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的騙局:害群之馬?
美國醫學界大感興奮。科內爾大學的一位24歲畢業生對於癌症成因提出一項新的理論,並且有實驗資料作為支持。研究的成果看來是這麼卓越,以致有些人認為他和他的指導教授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在那些與他一起工作的人當中,這位青年被視為最聰明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幾週之內就能完成若干種實驗,但其他的人卻非以數年時間苦心研究不可。所作的研究看來有他參與才告成功。情形看來好到難以令人置信。
但不久之後就真相大白了。在1981年7月,他的研究成果被人發現是個騙局。一種本來不應在實驗中存在的化學藥物證明是使實驗獲致預期結果的原因。發表他的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立刻被全部撤回。進一步的調查顯示,他進入研究院時並未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他所就讀過的其他學院的教授們憶述他無法重做自己聲稱作過的實驗。
這件事只是近年來轟動科學界的連串醜聞之一而已。誠然,這位青年的前途希望已毀於一旦,大約在同時被人發現的另一件事卻帶來了「美國政府對科學研究上的偽造事件所處的最嚴厲懲罰。」
另一位33歲的卓越研究者從醫學院畢業不過七年,卻已經在重要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百篇以上的研究論文。他的研究成果被同事們認為是才華橫溢和富於創造力,看來他行將成為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團的成員和他自己的實驗室的主任。
可是,這個成功故事不久就破碎無遺了。在1981年5月,當受到請求去提出他聲稱研究過的實驗資料時,他被人發現偽造記錄,使數小時的工作看來像是需時兩週的工作成果。不久又有其他研究成果受人懷疑。他同時被人發現未得其他科學家同意便擅用他人的名字作為多篇研究論文的合著者,而且論文所根據的若干實驗完全是虛構的。他的偽造事件在14年間竟然沒有被人識破。
這些事件特別令人不安的是,它們在美國國會開始聆訊科學界偽造事件之後隨即被揭發出來。該項聆訊在1981年3月31日和4月1日舉行,目的是要對在此之前不久被人發覺的科學界一連串騙局展開調查。
騙局之一是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一位助理教授被發現剽竊另一位研究家的論文,在自己的報告中加上杜撰和竄改過的資料。另一個事例牽涉到麻省總醫院的高級研究家。在研究何杰金氏病(一種癌症)時,他所用的培養細胞竟然是梟猴和看來並沒有患這病的人的細胞。
除了震驚、尷尬和失望之外,關於這種欺詐行為的消息在一般人的腦海中對科學和科學家的可靠性和形像投下重大陰影。偽造的資料何以能這麼成功和存留得這麼久才被人察覺呢?
千篇一律地,科學界對這些事件的答辯總是,犯過者僅是一小撮害群之馬,只是新聞媒介將其大加渲染而已。他們辯稱在今日從事研究的眾多科學家之中,被人發現的少數騙局反而證明科學界的平均成功率遠超過大多數其他方面的研究。他們堅稱,由於科學是一種自我糾正的制度,它具有一種內在的機能,能夠快捷和有效地察出任何作偽的嘗試。
科學研究的成果得以為人所知的方法乃是由專門的雜誌將其刊登出來。刊載的論文首先由多位專家組成的獨立審查委員會加以檢討。據稱這項過程是提防作偽的第一階段。論文一經刊載,就公開給整個科學界加以詳細檢查和覆驗,意即別人必須能夠將實驗加以覆做。他們辯稱,若有任何偽造成分,就顯然會在這個階段被揭發出來。
此外,由於今日科學研究的費用奇昂,大多數費用都由政府撥款資助。同時,補助金申請書是經過政府任命,由該行專家組成的諮詢委員會審查的。在這項過程當中,沒有價值和有問題的計劃甚至在未開始實行之前已被排除。
藉著這種制度——科學家辯稱——很少可能會有人企圖作偽。事實上,這樣行的人必然在精神上有問題或神志不清,像著名的弗蘭肯斯坦博士或古柯醫生和海德先生一般。
這些論據似乎頗有理,至少在理論上是如此。但在實際上又如何?欺詐的事件真的像科學家們所聲稱一般那麼罕見嗎?被揭發的人都是神經錯亂或精神分裂病患者嗎?我們門外漢能夠從科學界的欺詐現象學得教訓嗎?
[第22頁的精選語句]
偽造的研究成果、剽竊、贋品與美國國會對科學騙局展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