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2 9/8 5-7頁
  • 何以需要有個聯盟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何以需要有個聯盟
  • 警醒!199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何以前功盡棄
  • 教士呼籲建立聯盟
  • 何以失敗
  • 理想遭受排拒
    警醒!1986年
  • 和平的理想
    警醒!1986年
  • 理想的幻滅
    警醒!1986年
  • 第9部分:人為統治已屆高潮!
    警醒!199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9/8 5-7頁

何以需要有個聯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四年。這是一場前所未見的大屠殺和大破壞。世上各大國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連同其他小國一起邁向戰場。百姓幻想戰爭乃光榮的偉舉。在他們的歡呼鼓舞下,交戰雙方均對勝利滿懷信心。

可是不出數月,世人便從極度痛苦中獲悉,戰爭的代價實在高得嚇人。大戰過後,屍橫遍野,人財兩失,世界陷於巨大的戰爭債務中,正搖搖欲墜。為了防止類似的衝突再度爆發,人必須採取若干實際行動。何不作個安排使列國能和平地解決爭端而毋須訴諸武力呢?一個新思想嗎?其實不然。

何以前功盡棄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各國曾設立一個國際法庭,嘗試以和平方式解決糾紛。這便是設於荷蘭的海牙常設仲裁法庭。1900年代初期,不少人期望這個法庭能夠成為一個調停中心,以和解取代戰爭。在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和平會議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以致促成這個法庭(俗稱海牙法庭)的設立呢?

在這兩個會議上,各代表國不贊成強制公斷,也不願限制或裁減自己的軍備。事實上,他們拒絕一切裁軍建議。任何促使他們要以調停解決彼此歧見的計劃,他們都加以阻止。

這樣,海牙法庭最後開始操作時,各國已肯定它無法限制他們的完全獨立。如何肯定?憑著簡單的權宜之計:他們有權選擇是否把爭端交付公斷。即使有些國家把紛爭交付法庭審理,他們也無義務必需遵守法庭頒下的任何裁決。

可是,對國家主權這樣刻意保護正危害世界的和平安全。軍備競賽在毫無阻礙的情況下勇往直前,直至最後把人類帶到1914年夏季,進入一場突然爆發的大戰為止;這場大戰把世界和平破壞無遺。

諷刺的是,隨著最後數分鐘的和平行將倏爾而逝,塞爾維亞對奧地利發出的最後通牒作了回應,表示願意「接受和平條約,把問題……交付海牙國際法庭仲裁」。可是,各國既有權選擇是否將爭端交付海牙法庭審理,奧地利並不感到有必要接受所建議的「和平條約」。就這樣,雙方為了維護和平而宣戰——結果付出了2000多萬平民和軍人的生命作代價!

教士呼籲建立聯盟

1919年5月,聖公會主教昌西·M.布魯斯特在美國舉行的一個主教區會議上宣稱:「世人渴望享有公義和恆久和平,這得要各國在一個新的權威下重新制定他們的法律才行。……國際法律必須帶有權力,而且要比海牙會議[創立海牙法庭的會議]所議定的更具約束力。有鑑於此,國與國間的合作必須以某種聯盟形式維繫,而這個聯盟應當具有盟約的特徵。」

來自比利時的羅馬天主教樞機主教梅西耶亦有同感。他在1919年3月接受訪問時說:「在我看來,各政府對未來世代所負的首要責任是,要使今日世人仍受其害的罪惡永不復燃。」他把凡爾賽和約的談判人稱為「新世界的重建者」,並且鼓勵列國締結聯盟去實現這個目標。他希望這個聯盟能夠徹底維護和平。

1919年1月2日,《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以下的標題:「教皇希望建立國際聯盟。」第一段的資料報導:「教皇本尼狄克向美國政府致新年賀詞時……表示希望和會能夠引進世界新秩序,建立一個國際聯盟。」教皇並沒有實際在賀詞裡用「世界新秩序」一詞。不過,他呼籲建立國際聯盟的願望如此熾熱,以至美國聯合通訊社也好,梵蒂岡新聞社也好,看來都認為這個用詞至為恰當。

試按當時的環境考慮一下這個希望。飽受折磨的人類呼求結束戰爭。多個世紀以來發生數之不盡的戰爭已使人類傷亡慘重。當日最大的一場戰爭終於結束。對一個亟需希望的世界來說,教皇的話縈繞耳際:「但願這個國際聯盟誕生,廢除徵兵,裁減軍備;設立國際法庭,消除或調解糾紛;把和平建在根基穩固的磐石上,確保人人自主,權利相等。」假如國際聯盟能夠成就這一切,它無疑創建了「世界新秩序」。

何以失敗

理論上,國聯的宗旨和辦事方針聽來十分美妙,也相當切實可行。據國際聯盟的盟約聲稱,國聯設立的目的「是要促進國際間的合作及實現國際和平安全」。和平安全的實現有賴於各國彼此合作,且「履行自己的義務不訴諸武力」。

這樣,若有重大爭端發生,有關的國家既有義務要維持和平,就應當把他們的紛爭「呈交公斷,由國聯仲裁,或由國聯理事會審查」。除此之外,國際聯盟還與海牙的常設仲裁法庭結合起來,成了它屬下維持和平的系統。毫無疑問,人以為這一切會把另一場大戰的危機消除。可惜事與願違。

據若干歷史家分析,國聯之所以在維持和平方面失敗,一個原因是,「許多成員國沒有意識到實現和平要付出代價」。限制軍備便是這項代價的一個重要部分。可惜各國並不打算付出這項代價。於是,歷史重演——勢不可擋。各國再度展開軍備競賽。國聯無法說服各國合作加以制止。列國對國聯提出的一切請求和呼籲均置若罔聞,他們已忘記了1914年的重大教訓:巨大的兵工廠只會製造自命不凡的軍事優越感。

實現和平要付出的代價的另一項重要部分是,承認「集體安全」的價值。攻擊一個國家便有如攻擊所有國家。但是當一個國家採取侵略而非協議的手段時,實際有什麼事發生呢?各國不但沒有聯手制止紛爭,反而分別結盟,各自尋求互相保護。就是這種妄舉把他們吸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漩渦中!

美國拒絕加入國聯,也削弱了國聯的力量。許多人認為美國乃是「有能力使國聯發揮作用的一個強國」。如果美國加入國聯,國聯也許會獲得更大的認同,這對它的成功至為重要。

不過,國聯的失敗還有別的原因。請考慮盟約起頭的這項消極條款:「聯盟的任何成員國可以兩年的通知退出聯盟。」(條款1(3))這種選擇權無論出發點多好,並不會使國聯給人穩定的感覺;反之,它只削弱了各國忠於國聯的決心。

這種歡迎退出的政策把國聯置諸各成員國的擺布之下,他們只要喜歡便可以隨時退出。個別比整體更見重要。這樣,到了1941年5月,已有17個國家退出國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把「世界新秩序」的好夢戛然轟破,國聯從此瓦解。

只好另覓較好的方法!

[第7頁的精選語句]

國際聯盟無法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7頁的圖片]

1944年3月15日,意大利卡西諾遭受炮擊

[鳴謝]

U.S. Army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