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6 5/8 13-19頁
  • 快樂——怎樣才能獲致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快樂——怎樣才能獲致
  • 警醒!1986年
  • 相似資料
  • 你需要什麼才能使你快樂?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59年
  • 真正的快樂取捨在乎你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1年
  • 怎樣才能活得幸福快樂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0年
  • 受愛心所強化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6年
《警》86 5/8 13-19頁

快樂——怎樣才能獲致

你必須呼吸。你必須喝水。你必須進食。你必須睡眠。這一切都是顯而易見的。你的身體需要這些僅是為了活下去。可是,要令你快樂就需要多得多的東西才行。當然,衣服和住所是必需的。其他的物質必需品以及簡單的舒適設備和娛樂亦然。有人聲稱若有很多錢就會快樂,但許多富豪卻並不快樂。

我們需要什麼才能獲致快樂呢?

請考慮一下這個比喻。我們買了一輛汽車。廠商告訴我們汽車的需要:油箱要有汽油、冷卻器要有水、輪胎要充氣、曲軸箱要滑機油等等。我們供給車的需要。汽車於是很順利地行駛。

可是,我們的需要又如何?我們的需要比任何機器的需要複雜得多。人內心的靈性需要比物質的需要更加殷切。除非內心的靈性需要獲得滿足,否則人便無法感到滿足或快樂。快樂可以說是內心的事。人原是被造成這樣的。身體和靈性的需要都必須獲得滿足。耶穌指出這點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4。

在物質和靈性需要之間取得平衡是必需的。忽略任何一方都會導致缺乏。但兩者之中較重要的一種卻往往是受人忽略的一種。快樂的生活不是豪奢的生活。快樂的人並不以商業化的享樂、在的士高(狄斯可)或夜總會過一段歡樂時光為滿足。反之這樣的人會留意耶穌的智慧,他說:「認識自己的靈性需要的人快樂了。」(馬太福音5:3,《新世》)可是,很不幸地,許多把物質置於靈性需要之先的人缺乏內心的和平與滿足,但卻不知原因何在。

有些大受尊重的科學家卻知道原因:現行的事物制度出了毛病。

杜博斯聲稱:「科技正把現代文明帶往一條若非及時回頭便會自毀的途徑。……[各富裕國家]以即時滿足他們所有的奇想和衝動作為唯一的行為準則。……因此,瀕於險境的不但是自然界被侵犯,而且是人類的前途被侵犯。……我懷疑人類能夠對我們的荒謬生活方式容忍多久而不致喪失人性的最大優點。西方人若不選擇一個新社會,便會被新社會所遺棄。」

弗羅姆同意這點,但認為「新社會和新人之成為可能的唯一方法是舊的推動力如利益、權勢和知識被新的推動力取而代之,那便是:共存、共享和了解。」他引述羅馬學會的報告,聲稱只有在經濟和技術方面作出急激的改變,人類才能「避免最大和最後的全球性災禍。」弗羅姆聲稱這些改變若要成功,「現代人的品格必須先發生基本上的改變。……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身體的繼續生存有賴於人心的急劇改變。」舒懷哲(Albert Schweitzer)對此表示同感,認為種種難題的「最後解決方法有賴於內在品格的改變。」

『人的品格的基本改變?人心的改變?』不錯!聖經在19個世紀之前已指出這點。它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同時要「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羅馬書12:2;歌羅西書3:9,10。

「正如造他主的形像?」不錯!人是按照耶和華上帝的形像而造成的!(創世記1:27,28)人應該把這種形像反映出來。是上帝將人造成這樣的。這種形像決定人有靈性上的需要。這些需要必須獲得滿足才能使人快樂!

耶和華是一位有目的的上帝,他以工作去達成他的目的。具有上帝形像的人類也需要從事有意義和有目的的工作。這引起了一個難題,精神病醫師布蘭頓(Smiley Blanton)說:「在現代工業的情況之下,……人越來越發現自己無一例外地像個大機器裡的細小齒輪,受著大機構所安排的遙控指示而行。工作已變成專業化和片斷化,達到全無實質上的意義的程度,而工作者本身也變成給別人踩在其上的無名踏腳板。」

在這種制度之下,大多數的工作均令人緊張和缺乏意義。但我們亟需在生活上有意義。精神病醫師佛蘭克(Viktor Frankl)寫道:「努力尋求人生意義乃是人內心的主要推動力。……我敢說,對於幫助人甚至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世上沒有任何事比認識人生的意義更有效。」

