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4 10/8 13-16頁
  • 第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末期的前奏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末期的前奏嗎?
  • 警醒!198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全球戰爭的種種原因
  • 戰前的陣容
  • 戰爭的意外引發
  • 為什麼有世界大戰
    警醒!1971
  • 敵對的兩王進入二十世紀
    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
  • 1914——震驚世界的一年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2年
  • 人為錯誤——引爆世界大戰
    警醒!200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4年
《警》84 10/8 13-16頁

第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末期的前奏嗎?

本文是三期連載文章的第一篇。

「直搗巴黎」,火車側面的手寫口號這麼誇說。列車向前線疾馳而去,車上滿載意氣風發的德國兵士。速戰速勝——為了皇帝和祖國——看來是當然的事。那時是1914年8月。

德國人舉國若狂,聆聽德皇威廉二世從宮殿的陽台宣布:「別的政黨或信條都不再存在;我眼中只有德國人;今日我們大家都是弟兄,再沒有其他。我們的鄰人若另有別想,若不讓我們享有和平,我們可靠的德國兵力便會奮勇向前戰勝困難。願上帝使我們獲得勝利。」僅在數日之內便有1200,000名德國男子響應呼召,武裝起來。「和平十分沉悶,十分沉悶!」一位志願兵寫道。

可是,很少人預見到現代戰爭的恐怖。更少人預見到這場戰爭不是速戰速決,而是消耗、疲乏和飢餓的長期惡夢。在戰爭的劍入鞘之前,戰場已染滿了千百萬人的鮮血。許多國家的疆界改變到面目全非。以前的強國被迫喝下屈辱的敗北之杯。

政客和學者們以美麗的辭藻歌頌戰爭,稱之為『歷史的轉捩點,』『終止一切戰爭的戰爭。』描述戰爭的書卷也為數不少。對戰爭責任究竟誰屬的問題爭辯之激烈不下於戰爭情況。心懷恐懼而尋求安心感的人則如饑如渴地聽信和平的預言。可是,這些預言落空了,世界大戰又再度爆發,最後留下了核子大毀滅的陰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殺雖然過去了將近70年,我們卻仍無法遺忘。國際間的敵對和緊張現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第一次世界大戰可能是熱核武器災禍的預演——人類最後時代的前奏嗎?抑或人類已經從錯誤學到教訓?藉著研究這場戰爭何以會發生,我們也許能獲得滿意的答案。

全球戰爭的種種原因

所謂「大戰」的種子在1800年代已經撒下了。在1800年代末期,帝國主義的諸國已徹底地瓜分了世界,未被征服的地方所餘無幾。『為了我們的生存和繁榮,擴張是必需的,』征服者聲稱。但帝國主義同時造成了緊張。當德國在1871年藉著組成第二德意志帝國而強化其政治和軍事力量時,歐洲的局勢更形緊張。由於面對統一戰線,德國的敵對者認為非武裝起來以保持力量均勢不可。但是,與激烈的軍備競爭俱來的是軍備競爭背後的工業革命動力。新的科技產生了使戰爭質素永久改變的恐怖新武器。

在二十世紀初期,要求自治的民族主義運動亦已奠定基礎。例如在德國控制之下的亞耳沙斯-洛林的法國人和散居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南斯拉夫人均感到被國家疆界所困,以致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全不受到尊重。他們對統一和政治自由的迫切要求乃是他們和政府之間的經常衝突的原因。

另一個因素是進化學說的日趨流行。有些人看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概念可以用來解釋政治鬥爭。德國歷史家蓋斯(Imanuel Geiss)在《1914年7月》一書中指出這種想法所導致的結果:「由著名德國歷史家們培育的這種主張已在德國人的腦海中生了根,那便是……德國面臨一項選擇,若非停滯不前以致失去歐洲強國的地位,便是成為與他國地位同等的世界強國。[這種觀念的]背境是由生物學社會主義的達爾文學說所提供的,德國特別深受毒害,以致認為理性的和平世界秩序是不可能和空想的,代之而起的應該是群雄角逐的鬥爭。」(楷書本刊自排)這種歪曲的觀念大大助長了主戰的精神。

