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4 11/8 3-9頁
  • 薩拉熱窩——1914年至1994年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薩拉熱窩——1914年至1994年
  • 警醒!199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南斯拉夫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 南斯拉夫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 改變世界的子彈
  • 嘗試解釋1914年所發生的事件
  • 人為錯誤——引爆世界大戰
    警醒!2009年
  • 1914——震驚世界的一年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2年
  • 為什麼有世界大戰
    警醒!1971
  • 南斯拉夫——一個多姿多彩的地方
    警醒!198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4年
《警》94 11/8 3-9頁

薩拉熱窩——1914年至1994年

《儆醒!》雜誌駐瑞典通訊員報導

1914年6月28日,不幸的槍聲在薩拉熱窩響起。自那時以來,八十年已經過去了。弗朗西斯·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公爵夫人,雙雙中彈身亡。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的仇恨因此激化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奉派上戰場的青年男子達6500萬之多,在他們當中,大約有900萬人從此一去無蹤。死亡人數,包括平民傷亡在內,共達2100萬。有些人依然認為,1914年8月所爆發的戰爭令「世界變成瘋狂」。

槍聲又再次響徹薩拉熱窩。前南斯拉夫聯邦是由六個共和國組成的。除了薩拉熱窩之外,在多個共和國裡,槍聲也不絕於耳。a《南斯拉夫——土崩瓦解》一書聲稱:「這是一場鄰人互相殘殺的內戰。長期積怨、互相猜疑的態度演變為仇恨,仇恨引發戰爭,戰爭則造成更多傷亡和破壞。仇恨、懷疑和謀殺與日俱增,好像惡性循環一樣,說得確切一點,好像螺旋一樣不斷急劇上升。」

1991年6月,南斯拉夫爆發內戰。許多人都回想起1914年6月在薩拉熱窩所發生的槍殺事件,這是不足為奇的。新近爆發的衝突會造成同一程度的破壞嗎?歐洲的和平會不會因此遭受威脅?「種族清洗」(蓄意把一個種族、政治或文化團體趕盡殺絕)這項計劃會伸展到世界其他地方去嗎?各國不斷向前南斯拉夫施加壓力,以求終止這場戰爭。關於前南斯拉夫所經歷的種種憂患,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近年來在薩拉熱窩發生的事件與1914年的暗殺行動有關連嗎?

南斯拉夫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南斯拉夫的衝突並非最近才發生。在本世紀初,人們把巴爾幹半島稱為「歐洲動盪不安的角落」。《南斯拉夫——土崩瓦解》一書指出:「問題在於聯邦瓦解,聯邦局勢日趨緊張,這種情況已經蘊聚了一段很長的時期。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南斯拉夫舊稱]成立時,這些衝突已經存在了。查考一下歷史背景能夠幫助我們看出,目前的衝突怎樣跟第一次世界大戰息息相關。

根據歷史記載,弗朗西斯·斐迪南在1914年遇刺的時候,由南部斯拉夫人組成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都是奧匈帝國的行省。在另一方面,自1878年以來,塞爾維亞就一直是個獨立的王國,並且獲得俄國大力支持。可是,許多塞爾維亞人卻住在奧匈帝國所管轄的行省裡,塞爾維亞因此要求奧匈帝國放棄他們在巴爾幹半島所佔領的全部地區。儘管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彼此意見分歧,雙方卻懷有同一願望:就是要趕走他們所憎惡的外國統治者。民族主義者夢想把所有南部斯拉夫人聯合起來,成立一個王國。要建立這樣的獨立國家,最強大的推動力乃來自塞爾維亞人。

當時在位的皇帝弗朗西斯·約瑟夫已屆84歲高齡。不久弗朗西斯·斐迪南大公就會繼承王位。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認為,弗朗西斯·斐迪南妨礙他們,使他們難以把南部斯拉夫人聯合起來,實現這個王國的夢想。

有些年輕的塞爾維亞學生給這個觀念——由南部斯拉夫人組成的自由國家——迷住了,甚至甘願為理想而犧牲。幾個年輕人被選定去執行暗殺大公的任務。一個稱為黑手社的祕密組織給予他們訓練,並且提供武器。這個組織的成員全是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兩個年輕人嘗試採取暗殺行動,其中一個成功完成任務。他的名字是加弗里洛·普林西普,當時只有19歲。

