力地支持自己的理論而更富於說服力。在一個例子中,他聲稱正確度是3000分之一,在另一個例子中,他的演算伸展到小數點以下七位,在當時這是前所未聞的事。「倘若『原理』確立了現代科學的定量型式,」偉斯特福爾寫道,「它同時透露一項並不這麼高尚的真理——沒有人能像數學大師本人一般有效地操縱捏造的因素。」

牛頓讓自己被捲入另一場終於將他壓倒的爭論中。據《英國百科全書》所載,為了比萊布尼茲更快取得微積分學發明的優先權,牛頓以皇家協會會長的身分「委任一個『公正無偏』的委員會[大多數由他的支持者所構成]去調查這項爭論,祕密地撰寫由皇家協會公開發表的報告,並且在該協會的『哲學議事記錄』中匿名發表評論,」因而將榮譽歸於他自己。

以牛頓這樣身分的人竟然會採取此種手段的確是一件怪事。這件事清楚表明,即使科學家或任何人在其他事上也許忠實正直,可是當事情牽涉到自己的名譽或權益時,就可能變成獨斷、無理、魯莽或甚至不擇手段。

「將科學家僅視為凡人,具有我們大家所共有的弱點,有時英勇,有時怯懦,有同等程度的正直和狡猾、愚昧和明智,在若干方面具有專長,但卻絕非無所不能,這種見解看來是合理的,」赫伯特(Roy Herbert)在《新科學家》週刊寫道。這種見解雖然在科學世界中並不普遍受人接納,但他補充說,「我卻發覺不難加以接納。」

可是,科學界那據稱組織嚴密、自我糾正和自我監察的結構——檢查、審查和反覆實驗的過程——又如何呢?

隨著近期廣泛傳出在聲譽頗高的研究院中發現一連串的騙局之後,美國醫科大學協會發表了一項報告,訂出怎樣處理研究方面的欺詐行為的方針。以大體而言,該項報告堅稱「杜撰的資料在提出之後不久就被察覺的可能性極高,」這乃是防止不忠實行為發生的有效方法。

可是,在科學界內外有很多人均對這項評估未敢苟同。例如,紐約《時報》社評將報告稱為「對科學騙局的膚淺分析,」並且指出「沒有一宗騙局最初是由科學家們互相檢查研究成果的標準方法加以揭露的。」

事實上,報告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雷爾曼(Arnold S. Relman)博士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編輯對於報告的結論也表示不同意。「同儕互相檢查的制度在防止欺騙方面提供多大的保護?」他問。「很少或甚至毫無保護。」為了支持他的論據,雷爾曼繼續說:「欺詐的研究成果曾在經過同儕審查的雜誌中刊載,這些雜誌是具有十分嚴格標準的。至於我們所刊登的兩篇論文,沒有任何審查員或編輯表示論文是不忠實的。」

至於反覆實驗的方法在偵察欺騙行為方面的效果,看來在理論和實踐之間存有巨大的鴻溝。在今日競爭激烈的科學研究界中,科學家們對於自己開創新的境地比重覆實驗別人的研究成果更感興趣。即使科學家的工作是以實驗別人的研究成果為主,也極少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來再作實驗。

覆驗的難題有時被所謂「意大利香腸式」的科學弄得更加複雜。有些研究家故意把自己的實驗結果『切成』小段以增加論文的發表次數。這樣行「給予他們作偽的機會,」哈佛大學的一個委員會說,「因為這樣的報告被別人證實的可能性較低。」研究家們清楚知道,除非一項實驗真正重要,否則誰都不會加以重做。據估計在已經發表的論文之中,「未經檢查、未經重覆實驗,甚至未經過目的」可能多至半數。

可是,這並非意味科學,作為一種學術而言,已經失敗或不再發揮作用。正相反,許多重要的研究正在進行,許多有用的發現正在成就。這一切應歸功於一項基本上的榮譽制度——科學進步是基於互相信賴,並以在科學界中互相分享知識的理想為依歸的。

