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我怎樣才能贏得父母的尊重?
你預料爸爸和媽媽會非常氣惱。畢竟,你曾應允過10時回家,如今10時已過了很久。可是你怎麼料得到交通意外使上下行車線都不通呢?你想過要打電話——倘若找得到電話的話。
你終於回到家裡,雖然有點膽怯,但自信那準備妥當的解釋會得到家人同情地聆聽。可是,父母一連串的大聲質問使你喘不過氣來。媽媽高聲說她『幾乎要去報警,』爸爸下令要『禁止你外出』一個月!『他們為什麼不信任我呢?』你自問。『為什麼他們把我當作小孩子對待?』
許多青少年抱怨說他們未能從父母受到應得的尊重。他們非但不獲信任,反而未經訊問就被判有罪。他們非但不獲自由,反而受到種種規條所縛束。一位十餘歲的少女說:「我父親定下許多規條和限制,使我感到好像身處監牢一般。我年齡漸長,厭倦了受到這般對待。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有些事情是我希望從父母得到的。我希望受到了解,作為個別的人來看待。」
也許你也希望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基於互相了解、寬容和尊重。可是,這種關係要怎樣才能獲致呢?
改變形像,改變模式
作家伊根(Andrea Eagan)評論說:「到了青少年時期,你和雙親已經歷過一段悠長和複雜的關係,你們已經在彼此的關係上養成了一些不易破壞的行為模式。」因此,你的家人若把你當作小孩看待,要記得在不久之前你真的是個小孩。你在父母心目中是個可愛、無助的小孩的印象尚十分新鮮而難忘。他們也不容易改變確定已久的對待孩子的方式。你在小時所犯的錯誤在他們腦中記憶猶新。
你的雙親若因你在外邊逗留得太晚而不悅,要自問一下:『我曾試過沒有正當理由而夜歸嗎?頻常到什麼程度?』『我有時會對父母不忠實嗎?』有些青少年發覺自己正『自食其果』。(加拉太書6:7)當難題發生時,他們的父母也許根據習慣而匆匆定出結論。
幸而你能夠改變父母對你的印象。一位名叫提摩太的青年有一次獲得勸告:「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12)這話的意思是,年輕人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有什麼方法可以做得到呢?
「重大的弱點」
耶穌基督宣述著名的金規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因此,你若希望父母尊重你,你就要尊重他們!
這句話實行起來也許並不容易。當你是個小孩時,你有把父母看成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傾向。「後來,不知不覺地時光飛逝,」作家埃德爾哈特(Mike Edelhart)說,「在將近成為大人時,觀點也隨之改變,父母原來只是普通男女,在性格上有重大的弱點,懷有很深的挫折、失敗和不安之感。」至少,這是上述作家對事情的看法。但真確的是,當你看出父母的弱點時,你常會有把弱點在腦中擴大的傾向。
有些青少年把父母看作「惡人」(『他們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有些認為自己比父母更「懂事」(『我的父母是老糊塗!』)。有些甚至對父母出言不遜。青少年若以這些方式作出反應,就不但會和父母疏遠,而且表明自己的不成熟。你既在行動上像個小孩,自然會被人當作小孩一般看待。
可是,使徒保羅有一次憶述:「肉身的父親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們。」(希伯來書12:9,《新譯》)早期基督徒的父母比起我們的父母絕非毫無錯誤或無所不知。保羅繼續說(第10節):「肉身的父親照著自己的意思管教我們。」
這些人有時在判斷方面犯錯。但他們仍配受自己的兒女尊敬。你的父母亦然。當然,他們是有弱點的,但是請記得,你在性格上也有「重大的弱點」。試以客觀態度對待父母的弱點,以自己希望獲得的尊重去尊重他們。
誤會
贏得尊重的另一個機會是在誤會發生的時候。假設你有兩位正在發怒的父母要應付。你自己若也發怒,只會使局勢惡化而已。可是,請想想,年輕的耶穌在雙親不悅時怎樣自處。有一次他的父母離開耶路撒冷之後才發覺不見了他,焦急的父母於是四處找尋他。三天之後發現他在殿裡,天真地坐在教師們中間討論上帝的道,父母當然頗為不悅。可是,耶穌有惱怒地反駁、哭泣或抱怨父母不公平地指責他的動機嗎?請留意他平靜地答道:「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路加福音2:41-49)無疑耶穌的父母對他所表現的成熟留下良好印象。聖經沒有記載他們再度查詢他的行蹤。
「回答柔和」不但可以「使怒消退」,而且有助於贏得父母的尊重。——箴言15:1。
規條和規則
在你贏得父母的充分信任之前,父母無疑會把若干限制加在你身上。你對父母的要求怎樣反應對限制會終於放寬抑或加緊有頗大關係。例如,有些青少年公然蔑視父母或對父母陽奉陰違。可是,《選擇》(Options)一書的作者提出警告說:「希望獲得父母信任而同時對父母說謊,就等於試圖以偷竊去證明自己多麼忠實。當你的行動被父母發覺時,他們很可能會採取更嚴厲的監視措施。」
不妨試用一種較成熟的方法。你若希望獲准夜歸,不要作孩子氣的「要求」,或抱怨說「其他的孩子可以在外逗留到很晚。」作家伊根說:「以合理的態度對待父母包括幾件事。其中之一是盡量告訴父母關於你想做些什麼,讓他們真正了解你的處境。……你若告訴他們說你會在什麼地方,和誰在一起或者為什麼一定要逗留在外很晚,……他們也許會允准你的請求。」
父母若想查詢你與誰為友——他們其實應該這樣行——不要像孩子一般抱怨。《十七歲》雜誌建議:「不時帶些朋友回家,因此當你說要和比爾去看電影時,父親就沒有理由從另一個房間大吼,『比爾?比爾是誰?』」即使你認為父母的要求不合理,也不要反叛。應該和他們說個明白。
這樣行也許並不容易。因此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箴言29:11說:「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要對你父母保證說你愛他們,感激他們的關懷。解釋你希望長成為合理的大人,並且要坦率地討論你認為有助於長進的問題。
聽過你所說的一切之後,你的父母也許——或未必——把對你的要求作出調整。但無論如何,他們也許已經留意到你處理事情的成熟態度。過了一段時期之後,當他們看到你可靠的行為時,把你當作無助的孩子的印象已不再存在,他們便會對你懷有全新的看法——懷有新的尊重的看法。
[第11頁的精選語句]
「希望獲得父母信任而同時對父母說謊,就等於試圖以偷竊去證明自己多麼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