暗殺成功使主犯的陰謀得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奧匈帝國的君主政體瓦解,塞爾維亞因此能夠帶頭把斯拉夫人聯合起來成為一個王國。這個王國在1918年建立,稱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王國在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可是,由於各民族不再需要聯合對抗奧匈帝國,彼此之間的分歧就日益彰顯。南斯拉夫由差不多20個不同的民族組成,有四種官方語言和幾種少數民族語言,兩種不同的字母體系(羅馬字母和西里爾字母),以及有三大主流宗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塞爾維亞正教。宗教依然是促成分裂的主要成因。換句話說,這個新近成立的國家存有許多由來已久的分裂因素。

南斯拉夫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入侵南斯拉夫。據《奧治維茲的南斯拉夫人與梵蒂岡》一書所載,克羅地亞的天主教徒跟納粹黨勾結,「以有計劃、有步驟的方式把20多萬人殺害,受害人以塞爾維亞正教徒為多。」可是,克羅地亞人約瑟普·鐵托,連同他的共產黨支持者,與英國和美國聯手把德軍擊退。第二次大戰結束之後,鐵托因表現出眾而成為國家領袖,這是不容置疑的。他以鐵腕統治國家,為人獨立自主,甚至斯大林也無法迫使其屈服,使南斯拉夫跟共產主義集團的其他國家採取一致行動。

不少前南斯拉夫人曾說:『如果不是鐵托,聯邦政府早就瓦解了。他具有堅強的意志力,也執掌大權,只有他才能把聯邦團結起來。』事實表明這是真確的。鐵托在1980年逝世之後,各種衝突又再死灰復燃,局勢每況愈下,終於在1991年爆發內戰。

改變世界的子彈

關於弗朗西斯·斐迪南遭暗殺一事,作家弗雷德里克·莫頓在《曙暮雷鳴——維也納1913/1914》一書中寫道:「洞穿他頸部靜脈的子彈成了導火線,觸發一場人類前所未見、最慘烈的大屠殺。這枚子彈也牽動隨後的世事發展,引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織成目前世界這個模樣的萬縷千絲,起初都是在大公遇刺之前的一年半,由多瑙河畔的諸國首先編織的。」——楷書自排。

前南斯拉夫近年所發生的事件也是「織成目前世界這個模樣的萬縷千絲」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可以追溯至1914年的縷絲的全部。歷史家埃德蒙·泰勒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其他歷史家也有同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引進了二十世紀的『災難時期』,……直接或間接地,過去半個世紀的種種騷亂均起源於1914年。」

人們不斷試圖解釋何以薩拉熱窩的暗殺行動會造成這麼可怕的後果。一個「年輕學生」所發射的兩枚子彈怎能激發列國的作戰情緒,並且引進一段充滿暴力、混亂不安、幻想破滅的時期呢?這段時期一直延續至我們的日子。

嘗試解釋1914年所發生的事件

《曙暮雷鳴——維也納1913/1914》一書的作者嘗試解釋大戰的起因,他指出列國在1914年受到一股「新動力」所支配。他聲稱這股「動力」其實是由許多因素共同組成的。頭腦清醒的人寥寥可數,他們所發表的意見給不斷要求發動戰爭的呼聲淹蓋了。一個國家動員軍隊,其他國家也迅速效尤。統治階級把權力移交給軍事將領。此外,許多人把戰爭看作「國民經歷冒險」的良機,從此可以擺脫枯燥乏味、平淡無奇的生活。後來,一位官員寫道:「1914年的世代相信戰爭可以調劑生活,情形好像人渴望雷暴可以紓緩夏季的悶熱天氣一樣。」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聲稱,戰爭對人民大有造益,可以使他們從「單調的資本主義和平氣氛」中驚醒過來。據說德國作家兼諾貝爾得獎者托馬斯·曼把該次大戰稱為「一個淨化過程、一場解放運動、一個重大希望」。作戰的念頭也使邱吉爾極其興奮,他甚至寫道:「準備作戰對我具有驚人的吸引力。我的情緒這麼不穩定,實在叫人感到害怕,我為此向上帝禱告,祈求寬恕。」

