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4 11/8 17-19頁
  • 第二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末期的前奏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二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末期的前奏嗎?
  • 警醒!198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比利時人頑抗——對德國的警告訊號
  • 戰線的膠著狀態
  • 戰局的變化
  • 第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末期的前奏嗎?
    警醒!1984年
  • 敵對的兩王進入二十世紀
    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
  • 人為錯誤——引爆世界大戰
    警醒!2009年
  • 近代的宗教與戰爭
    警醒!1973
查看更多
警醒!1984年
《警》84 11/8 17-19頁

第二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末期的前奏嗎?

本刊在前期發表的第一部解釋各國領袖怎樣讓斐迪南大公的暗殺事件升級成為戰爭,歐洲——不久就包括世界的其餘部分——於是踏入了一個新時代。它會是人類最後的時代嗎?

「這場戰爭會是易如反掌的事,」德國軍人誇言。「數週之內我們就可獲勝了!」在開戰前夕,不少人懷著這種信心。宣傳運動大收效果,天真的民眾竟然相信戰爭可以速勝。歷史家希斯菲特(Hans Herzfeld)說:「被長期和平所縱壞了的歐洲人以無比興奮的心情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哈米吉多頓』。今日人們很輕易地將這種興奮狀態視為無可理解。但這種興奮和甘願犧牲的浪潮乃是歷史的這個轉捩點的一個重要部分。人若不了解這種心態,災難的歷史性質就會變成無法理解了。」

比利時人頑抗——對德國的警告訊號

德國依據戰略希望對法國速戰速決。戰略是「史利芬計劃」(Schlieffen Plan)的修正版本,在表面上看來十分簡單。德軍會越過比利時,從「背後」侵入法國而避過邊境的防禦工事。這套計劃的成功祕訣在於先發制人和速戰速勝。可是,沒有人預料到比利時人會負隅頑抗。

在短短的一刻中,比利時王阿爾拔成為萬眾注目的人物。德國要求比利時不加干預地讓德軍穿過境內。但阿爾拔王對國會說:「不論後果如何,我們的答覆是『不行。』」比利時立刻整軍經武,準備對入侵者迎頭痛擊。

宣傳家們立即著手去恢復德國人的士氣。一位德國老人憶述在比利時戰場上陣亡的軍士家屬「接獲一份戰功證書,上面繪著天使,聲稱軍士已為『皇帝和祖國』捐軀。」

德國終於粉碎了小小的比利時。但此次侵略中立國家卻惹起了世界的公憤。英國立刻決定不會袖手旁觀讓德國吞併歐洲。8月4日,英國實行宣戰。比利時的抵抗是對德國的警告訊號。勝利絕不會是「易如反掌」的事。

戰爭現在已演變為世界大戰。歷史家舒爾茲(Gerhard Schulz)解釋說:「證明戰爭變成世界大戰的事實是[大英]帝國在戰時始終保持團結一致,英、法、俄的聯盟掌握了整個世界的資源。」不久之後,鄂圖曼帝國(現在的土耳其)與德、日聯盟,甚至中、南美洲有些國家也加入戰團與同盟國對抗。在戰爭結束時,很少國家能以保持中立自誇。a

聖經研究者對耶穌所作的這個驚人預言發現了新的意義:「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馬太福音24:7。

戰線的膠著狀態

德軍現時不顧法國的抵抗而進軍巴黎。可是,在距離巴黎僅數哩之遙,德軍竟緩慢下來。通訊工具的欠缺和德軍將領的優柔寡斷使協約國得以重新部署和開始猛烈還擊。在瑪尼(Marne)戰役,德軍被迫作屈辱的後退,但卻能掘壕防守。協約國軍隊也同樣行。現時有一段死寂的無人地帶分隔著雙方在戰壕裡的軍隊。

在多個月內,固守戰壕的兩軍在停停打打地作戰——兵士冒險進入無人地帶,互向對方拋擲手榴彈後急速退回。人血流出有如宴會上的酒一般,但沒有使任何一方早日得著勝利。零星的戰爭經常點綴著令人不安的沉寂,新聞媒介把這段時期稱為「西線無戰事」。

戰鬥進行期間充滿殘酷。一位德軍憶述:「我操作一挺機關槍,這意味到我經常要在最前線。我們讓法軍進入100米範圍內,然後開槍向近前的軍隊掃射。……我們把他們完全射倒在地。」毫無意義的死亡!1916年,在相持數月之久的凡爾登和森米戰場上,「雙方軍士的陣亡人數達數十萬之多。」

殺傷力強的武器增加了戰爭的恐怖。陣亡軍人有百分之92死於機關槍下。德軍的新式巨炮在前所未聞的76英里(122千米)距離之外把死亡降落在巴黎。兵士們已聽慣了飛機的隆隆之聲——初時用作偵察的飛機後來成為致命的武器。水手們提心吊膽,恐防受潛水艇襲擊。甚至毒氣——有時攻擊者和被攻擊者均同樣受害——也變成武器的一部分。歷史家希滋伯格將1915年在葉利斯戰役中的毒氣戰稱為「最殘酷的戰爭之一」。毒氣奪去了100,000人的性命。可是,西線的戰壕攻防戰依然保持膠著狀態。

另一方面,東線的德軍在軍事領袖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率領之下進攻準備不足的俄國,結果取得驚人的勝利而為自己贏得長勝將軍之譽。可是,在1914-15年冬季,東線的戰事也陷入僵局。在多個月期間戰事各有勝負。遲至1917年情勢還未顯明那一方會獲勝。

戰局的變化

1917年,俄國因為發生革命而無法出兵。新的布爾什維克政府立即向德國求和,從而暫時解除了德國在兩線同時作戰的負擔。但德國卻未能利用這些事件使自己得益,因為有一個強敵加入戰團。在1915年,路西坦尼亞號輪船的沉沒惹起了美國對德國的憤怒。1917年,美國正式參戰。在美國援軍抵達之前,德軍拼命進攻,但傷亡慘重而收獲不大。協約國的損失也很大,可是美軍源源不絕地增援,足以彌補損失有餘。德軍的進攻於是變為撤退。

可是,軍事上的敗退並非導致德國失敗的唯一理由。德國的經濟已陷於完全崩潰的狀態。協約國的封鎖行動——和惡劣的天氣——使它遭遇嚴重的缺糧。正如一位德國人憶述:「雖然糧食配給實行已久,配給量卻越來越少。」到了1917年冬季,饑餓的德人僅以粗賤的蘿蔔為主要食品,他們稱之為「蘿蔔之冬。」他們試圖發明驚人的糧食代用品——從鋸屑至蚯蚓不等——但完全無效。正如一位目擊者憶述:「饑餓是德國無法征服的仇敵……不少家庭喪失了父親和兒子。如今擺在他們眼前的是疾病、饑餓和死亡。」因營養不良和患病而死的人數達300,000之眾。德國正處於叛亂的邊緣。

奧-匈帝國的局勢也好不了多少,因為帝國已開始瓦解——成員國若非求和就是宣布獨立。由於面對士氣低落、生活必需品欠缺以及協約國大軍壓境的局勢,同盟國除了投降以外別無選擇。

從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開始,槍聲停下來了。

下期刊出的最後部分將會討論戰爭的後果與戰後為了維持和平而作的努力。

[腳注]

a 在歐洲只有丹麥、荷蘭、挪威、瑞典、瑞士和西班牙。在美洲有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在亞洲有阿富汗和波斯。在非洲有阿比西尼亞。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