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幻滅
國際聯盟宣告成立,1920年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第二次會議。儘管在巴黎經過悠長、艱辛的交涉以及身體健康衰退,威爾遜的努力似乎已獲致光榮的成功。
威爾遜希望通過國聯去傳播他所倡導的「公平、自由與和平的真理」。他在一次演講中聲稱:「我們已接納了這項真理,並且決心要受其指引;它會引導我們[美國人],並且通過我們引導這個世界,進入一片寧靜與和平的牧場,是世界以前所從未夢想到的。」這乃他所懷的理想。
他對美國參議院說:「舞台已經建立,命運已顯露出來。這並不是來自我們所設想的計劃,而是上帝之手領導我們這樣行。……我們必須向前邁進,懷著遠大的眼光和振奮的精神跟從這個理想。」(楷書本刊自排。)他反覆地談論這個理想。他仍然相信自己是上帝為人類帶來和平的工具。
在本國受到排拒
威爾遜在歐洲被尊崇為救主總統。但甚至在他前往出席和平會議之前,在美國已響起一片警告之聲。作家本迪納(Elmer Bendiner)報導說:「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頒下[美國國會的]裁決是:『我們的盟友、敵人和威爾遜先生本人都應該明白,威爾遜先生在目前絕對無權代表美國人民說話。……威爾遜先生和他的十四項原則……已經不再有權被人視為美國人民所表達的意願。』」
威爾遜的錯誤是在歐洲提倡他的理想,但卻忽略了在本國有許多懷疑者存在。1920年3月,美國國會表決不加入國聯。
威爾遜一意孤行,不顧一切地再接再厲。在他的最後一次公眾演講中,他大聲疾呼地表達他的信念,但卻徒勞無功:「我以前見過不少愚人抗拒上蒼,我看見他們滅亡;這些事會再度出現,徹底的滅亡和恥辱。我們必然會勝利,正如上帝統治眾生一般肯確。」
威爾遜的健康既受到中風的打擊,國人的否決使情形更加惡化。他的國聯理想變成十分模糊和殘缺。1924年2月3日,威爾遜逝世了。他的最後遺言是:「我是個破碎的工具。當工具破碎時——我已準備好了。」他的健康已經破碎,他那包羅世界的國際聯盟理想亦然。
「凡爾賽條約不再存在」!
雖然此後15年世上沒有發生正式宣戰,但國聯從誕生之日就處於垂死的痛苦之中。它軟弱無力,不能阻止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在1933年發生戰爭。它也無法阻止墨索里尼在1935年侵吞阿比西尼亞(即今之埃塞俄比亞)。藉著破壞和征服,意大利使阿比西尼亞從國聯消失,在1937年更棄絕了國聯本身。翌年又有七個拉丁美洲國家退出國聯。理想於是開始崩潰。
1936年,西班牙爆發內戰。國聯的各會員國贊成不正式出面干涉那場戰爭。可是,在1933年已經退出國聯的德國卻聯同意大利以物資支持背叛馬德里共和政府的佛朗哥將軍。國聯無力阻止在西班牙國內發生的大屠殺。西班牙內戰乃是國聯未來喪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預演。
當時希特拉已在德國崛起當權,不久就擺脫了在戰後加於德國的凡爾賽條約的枷鎖。希特拉希望擴展德國的版圖。他佔領了薩爾盆地、萊茵河西部地區和奧地利來擴展疆界。在1939年又佔領了捷克。在這一切侵略中,國聯差不多完全無能為力。
希特拉久已不滿讓波蘭擁有一條穿過德國通往波羅的海沿岸的但澤的走廊。他在1939年廢止了這項安排。他的代表通知國際聯盟駐但澤的行政長官說:「你代表的是凡爾賽條約;凡爾賽條約已不再存在了。兩小時之內卐字旗[納粹旗幟]就會在這間建築物上升起。」
1939年9月1日,希特拉進軍波蘭。英國和法國採取報復行動而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於是開始。
理想的消退與幻滅
威爾遜在1919年對俄哈馬市的人作了一項預測,後來證明他的國聯終於失敗。據傳記家羅斯(Ishbel Ross)報導,威爾遜曾說:「『我可以絕對肯定地預言,倘若各國沒有一致地以此方法[國聯]去阻止戰爭,在下一個世代就必然有另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在聖地牙哥提出另一個預言式的警告,說,『德國人以前所用的武器與另一次大戰所用的比較起來不過是玩具而已。』」儘管有國聯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是發生了,而所用的武器絕不是玩具。
國聯失敗的原因何在?作家本迪納在他所著的《天使時代》一書中評論說:「國聯的誕生是由一連串的政治幻想所促成的,例如:1919年的停火是和平而不僅是休戰;各國會把本身的權益置於世界權益之後;政府能夠提倡一項並非利己的運動。」聖經指出另一個幻想——人能夠通過政治機構帶來唯獨上帝所應許的王國統治才能帶來的東西——全人類獲致真正的和平與快樂。——啟示錄21:1-4。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國聯變成了好像等候埋葬的死屍一樣。在1946年,正如作家本迪納所說,「它的產業、希望和愚行」都移交給它的繼承者聯合國。這個組織會比國聯更加成功嗎?它能使理想成為現實嗎?聖經對此有什麼預言?這些問題會留待下期的《儆醒!》去討論。
[第10頁的圖片]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響起了國際聯盟的喪鐘
[鳴謝]
美國陸軍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