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在和路迪士尼出品的著名影片《幻想曲》中,歌德原著的神仙故事《魔法師的學徒》被配以杜克斯(Paul Dukas)的音樂。故事描述學徒忽發奇想,使用師傅的神奇力量去減輕自己的工作。他使用掃帚柄去替他做挑水的工作。由於不知道怎樣控制掃帚柄,他不久就發現那個只有聽命而沒有頭腦的僕人為他挑了太多的水而弄到滿屋都是水。當然,故事以喜劇收場——主人及時來到解救。
像那學徒的掃帚柄一樣,科技在基本上說來是有力的工具。它可以用來使我們工作得較為容易,有較大效率,甚至較多樂趣。可是,倘若用之不當或加以誤用,它也能變成一股帶來災禍的力量,甚至產生致命的後果。
主要例證之一是汽車。汽車無疑具有許多優點,為社會大眾帶來不少利益。可是,誰能否認汽車所產生的有害副作用,例如空氣和噪音污染,意外或疏忽駕駛導致的死傷?這種科技革新充其量只是禍福參半而已。
但科技的影響較此重大得多。科技在現代世界已變成這麼普遍,以致不但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念以及對我們自己和整體社會的看法。目前產生的問題是:我們有善用科技而帶來幸福嗎?抑或科技已支配我們的生活方式而帶來禍害?
無疑,今日大多數人均在若干方面從科技的進步得益。不論在先進國家抑或發展中的國家裡,人們差不多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從科技獲得許多物質上的利益。首先是,使用機器、肥料、殺蟲劑和改良了的種子大大增加了糧食的供應,使世上大多數人口獲得營養。醫學方面的進步使許多人的健康較佳和壽命較長。汽車和飛機,以及電子學、電腦和衛星的發展使人較易旅行和較易與世界各地的人通訊。在較個人的方面,科技使在職、在家的工作減卻許多繁瑣和勞力。
在科技進步的國家中,雖然有些人喜歡談論『舊日的好時光』,但很少人願意放棄現時各種省時省力的設備,因為他們已把這些設備視為當然而在日常生活上成為不可或缺。的確,科技是個有用的僕人;正如一位觀察家說,它能使一個普通平民享受到『較早時候帝皇亦無法享受』的生活。
然而,這幅圖畫並不是一片光明的。世界觀察學會的研究家諾蔓(Colin Norman)寫道:「在以往數十年間,科技大量注入社會雖然已帶來巨大的裨益,但是日增的證據表明,若干科技的發展非但不能解決社會和環境的種種棘手難題,反而可能使之惡化。」
請首先考慮一下科技對環境的影響。美國前任內政部祕書尤德爾(Stewart Udall)稱之為「靜悄悄的危機」,他描述美國的處境說:
「這個國家在財富和力量方面領導世界,但在人類居住環境方面的惡化也遙遙領先。我們有最多汽車和最糟的廢車堆積場。我們是世上流動性最大的人,但要忍受最大的擠塞之苦。我們出產最大的能源,但有最污濁的空氣。我們的工廠運出大量產品,但我們的河流遭受最嚴重的污染。我們有最佳的貨物可賣,但有最醜惡的廣告牌去宣傳貨品的價值。」
因此許多官員和公眾人士已開始留意到我們為了大力發展科技而付出的沉重代價。各政府本可以採取行動制裁污染者以防止環境受進一步破壞。但工業和商業的確為民眾提供職業,使社會繁榮和為政府增加稅收,尤以在發展中的國家為然。是故有人辯稱,科技所帶來的物質裨益超過我們犧牲清潔的空氣、水和陸地而付出的代價。
另一個維護科技的主張是,科技遲早會有辦法解決各種難題。事情的真相是,人已擁有足夠的科技知識去終止或甚至扭轉所造成的損害。可是把知識實行出來卻需要付出金錢,大量的金錢。例如,僅是清除786處被美國政府指為危險的有毒廢物傾卸場便要撥出75億至100億美元的巨款——沒有人願意付出這筆錢。
科技對工作和職業的影響從開始就成為熱烈的辯論話題。人們對於新的機器會使人失業一事一向都心存恐懼。在工業革命的初期,英國諾丁安的紡織工人認為生計受到威脅,於是在一個名叫魯德(Ned Ludd)的男子率領之下,在1811-12年的魯德分子暴動中搗毀了數百副輸入的紡織機器。
工業革命的成功使這類行動在今日看來可笑。然而,電腦化的自動機器和機械人被引進辦公室和工廠一事卻在若干地方重燃起這種恐懼。但有些人認為這種恐懼是杞人憂天;他們指出電腦工業本身就提供許多職業——高度技術的職業,例如電腦操作員、設計家、程式製作員等——可以吸收大量經過再度訓練去轉換職位的工人。但另一些人卻憑著世界各地的高度失業統計數字辯稱高科技在這方面並沒有實現它的應許。
史丹福大學的近期研究發現,「技術的革新非但不會使工人轉換職位,而且工業本身所雇用的人員也相當的少。」研究家指出人們時常聽到電腦工業打開若干新職而為之動容。但在實際上,它們在整體的職業上僅佔極小的數量而已。例如,勞工統計局估計美國從1972至1982年,高科技製造了60萬個職位。可是,這些職位在該段時期的全體職業增長率中只佔百分之5。換言之,在職業市場上,平均每20人當中只有1人被高科技工業所吸收。