戰前的陣容

大戰之前,各國在無意中採取了一項邁向戰爭的步驟——聚集起來建立軍事同盟。德意志帝國在1879年與奧-匈帝國組成同盟國,在1882年擴展至包括意大利在內,號稱為三國同盟。可是德國外交家無法與英國、俄國或法國達成此類協議。由於面臨德國的崛興,這幾個國家不得不拋卻彼此的歧見以達成共同的目標:維持本身的強國地位。

誇稱為海上霸王的英國對德國海軍的迅速擴張特別感到受威脅。因此在1904年,英國與法國簽訂友好協約。三之年後擴展成為三國協約,把俄國包括在內;俄國早在1894年已與法國結盟。

因此,沒有一槍一彈發出,各交戰國已勢成騎虎而組成互相敵對的陣容。若非建立了這些聯盟,戰爭至少會因為長期交涉而稍為延緩。但如今各國誰支援誰已毫無疑問,因此交涉也屬多餘。原意是要解除戰爭威脅的歐洲各國聯盟反而成為歐洲戰爭的導火線。躲在暗中推使德國倉卒發動戰爭的乃是德國那「百無一失」的戰爭計劃。這項計劃似乎能確保勝利——倘若德國先發制人的話。

戰爭的意外引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Francis Ferdinand)和妻子蘇菲(Sophie)在訪問塞拉耶佛時被人暗殺。斐迪南的一生在歷史上並非擔任重大角色,但他的死亡卻引發了一場全球大屠殺。刺客是誰?一個塞爾維亞血統的男子。奧-匈帝國因而憤怒地歸咎於塞爾維亞。

可是,為什麼塞爾維亞這個小國這樣受人仇視呢?原因之一是,塞爾維亞當時在軍事和經濟上的勝利十分成功。奧-匈的領袖們害怕這種成功會影響到在奧-匈治下的南斯拉夫人聯合在塞爾維亞的同胞為爭取統一而戰。塞爾維亞的強大盟邦俄國可能介入也是對奧-匈的極大威脅。

一個塞爾維亞人暗殺斐迪南這件事使奧-匈有機會裝作大表義憤去屈辱塞爾維亞。當然,甚至最堅強的主戰論者也知道這樣的戰爭需要德國支援才可以取勝。因此在1914年7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聲稱「德國會秉承忠貞的一貫作風」而支持奧-匈,倘若俄國介入的話。這項決定導致影響深遠的重大結果。

這樣的一場戰爭雖然在初時看來可能是局部的,但不久事態便顯明它至少會升級成為全歐洲的戰爭。德國顯要荷威格(Bethmann-Hollweg)早在7月7日就意識到「以行動對抗塞爾維亞可能導致世界戰爭。」(楷書本刊自排。)可是,德國卻甘願冒這個險。

既獲「誓作後盾」的德國支援,奧-匈遂在7月23日向塞爾維亞發出措辭凌厲的最後通牒,聲明限48小時內答覆。所提出的要求幾乎是無法做到的。但令人驚奇的是,塞爾維亞為了消除戰爭的任何真正理由而決定接納差不多所有的苛刻要求!可是,奧-匈領袖們對事件已失去控制。戰爭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奧-匈已為本身的戰爭計劃所縛束,於是向塞爾維亞宣戰,俄國以動員作出響應。德國軍事顧問向政府領袖施加壓力要迅速採取行動——他們的戰爭計劃要求這樣的反應!笨拙和優柔寡斷的雙方領導者的反應是:作出一個復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重大錯誤。

戰爭的進展已變成無可制止。正如本文開頭所述,列車不停地把德國部隊運向前線。

下一篇文章,即第二部分,將會檢討戰爭的結果。

[第14頁的精選語句]

德皇威廉輕易地使人人奮起支持戰爭,這場戰爭注定成為同類戰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15頁的精選語句]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誰都不願打的戰爭和誰都想不到的災禍。」——《動亂的歲月》,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著

[第14頁的附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 政治的同盟

● 帝國主義

● 工業化

● 要求自治的民族主義運動

● 社會主義的達爾文學說法

[第1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1914年的中歐列強圖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英國

北海

波羅的海

俄羅斯

波蘭

羅馬尼亞

黑海

塞爾維亞

亞得里亞海

意大利

瑞士

法國

地中海

盧森堡

比利時

荷蘭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