隨著各國步隊紛紛出兵作戰,這股「新動力」使整個歐洲呈現出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士兵的帽子繫上翠綠嫩枝,大炮掛滿玫瑰花環,管弦樂隊在演奏,家庭主婦站在窗前揮動手帕,兒童高興地跟著士兵一起齊步前進。看來人們正為大戰來臨而舉杯慶祝,他們把世界大戰看作喜慶場合。

以上就是莫頓對這股「新動力」所作的簡介,他指出,「新動力」應當幫助我們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可是,這股「動力」從何而來呢?歷史家巴爾巴拉·塔奇蔓指出,工業化社會不但為人帶來新的力量,也增添了新的壓力。事實上,「社會……瀰漫著……新的緊張氣氛,積聚的力量也急於尋找發泄機會」。維也納一位年輕的知識分子斯特凡·茨威格寫道:「如果不是這股剩餘力量,我根本不能作其他解釋,四十年的和平形成了一股內在的推動力,現正找尋地方以暴力方式發泄出來,結果引致可悲的後果。」「我根本不能作其他解釋」這句話暗示,茨威格本身也覺得情況實在難以解釋。莫頓在《曙暮雷鳴》一書的序言寫道:「為什麼這件事會在當時及當地發生呢?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呢?……這個迷宮有參考地圖嗎?」

不錯,許多人嘗試解釋1914年所發生的事件,他們認為要了解最基本的原因並非易事。為什麼該次大戰並不是僅局限於那些有直接關連的國家呢?為什麼這場戰爭會升級成為世界大戰?為什麼戰爭會拖得這麼長,造成這麼慘重的破壞?在1914年的秋季控制著人類的奇怪動力其實是什麼?第10頁的文章會探討聖經對這些問題所提出的答案。

[腳注]

a 南斯拉夫的意思是「南部斯拉夫人之地」,是由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及斯洛文尼亞等共和國組成的。

[第6頁的精選語句]

「1914年的世代相信戰爭可以調劑生活,情形好像人渴望雷暴可以紓緩夏季的悶熱天氣一樣。」——埃內斯特·U·科爾蒙斯,奧地利外交家

[第8,9頁的附欄或圖片]

1914年

聖經早已預告1914年以來發生的許多災難事件

「另有一匹馬出來,是紅的,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又有一把大刀賜給他。揭開第三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三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手裡拿著天平。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啟示錄6:4-8(也可參閱路加福音21:10-26;提摩太後書3:1-5。)

「1914-18年的大戰彷彿是一片焦土地帶,把那個世代和我們的世代隔開。這場大戰奪去了盈千累萬的人的性命,對隨後的歲月產生深遠的影響。大戰不但毀了人的信念,也改變了人的思想,遺留下來的只是夢想破滅的永久創傷。大戰在實際上,也在心理上,在兩個時代之間形成了一道鴻溝。」——《光榮的塔樓》的序言,巴爾巴拉·塔奇蔓著。

「在[1914年之後]的四年,正如格雷厄姆·沃拉斯寫道,『人類作出了有史以來最龐大、最英勇的努力』。這項努力完結之後,1914年以前的幻想和熱忱漸漸給極度失望所淹蓋。人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主要的得益就是從痛苦中體會到自己的能力限度。」——《光榮的塔樓》的後記。

[鳴謝]

The Bettmann Archive

The Trustees of the Imperial War Museum, London

National Archives of Canada, P.A. 40136

[第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1914年8月——當時的歐洲

1.大不列顛及愛爾蘭2.法國3.西班牙4.德意志帝國5.瑞士6.意大利7.俄國8.奧匈帝國9.羅馬尼亞10.保加利亞11.塞爾維亞12.黑山13.阿爾巴尼亞14.希臘

[第5頁的圖片]

加弗里洛·普林西普

[第6頁的圖片]

Germans receiving flowers on their way to war

[鳴謝]

The Bettmann Archive

[第3頁的圖片鳴謝]

Culver Pictures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