科技在提供新職位方面倘若令人失望,有些人認為它在提高工作質素方面的失敗甚至更令人失望。大多數人以為高技術工作是相當複雜的。但一位勞作研究專家卻觀察到,雖然若干高技術職業可算是「擴大精神領域而向頭腦提出挑戰」,但大多數此類職業卻「使人頭腦呆滯和沉悶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大多數高技術工業的工作非但不能驅除苦悶,反而是不斷重複、受到高度監視和不需什麼特殊技術的。與它們所取代的傳統工作不同,許多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只獲得低於平均的工資。
在據稱科技所成就的一切事之中,也許最令人關注的莫如它對我們人所產生的影響。大眾所抱怨的事情之一是,大量生產技術和電腦化自動機器具有降低工作者的個人價值、判斷力和經驗的傾向。工人協會會長努斯鮑姆(Karen Nussbaum)便表示過這樣的看法;他聲稱為了效率的緣故,「工作變成越來越單調和專門化——這意味到工人所做的是較大工作中的小而又小的部分。人被用來作為機器的展延。這可以使人失掉人性。」
結果造成的是空虛茫然之感,亦即缺乏目的和成就感。當工人在大機構中日復一日地做著重複的件工時,就會發覺很難對工作培養出真正的興趣。工人很少看到自己勞力的最後製成品,除了工資之外也沒有分享到任何利益。美國新澤西工業學院的教授圖羅夫(Murray Turoff)認為,這樣會產生「一代對公司沒有忠貞感和普遍冷漠的雇員。」
甚至那些不是在技術環境裡工作的人也無法避免它的影響。在若干地區,科技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電氣用具、交通、娛樂等——影響如此普遍,以致許多人很可能會發覺在科技較為落後的社會中就難以生存。事實上,艾魯爾(Jacques Ellul)在他所著的《技術學》(La Technique)一書中評論說,「現代人的心態完全受科技價值所支配,人生目標寄託在科技的進步之上,快樂也只能從科技獲致。」較早時候所引述的克拉克教授則認為,當我們「衝上前去擁抱科技之際,我們採納了一種只顧目前的制度:不管將來的享樂主義社會。」
今日談論人類面臨完全滅絕的威脅正甚囂塵上。無可否認,這種威脅泰半來自科技所產生的可怕戰爭武器——從石弩至激光太空武器。無疑,這種發展的高峰是,從1942年6月至1945年7月,科學家和技術學家僅以3年時間就造出了第一顆原子彈。
可是,這種前所未有的科技創舉成就了些什麼呢?它開始和加速了軍備競賽的升級,它造成了所謂「保證同歸於盡」(MAD-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的局勢。也許令人更加擔憂的是,有越來越多國家懂得製造核子武器的技術。
「在以往數十年間的所為顯然有點不妥,」著名科學家兼環境學家杜博斯(René Dubos)評論說。「對自然增加控制並沒有帶來內心的和平與安全;經濟繁榮沒有使人更加健康或快樂;科技革新本身所造成的難題繼續迫使人去發展相反的新科技。」他補充說:「廣泛的意見認為,科學家們還未學會怎樣把注意轉移到現代世界中起源於科技的痛苦方面。」
是故,與魔法師學徒的故事不同,我們在現實生活上無法指望「主人」——科學家和技術學家——前來解救。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本身也深陷在由於短視地誤用科技而造成的難題之海中。顯然,現時最急需的不是更多的科技而是一個超乎人的機構和政府,將一切使人分裂的因素除去而為人類帶來解救。
聖經論及這樣的一個政府說:「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今日存在的)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以理書2:44)這個國就是耶穌基督所統治的上帝彌賽亞王國。
在上帝王國的和平統治之下,現代科技所夢想不到的成就將會獲得實現。沙漠和乾旱之地會變成生產豐饒。人人都有值得做和帶來樂趣的工作可做。失明、跛足、耳聾和喑啞的人會得以解除疾苦。甚至死亡本身也會被征服。——參看以賽亞書35:1,5-7;65:21-23。
[第6頁的精選語句]
「人被用來作為機器的展延。這可以使人失掉人性」
[第7頁的精選語句]
「在以往數十年間的所為顯然有點不妥」
[第5頁的圖片]
所得的物質利益超過犧牲清潔的空氣、水、陸地——和你的健康——而付出的代價嗎?
[鳴謝]
世界衛生組織圖片
[第7頁的圖片]
大多數高技術工作均「使人頭腦呆滯和沉悶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第8頁的圖片]
科學家不能解決科技所帶來的難題。誰能解決呢?
[鳴謝]
美國空軍部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