近期在科學研究方面發現的騙局表明了一件簡單事實,那便是,這個理想有其局限性,科學界中未必所有成員都一律加以遵守。事實表明科學界的自我監察和自我糾正制度中存有足夠的漏洞,若有人決心要逃過這項制度的偵察,他只需用點心思就可以做得到。

像在其他所有事上一樣,經濟在科學世界也擔任重大角色。自給自足的發明家時代顯然已經過去了。今日的科學研究需要巨量金錢,研究的經費大部分來自政府、工業界、財團或各種機構。可是,由於經濟不景和預算削減,申請補助金變成日益困難。據全美衛生研究所透露,該所每年的預算約40億美元,而美國的生物醫學研究有百分之40由該所撥款資助。去年向全美衛生研究所申請資助的人只有百分之30獲得補助,但在1950年代卻有百分之70。

這意味到研究者所強調的東西已從質轉移到量——『沒有論文登出就垮台』的心理。即使是已確立了地位的科學家也常常在籌募基金維持經費奇昂的實驗室方面比在實驗室裡工作還忙。這樣行曾使一位獲得50多萬美元補助金的醫生身敗名裂。

這人從忙碌的上司接到一篇論文作發表之前的檢查。這篇論文恰巧與他所從事的研究有關。這位醫生並沒有對該論文作出忠實的評估而甘願冒喪失自己的優先權和附帶的補助金之險,反之他急不及待地從別人的論文剽竊若干資料以潤色自己的實驗成果,然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來刊登。

其實,希望功成名遂的科學家們在早期生活上已感受到成功的壓力,尤以醫學界的科學家為然。「在醫預科的學生當中,欺騙作弊的事時有所聞,」哈佛大學醫學院前任院長埃伯特(Robert Ebert)說,「獲取優異成績以期進入醫學院的競爭絕不會促進忠實和人道主義的行為。」

早期的習慣很容易被帶入壓力更強的職業生活之內。「在一種重視成功過於道德行為的環境中,甚至天使也會墮落,」埃伯特慨嘆說。

芝加哥大學的圖爾明(Stephen Toulmin)簡括現在的情況說:「你若把一件事改變為高薪、高度競爭、高度組織的活動,就無法避免製造機會讓人去做出一些在較早的業餘時期絕不會做的事來。」

我們進入科學研究世界的短暫旅程使我們得以瞥見科學家的概況。我們看到,儘管受過高度的訓練,科學家也具有人的種種弱點和美德。穿上實驗室用的白衣對這種情形沒有造成多大改變。事實上,今日科學世界的許多壓力和競爭正好很可能使人受到更大引誘要尋求有問題的成功捷徑。

科學世界的騙局現象提醒我們科學界也有自己的家醜。雖然作偽通常被人小心掩飾起來,事實卻仍然是存在的。這些騙局不時被人揭發應當使我們意識到,雖然科學和科學家時常大受尊崇,我們卻應當將他們的地位小心加以再度評估。

[第23頁的精選語句]

「我懷疑所有科學家都曾在研究方面有時懷有偏見」

[第24頁的精選語句]

「同儕互相檢查的制度在防止欺騙方面提供多大的保護?」

[第25頁的精選語句]

科學界也有自己的家醜

[第25頁的附欄]

科學作偽的手法

1830年英國數學家巴伯治(Charles Babbage)出版了一本題名為《英國科學沒落的反省》的書,略述他對當時科學現狀的觀察所得。巴伯治在書中列出他認為有些科學家在實驗結果未如所期時可能做出或受到引誘去做的事。

「修剪」,把資料中的不規則性除去,使資料看起來極度正確和精密。

「挑選」,只採用適合自己理論的資料,其餘的加以拋棄。

「捏造」,最卑下的手段,把做過或未做過的實驗中一部或全部的資料加以捏造。

[第23頁的圖片]

甚至牛頓也曾調整資料以圖支持自己的理論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