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以來的世界
第五部:194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激烈的戰況慘烈的結局
雷爾記得1940年代初期,他還是學童時的事,那時他和兄弟在美國加州的家裡慣常每晚一起坐下來,在收音機前聆聽晚上十時的新聞報告。由於當地和歐洲的時間不同,這使他們得以聽到關於當晚轟炸德國的報導。這兩位青年每晚都習以為常地在面前的地板攤開一張巨大的歐洲地圖,找尋埃森、柏林、斯圖加特、漢堡等德國大城市的所在地。
與此同時,德國的年輕人卻以直接得多的方式獲知關於戰爭的情況。他們每晚的慣例是瑟縮在陰沉的防空洞裡試圖入睡。在不及30年內,德國再次逐步被迫屈服。德國一份報章在後來寫道:「人們長久以來所害怕的事如今已成為現實——最遲在42/43年之間的冬季:德國已無法反敗為勝了。」
烈火自天而降
盟軍的炸彈如火一般從天降下,使德國人相信戰敗已無可避免了。據估計該國將近五分之一的民居若非被毀就是嚴重破壞至不能居住的程度。被殺或重傷的市民超過100萬,並且有700萬至800萬人無家可歸。
只要前線的戰況消息良好,只要人民沒有被迫在防空洞裡度夜,他們大多數願意附和希特勒和他的政策。可是,正如《南德意志日報》解釋,「隨著惡劣的消息不斷傳來,民心就改變了。」德國諜報機關在1943年8月9日提交的報告中承認空戰對此具有重大影響。它說,人民既「面對著看來無法解決的個人生存難題」,遂開始提出以前從未問過的問題,「究竟為了什麼?」地下活動組織紛紛圖謀推翻希特勒或迫他求和,它們獲得大眾的支持。對希特勒暗殺不遂的事件屢次發生,包括1944年7月20日那次廣為人知的暗殺企圖在內。
在背後表示不滿的言詞越來越多,時常出於幽默的形式。例如,有個故事說:一個柏林人與一個埃森人談論自己城市被炸彈損毀的程度。柏林人說,柏林被炸得如此厲害以致空襲結束後5小時,窗上的玻璃還繼續落下。埃森人回答說:「那算不了什麼。埃森在空襲之後兩個星期,元首的照片還紛紛飛出窗外呢!」
隨著預料盟軍進攻歐洲的日期逐漸臨近,稱為「直接瞄準」的盟軍空襲也日益加強。事實上,它繼續進行至戰爭結束為止。引起最多爭論的空襲直至1945年2月才發生。德國的《斯圖加特日報》報導說:「敵人起初考慮以柏林為目標,但後來決定選擇一個直到那時差不多未被轟炸過的城市……德勒斯登市。……這次空襲的破壞程度使之與其他一切空襲截然不同。這乃是空襲廣島的預觀。」《畫報週刊》補充說:「歐洲最美麗城市之一的德勒斯登變成了死市。德國沒有其他城市像它這樣以有系統的方式被炸成粉碎。」
附框所載兩位目擊見證人對空襲所作的描述可以作為參考。請問問你自己:有任何事能夠更逼真地顯出戰爭的殘酷與瘋狂嗎?
因此,在「星球大戰」時代之前很久,天上顯然已蘊含著比酷烈天氣更厲害的危險。這使人想起耶穌論及世界末期的預言是何等適切:「又有可怕的異象和大神跡從天上顯現。日月星辰要顯出異兆。」——路加福音21:11,25;參看啟示錄13:13。
祕密武器未能帶來和平
盟軍把軸心國逐出北非之後,在1943年7月進攻西西里,在9月登陸意大利本土。這時墨索里尼已經垮台,意大利政府隨即投降。到了10月,它甚至對從前的盟友德國宣戰。
當時希特勒預見盟軍會從西線進攻,於是從東線撤回部分軍隊。他急於要控制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沿岸地帶。他打算在那裡發射祕密武器,希望把形勢扭轉過來!
祕密武器是什麼?據稱它能夠在相當短的時間內便把一個像倫敦一般大小的城市毀滅。1943年12月,謠傳德國西部的居民接獲通知要準備躲在防空洞裡60小時。一待報復性的祕密武器達到它的目的,他們就可從防空洞出來,進入一個受納粹所控制的和平世界了。
可是,1944年6月6日,希特勒的祕密武器還未在戰場上實地使用,盟軍已在法國的諾曼第海灘大舉登陸。希特勒的軍隊這時在東、西、南三面受敵。一星期之後,6月13日,希特勒以他籌備已久的祕密武器發動攻擊。它實際上由兩種武器構成。一種稱為V-1型飛彈,另一種稱為V-2型火箭,後者是現代長程彈道導彈的前身。「V」字代表德文的“Vergeltungswaffen”一詞,意思是「報復性武器」。從那時直至翌年3月,德國持續用祕密武器襲擊英國和比利時,導致2萬3000人死傷,包括數千人喪生。但希特勒的祕密武器顯然力量不足,而且也用得太遲。
希特勒顯然把兵敗的責任歸咎於別人。他在遺書中寫道:「許多人辜負了我對他們的信任。在戰爭期間,不忠和背叛削弱了我們的抵抗力。」他把以前的同志現在視為賣國賊,將戈林和希姆萊驅逐出黨和革職,由此可見他對上述的見解深信不疑。其實,據德國報人兼得獎作家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說,希特勒本人才是「蓄意的賣國賊」。希特勒對其他國家或群體所施的暴行,其廣泛和嚴重程度自然無法低估,可是哈夫納說,「客觀看來,從希特勒受害最大的莫過於德國本身。」
1945年4月30日,當柏林攻防戰激烈進行之際,希特勒在柏林總統府官邸的地下室自殺。依照他本人的意願,遺體在官邸園中火葬。希特勒和他的狂妄野心就此一起化為灰燼。
比德勒斯登更慘烈的浩劫
現時,盟軍在對抗日本的戰爭中已獲得重要戰果。越島進攻和直搗日本本土的計劃很簡單。但實行起來卻相當困難,而且耗費龐大。此外,據估計進攻日本諸島會造成至少五十萬盟軍陣亡,日本人死的甚至更多。若有方法可以更快結束戰爭就好了!美國所發展的祕密武器能夠達成這個目的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不久,愛因斯坦曾向美國總統進言,說德國科學家正在實驗以原子能作為武器的可能性。他提出警告說,他們若在這方面成功,就可能運用這種驚人的能量去達成軍事目標。為了抵消這種危險,美國陸軍部在1942年開始執行一項計劃,(後來稱為曼克頓計劃)目的是要製造原子彈。
1945年7月16日,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首次試爆成功。這種祕密武器在歐洲使用已太遲了,但在亞洲a尚未為晚。因此,在1945年8月6日,原子彈投擲在日本的廣島上空;三日之後另有一枚投在長崎。既然襲擊德勒斯登引起了很大爭論,投擲兩枚原子彈就更不用說了!有些人聲稱這樣行是有理的,就長遠計算,很可能挽救了幾十萬人的性命。但也有人認為,在無人居住地方試爆就足以迫使日本投降。無論如何,日本鑑於大勢已去,便決定投降。戰爭終於結束——真的結束了!