可是,我們怎能自覺人生是有意義的呢?在無垠的宇宙中,我們的地球僅是個小丁點。我們各人只是這個小丁點之上的40億分之1。每個人在比例上比原生動物(阿米巴)大不了多少。我們怎能有任何重要性?甚至聖經也說人只像會枯乾的草、會凋謝的花,逝去如影,消失如霧。(詩篇103:15,16;144:4;雅各書4:14)除非……除非我們能夠與創造宇宙的偉大主宰建立關係。除非這位偉大主宰在創造我們時心裡懷有明確的目的。唯獨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真正意義而比草、花、影、霧存在得更久。

事實的確如此。人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授予人的工作是要好好照顧地球和其上的動植物。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但人類在這方面卻一敗塗地。人不但沒有好好照顧地球,反而在實際上破壞地球。(創世記1:28;2:15;啟示錄11:18)由於這樣行,人喪失了唯一恆久的人生意義。

人是需要上帝的,人有一股內在的力量驅使他們去「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使徒行傳17:27)這位偉大的造物主從諸天和我們周遭的地球反映出來。他的無形品德——能力、智慧、神性——從他所造的萬物昭然可見。許多人聲稱地球和其上的生物僅是由偶然的機遇進化而來,這樣的主張是無可原諒和不合理的。這樣,他們否定了人所亟需的指導原則和價值標準。他們盲目地帶領著盲目的跟從者遠離了導人獲致深刻的滿足和快樂的唯一途徑。——羅馬書1:20;馬太福音15:14。

可是,全人類,包括世故的知識分子,都在揣摩找尋一位神,但許多時所找到的只是隨便一位神,而不是真實、全能的上帝。不少精神科醫師意識到人生來就有崇拜一位較高能力的需要。羅洛梅(Rollo May)說,藉著相信上帝,「人會在宇宙的偉大和上帝的旨意之前自覺渺小和微不足道。……他意識到上帝的旨意比他自己的目的偉大得多,因此立意使自己與上帝的旨意協調一致。」

容格(C. G. Jung)說:「人若不倚靠上帝,就無法憑自己的力量抵拒這個世界對肉體和道德所施的誘惑。……宗教……是唯獨人才有的一種本能態度,宗教的表現在人類歷史上自古至今均清楚可見。……相信有一位全能的神存在的[這種]信念在各處表現出來,若非自覺地加以承認,便是不自覺地加以接受。……因此我認為自覺地承認有上帝存在較為明智;否則其他東西便會變成神,而那些東西通常是不當和愚昧的。」

毫無疑問,整本人類歷史都表明人生來便有崇拜的願望。從最原始的部族到最文明的社會,人設立了許多的神——許多時是愚昧的。例如石頭、樹木、山岡、動物、屬人的領袖、金錢、肚腹之慾,甚至撒但魔鬼(這正是撒但慫恿耶穌去行的事)。不合科學的進化理論已成為千百萬人的現代宗教——純粹基於「幸運之神」的宗教。此外,不少自稱崇拜真實上帝的人只是在口頭上事奉他,徒有「敬虔的外貌」而已。(以賽亞書65:11;提摩太後書3:5;腓立比書3:19;歌羅西書3:5;馬太福音4:9;7:21)唯獨這種願望藉著崇拜獨一的真神耶和華而獲得實現,而且其他的需要也獲得滿足,人才能獲致深心的滿足和恆久的快樂。這乃是使我們獲致快樂的重要因素。

耶和華是一位仁愛的上帝。他的兒子耶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是因為上帝愛我們的緣故。因此愛上帝和愛鄰人乃是最大的兩條誡命。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愛使我們獲得管教和訓練去秉公行義。在我們當中愛是完美的團結之鏈。愛是耶穌的門徒的標記。這種仁慈的愛(亞格配)是永不止息的。——約翰一書4:8;約翰福音15:13;馬太福音22:36-40;彼得前書4:8;希伯來書12:6,11;歌羅西書3:14;約翰福音13:35。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4-8以美妙的筆觸描述這種敬虔的愛心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不規矩]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我們必須把愛這種敬虔的品德反映出來。我們若要快樂,這種靈性需要就必須獲得滿足才行。弗羅姆說:「資本主義社會所著重的原則與愛的原則是互不相容的。」他補充說:「對於人類生存的難題,愛乃是唯一健全和令人滿意的答案。……它是每個人最終和真正的需要。」愛是不可或缺的,布蘭頓說:「沒有愛,我們便會失去生存的意志。……若干程度的自愛乃是每個健康的人的正常性格。為了一切工作和成就,對自己有適當的重視是不可少的。我們若對自己的行為過於苛刻和嚴厲,罪咎之感就必然會削弱我們的生存意志,在極端的例子上甚至會帶來實際的自毀。」

