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世界大戰
撒拉耶獲、塞爾維亞、法蘭士·佛迪南、泛斯拉夫主義、波士尼亞·赫薩哥溫拿、加夫尼魯·品連薛、蒙特尼哥羅——這些名字和地方在今日許多人看來非常生疏,可是在半個世紀之前舉世的人都很熟悉它們,因為它們與當時各國正被捲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密切關係。
若生活在1914年春天,你很可能無法預料得到你所熟悉的世界不久便會被破壞無遺了。誠然,那時「歐洲戰場」——巴爾幹半島諸國——戰火剛熄,世界各國仍對其密切注視。但從表面看來世界正在和平中,且在可見的將來也會繼續和平。
那末,究竟由於什麼事端、環境、態度和政策,以致燃起了這場戰火——一場蹂躪普世大多數國家的慘烈大屠殺呢?
近因便是奧國王子法蘭士·佛迪南被人暗殺。可是一次暗殺怎可能導致如此廣遠的後果呢?受害者是奧匈帝國王位的假定承繼人。暗殺者加夫尼魯·品蘭薛是塞爾維亞的一名學生,他在王子經過撒拉耶獲街上時開槍將其射死。動機是什麼呢?直至今日還未能完全確定。但這宗意外卻引起了一連串的事件,在短短數星期內便將整個世界捲入戰爭中。
奧-匈政府向塞爾維亞政府問罪。列強——俄國、法國、德國、英國——既無法也不想阻止一場歐洲大戰發生。反之,百數十年來所積聚的潛伏力量均藉此發泄出來。結果是——戰爭!究竟什麼勢力發動這場可怖的戰爭呢?讓我們檢討一下四種最主要的影響力——複雜的同盟、國家主義、帝國主義、黷武主意——然後估計一下每種力量所擔任的角色。
複雜的同盟
充滿危險地,一系列的同盟將各國結集成兩個敵對的強大集團。法國於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敗北。德國組成了若干個聯盟去孤立法國以阻止其報復。首先德國與奧·匈成立兩國同盟,隨後意大利加入而成立三國同盟。然後德國再與俄國成立協定;在形式上看來,法國便孤立無援了。雖然協定的內容保持祕密,但人所共知這些條件包括戰時的軍事互助在內。
德國的新君即位後形勢迅速改觀。威廉二世作王之後解除了俾斯麥的首相之職。新王未能與俄國保持友好關係,而他的「軍力威脅」也使英國震驚。他擴張海軍而要求「分一杯羹」,這迫使英國重新估計長久以來與法國的敵對關係。日·俄大戰後,俄國在遠東的發展也使英國對俄另眼相看。這遂形成了第二個強大集團——俄國、法國和英國。
因此,在1914年歐洲的勢力是均衡的——三對三。許多人認為這種均勢是最大的和平保證。事實證明這種看法完全錯了。
國家主義
我們若查考一下1914年春天的世界地圖而將其與現在的地圖相較,便可以看出疆土界限和政治界線都轉變得多麼厲害。那末,我們可以問,1914年的國界如何助長戰爭呢?
首先,值得留意的是那時的奧·匈帝國包括許多臣服的小國在內,它們均因失去國家獨立而憤憤不平。其中尤以巴爾幹諸國為然,那裡的塞爾維亞希望境內的斯拉夫人都受它所管理。可是奧·匈帝國剛吞併了波士尼亞和赫薩哥溫拿省,雖然當地的居民都是斯拉夫人。俄國的泛斯拉夫大聯合的美夢也受到阻撓。於是俄國感覺有義務要支持塞爾維亞人。
當其時西歐也另有爭執之處。在普·法戰爭的末期德國攫取了兩個以前歸法國管轄的行省。——亞耳沙斯和洛林。法國為了喪失這兩個戰略和商業要地而大感憤慨。同時,波蘭也喪失了一塊斯拉夫人居住的地方給德國,因此與俄國同病相憐。俄國垂涎亞得里亞海和愛琴海的暖水海港,但它的野心卻受到阻撓。
除了上述諸國之外,倘若我們再察看一下其他國家如意大利、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土耳其等的野心,便可以看出國家主義在1900年代大大擴張而成為促成混亂的一個重要因素。每個種族集團都覺得有理由要解放和聯合他們的同胞。
帝國主義
在導致1914年大戰的發展中,十九世紀末葉德國和意大利兩個新國家的產生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它們以前只是有許多小邦組成的鬆懈聯盟。現在,它們既已團結起來而日趨強大,歷史較悠久的英·法遂感覺大受威脅。舊有的強國已在世界各處攫取了大量殖民地而從中取得原料發展工業。由於它們先入為主,後起的勢力便所得無幾了。
再看看1914年的世界地圖,你會見到意大利和德國雖然在海外也有殖民地。可是,最好和最大的地區仍然落在英·法手上。在1900年,僅是非洲一地,這兩個強國便控制了五百五十萬方哩的廣大地區,擁有超過六千七百萬居民。在另一方面,德國和意大利僅佔有一百五十萬方哩的地土和一千二百萬居民。
這種巨大的懸殊使德國人要求「分一杯羹」以期享有一個海外大帝國所期望獲得的利益——原料、獨佔市場、控制投資地區和人力的供應等。由於缺乏這些利益,「貧乏」的國家覺得它們在工業競爭日趨劇烈的世界中實在難於抬頭。
帝國主義的野心不僅限於殖民地方面。它也包括在本國的四鄰地區建立勢力範圍。例如,俄國希望控制巴爾幹諸國,這剛巧與奧大利對此地的野心相同。德國主張建築柏林—巴格達鐵路以圖爭取中東的富源,這使英國在當地的地位受到威脅。俄國也向土耳其施壓力,要分享控制達達尼爾海峽之權以便讓俄國的船隻有個出口。