解答「原因何在?」的問題
被盟軍認為是發動戰爭和繼續戰爭的主謀者都以戰犯身份受審。他們被判有罪而受到處罰。b不錯,納粹黨人曾犯了歷史上最殘酷的暴行。但這一切可能是由什麼因素促成的呢?瑞士歷史家霍弗(Walther Hofer)教授論及納粹主義的崛興,認為「對於各個歷史問題,一切過於簡單的答案都是受到歪曲的;在這件事上尤甚。」他繼續解釋說:「若沒有1914至1918年的總體戰和軍事背景所造成的強烈餘波,國家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得勢是無法想像的。」
上述見解支持一項主張,那便是,過去大半個世紀禍患重重的世界情況可以追溯到在1914和1918年之間所發生的事。據聖經的年代計算透露,那時正是「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從天上不受反對地統治萬國的地位被逐的時候。聖經的執筆者說:「他被摔在地上,」他又警告說:「地……有禍了,因為魔鬼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就氣忿忿的下到你們那裡去了。」——啟示錄12:9,12;參看11:18。
第一次世界大戰乃是魔鬼發怒的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亦然。因此魔鬼才是兩次大戰和一切苦難後果的根本原因。可以理解的是,有些人為了奧希維茲集中營而仇視德國人,或為了珍珠港事件而對日本人感覺惱怒。另一方面,有些人也為了德勒斯登而遷怒英國人或為了廣島而憎恨美國人。國家和個人的仇恨是不易消失的。但基督徒卻切不可被這種仇恨所支配。反之他們可以更適切地把憤怒轉移到撒但魔鬼身上。
上帝的王國行將毀滅魔鬼和解決人類的一切難題。這就是耶和華見證人所傳的好消息。見證人的數目從1939年的7萬1509人增至1945年的14萬1606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他們把這個好消息傳揚得更加廣遠。「粉飾太平中的虛假繁榮」並不能阻止他們這樣行。請閱下期以此為題的文章。
[腳注]
a 如果希特勒再延續三個月不敗,德國難保不成為第一個受原子彈襲擊的國家。
b 在紐倫堡受審的22名納粹高層人士當中,有12人被判死刑;3人獲釋;其他的人被判入獄,刑期由10年至終身監禁不等。
[第19頁的附欄]
巨大的火海
「德勒斯登全市在顫動。燃燒彈像降雨一般噴出汽油和磷:火焰從建築物伸展到街上,使瀝青著火,電車軌道燒至赤紅,這是個4公里(2.5哩)寬、7公里(4.5哩)長的巨大火海。被活活燒死、炸成碎塊、塌牆壓死、濃煙窒息的人數不下7萬之多。火勢所造成的風暴把東西拋上半空——家具,不錯,甚至人也在風火漩渦中團團轉。舊市場有個長闊3公尺(10呎)的水箱。半瘋狂的人群爭相跳進水裡逃生,許多人在水裡溺斃或窒息;很少能生還出來的。找到的都是燒焦的屍體,屍體多至無法埋葬;當局只是把它們堆起來,淋上汽油,放把火燒掉;屍堆焚燒了數日才燒完,我們的住宅完全被焚毀。我們也喪失了親愛的喬絲和她那5歲的小男孩。——德勒斯登居民H.和SM.
「從天空望下去,這個城市美極了,……被市中心所發出的不同顏色的火焰照得通亮。……由於它那恐怖的美,我並不覺得事情是那麼可怕。」——英國轟炸機機師,姓名不詳
[第21頁的附欄]
成為新聞的其他事件
1944年——教皇要求交戰的諸國不轟炸羅馬
1945年——聯合國組織成立,目的是要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CARE(美國援外合作組織)成立,把糧食、衣服和藥物送往歐洲;黑市在當地大行其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數月,另有13個國家,(其中7個在南美)對德宣戰
婦女選舉權在法國受法律認可
巴西發生不流血革命,推翻統治了15年的總統瓦爾加斯(Getúlio Vargas)
[第20頁的圖片]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用的V-1飛彈(右)和V-2火箭(下)
[鳴謝]
Imperial War Museum, London
[第21頁的圖片鳴謝]
U.S. Air Force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