在此之前很久,耶穌已表示人應當愛自己也愛別人,他說:「要愛人如己。」像肌肉一樣,愛是越用越強的。另一方面,愛像信心一樣,沒有行為便是死的。以愛播種的也獲得愛的收成。愛乃是施與。「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可是,愛和施與不應為了酬報而行。施與本身就是酬報,正如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快樂」,《新世》]。」施與者會收取,但卻不可為了收取而施與。——馬太福音22:39;路加福音6:38;使徒行傳20:35;雅各書2:26。

和施與有關的是分享。所分享的不是物質而是意見、經驗、喜樂、渴望、內心的感覺,甚至憂傷。一位精神科醫師說:「人類快樂的最深刻的形式之一便是:分享喜樂。」你曾試過獨自欣賞日落的奇景而希望與所愛的人分享這種喜樂嗎?或者你試過聽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卻無人可以向之訴說嗎?或者你試過以懍然生畏的心情望著暴風雨中的海洋,看到驚濤拍岸,浪花飛濺,但卻為了沒有同伴和你分享這種偉大景色而苦惱嗎?或者你遇到一個刻骨銘心,令人深受感動的場面,但無法將之完全轉達給別人嗎?我們都渴望與別人有感覺上的交流,正如使徒保羅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

這句話聽來很簡單。但它也是真確的。精神科醫師費希爾(James Fisher)說:「偉大的思想家……曾經警告人提防追求屬地財富的危險,同時大力推薦簡樸的生活。」真正的樂趣可以從上帝所創造的簡單事和莊嚴事物尋獲,例如:在黑絲絨般的天幕上閃爍照耀的無數星辰,太陽的溫暖,薰風的清涼。花的芳香、鳥的歌唱、動物的優美。起伏的岡巒和高聳的峭壁。奔湍的河流和緩緩的溪澗,青蔥的草地和茂密的森林,太陽下的雪光。屋簷上的雨聲、地窖裡的蟲鳴、蛙在池塘裡的閣閣聲響,月光之下游魚所造成的漣漪等。

我們從良伴甚至可以尋得更大的樂趣,因為人被造成社會的生物而需要有歸屬感。仁慈的設想、同情的接觸、溫柔的手勢、親切的微笑、仁愛的動作、孩子在玩耍時的笑語、嬰兒在搖床上咯咯作聲、富於經驗的長者的尊嚴和智慧——這些都是令人心滿意足的事物。

重要的是我們的真正為人而不是我們看來像怎樣的人;是我們的愛心而不是社會地位;是我們所能作的施與而不是我們所能獲得的東西;是我們所積聚的屬天財寶而不是在地上儲藏的黃金。關係重大的是貧而知足而非富而憂慮。青年的官長有許多錢財,法利賽人外表神聖,但青年的官長並不快樂,法利賽人並不神聖。可是,具有上帝那使人有智慧的思想,以這種智慧去引導我們的能力,跟從上帝的原則以確保公平,效法上帝去表現愛心——這一切都是滿足上帝賦予我們的內心渴求所必需的。

這一切乃是使我們獲致快樂的東西。

[第14頁的精選語句]

繼續生存「有賴於人心的急劇改變」

[第16頁的精選語句]

「努力尋求人生意義乃是人內心的主要推動力」

[第18頁的精選語句]

「沒有愛,我們便會失去生存的意志」

[第19頁的附欄]

從上帝的智慧獲得快樂

「眷顧貧窮的有福(「快樂」,《新世》)了。」——詩篇41:1

「凡遵守公平,常行公義的,這人便為[快樂]。」——詩篇106:3

「有耶和華為他們的上帝,這百姓便為[快樂]。」——詩篇144:15

「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快樂]。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箴言3:13,14

「憐憫貧窮的,這人[快樂]。」——箴言14:21

「倚靠耶和華的,便為[快樂]。」——箴言16:20

「認識自己的靈性需要的人快樂了!」——馬太福音5:3,《新世》

快樂來自最初把這項需要置於我們心中的那位,他便是我們的創造主耶和華上帝

[第15頁的圖片]

人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授予人的工作是要好好照顧地球和其上的動植物

[第17頁的圖片]

在簡單的事上尋得真正的樂趣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