意大利不僅覬覦非洲,且也垂涎亞得里亞海東部而希望有一日使其成為「意大利的內湖」。這促成了意大利與俄國、塞爾維亞、蒙尼特哥羅和奧國的角逐。法國由於想改善它在北非的地位,以致得罪了德國和意大利,因為兩者都對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野心勃勃。因此帝國主義產生了許多利害衝突而形成了一種彼此猜忌懷疑的氣氛。
黷武主義
導致大戰的另一有力因素是歐洲各國軍備的擴展。普·法戰爭之後,歐洲各國採納了德國的計劃實行徵兵制度。因此在1914年各國已大約擁有三百五十萬正規軍和數百萬後備軍。
當然,每個國家都宣稱備戰的目的僅在自衛。政客們在交涉方面也不大熱心,因為他們感覺有軍事力量作為後盾。但也許最危險的影響還是擴展軍備所形成的態度。J.S.艾華特在他所著的《戰爭的根源與因素》一書中聲稱:「黷武主義乃是將戰爭視為一種高尚的光榮事業的態度。」每個國家的目標都是小心培養人民的身心去應付終會來到的戰爭。
因此,當塞爾維亞觸怒了奧國時,奧國便決定要懲罰塞爾維亞,可是俄國卻支持塞爾維亞,因此看來對奧國大有威脅。奧國於是尋求德國支持,另一方面俄國也取得法國的幫助,最後英國又隻持法國。輪子這樣轉動下去,於是世界遂滑向戰爭之途而不計後果多麼悲慘了。
後果
那末後果如何呢?戰爭一共消耗了337,980,579,657美元,死亡人數達13,000,000名,還有28,000,000人受傷。可是在人命和金錢方面的這種龐大損失有帶來任何永久的良好後果嗎?一位作家在1918年所作的誇口有任何根據嗎?他寫道:「甚至最講求實際的錢銀找換商……也要承認血流得好,錢花得好……千百萬勇敢而熱心的青年學會了怎樣死得無畏和光榮。他們以死來教訓侵略的國家,永不許它們為了黷武的目的而剝削人民……[結果]開明自由得以擴張,專制的政體則遭受毀滅。」
上述作者在1918年所作的這項評估錯誤到什麼程度從以後的世界情形可以見之。大戰並未為民主國家帶來世界的安全。這場大戰也絕不是使一切戰爭終止的戰爭。反之,它使許多難題變成更加惡化和複雜。1920年代發生了世界經濟崩潰,隨之而來的是不景氣和1930年代的獨裁主義興起。然後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其實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而已。此次大戰的惡劣後果也與前次無異。此次大戰的結束也有人寄予極大期望,可是不久便夢醒了。
在戰後的幾十年間我們僅看到不斷的戰禍、不景氣、國際局勢緊張和無政府狀態日益擴大。雖然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國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聯合國一類的國際組織曾努力試圖創造一個穩定的世界社會,世界情勢卻仍然每況愈下。
在《法蘭德斯戰場》一書中,作者李安·和夫論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結果說:「這場戰爭沒有什麼意義,解決不了什麼,也證明不了什麼……這充分表明了人類領袖們在道德和精神上的缺陷。」這些話也可以應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甚至各教會也未能挽回世事走下坡的趨勢。侯斯敏在《美國百科全書》(1941年版)說:「只要世界仍然留在戰爭水平上,戰爭便無法避免。我們的世界并不是一個基督教世界。雖然各國的教會在講壇上宣揚[自己那種]基督教,各國仍然彼此虎視眈眈,準備血戰。」這樣的前途有任何光明希望嗎?
前途
經過以往幾十年的痛苦之後,許多人均納罕最後的結果究竟會怎樣。早在十九世紀的末葉已有人想到世界的苦難可能與聖經的預言相關。1914年一本刊物的編輯寫道:「地球最後會被大火毀滅的古老學說,當我們看到戰火蔓延整個歐洲之際便生動地浮現在腦中,好像一切文明及和平的進步都完了。」可是這場戰爭並沒有證明是聖經所預言的哈米吉多頓。
雖然如此,誠懇的聖經研究者卻的確在聖經中找出證據證明1914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的年份。與今日大多數的人不同,這些聖經研究者也找出原因,知道為什麼人類在解決和平與戰爭的難題上所作的努力繼續失敗。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聖經提出應許,地上的災禍與苦難均行將終止,繼之而來的是一個普世的新事物制度,在其中一切愛好和平的男女所渴望的幸福都會得以實現。
但這些事會怎樣成就呢?不是藉著像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戰爭而是藉全能上帝的力量。(啟示錄21:1-4)一個不會有痛苦、憂傷或甚至死亡的世界!其中不會有為禍人類達4,000年之久的戰爭——只有永久的和平!你豈不渴望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嗎?若然,請留意聖經所說,因為它是唯一能使你獲致這種幸福的知識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