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以來的世界
第六部:1946-1959年粉飾太平中的虛假繁榮
「今日的世界,不論我們喜歡與否,其實是希特勒的產品,」文學獎得主兼報人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聲稱。他解釋說:「沒有希特勒,德國和歐洲就不致分裂;沒有希特勒,就沒有美國人和蘇聯人駐在柏林;沒有希特勒就沒有以色列;沒有希特勒,殖民主義就不會沒落,至少不會發生得那麼迅速;亞洲人、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的解放運動就不會發生,歐洲的勢力也不致衰微。」
當然,當日的其他世界領袖也做過影響重大的事。例如,加拿大的《麥克連》雜誌說:「大多數現代歷史家認為現行歐洲的東-西分割溯源於[1943年末]德黑蘭三巨頭會議所作的決定。」可是,它繼續指出:「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舉行]在許多歷史家心目中成為最著名的會議,……因為史太林在會議上以智制勝西方的對手而盜取了一個帝國。……幾週之後,史太林的軍隊已吞併和攫取了東歐。……熱戰正在結束,但冷戰剛剛開始。」
冷戰?不錯。這個名詞是美國總統顧問巴魯克(Bernard Baruch)在1947年用來形容美、蘇之間的勾心鬥角的。冷戰的鬥爭在政治、經濟和宣傳方面進行。
大戰結束時,盟軍把德國劃分成四個佔領區。法軍、英軍和美軍接管該國南部和西部,蘇軍則佔領東部。兩大國家集團遂告產生,一個是民主集團,另一個是共產集團。自此以後,兩大集團在無形鐵幕內外互相敵視。
柏林也被劃分為四個軍區。既然這個德國舊都位於蘇軍佔領區中,英、法、美三個軍區的供應品就必須通過蘇軍地區才能抵達。這造成了難題,在1948年中期,蘇聯封鎖柏林通往西方的所有道路。西方列強的對付方法是空投所有必需品和燃料供應。在事件結束之前的11個月內,封鎖柏林和維持空運補給線使冷戰呈現高度緊張。
巴黎大學的格羅澤(Alfred Grosser)教授寫道:「幾乎在一夜之間,柏林從普魯士式軍國主義和希特勒獨裁政權的形象一變而為自由的象徵。」今日,柏林依然是個流行的象徵,東方和西方的政治家不時利用它來製造冷戰的藉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5天,蘇聯向日本宣戰,並且入侵日本佔領的韓國北端。日本投降後,盟軍同意在三八度線以北的日軍應向蘇聯投降,三八度線以南的則向美國投降。這種不自然的分界在1950年曾導致戰爭。戰爭結束之前,將近20個國家被捲入軍事行動中,有40多個國家提供軍事設施或供應。1953年7月27日,停火令終於生效,但數十萬人已經死去了。為了什麼?今日,在30多年之後,仍然找不著韓國難題的解決方法。他們把這種分裂稱為竹幕。
但以理先知預見到在兩個含有象徵性的王之間發生這樣的對峙情勢。冷戰使今日兩個超級大國的「王」有充分機會彼此商議,繼續執行他們那「同席說謊」的長期政策。他們追求國家利益,但同時為了個人利益而「彼此交惡」。——但以理書11:27-45,《當代聖經》。
任性的「嬰兒平安出生」
原子彈首次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試爆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收到一項祕密信息,說:「嬰兒平安出生了。」但這些「嬰兒」長成之後變得多麼任性和苛求!它們把大小國家推入前所未見的普世軍備競爭之中,迫使各國把巨量金錢用在軍事方面,而這些錢是本來可以用在餵飽或教育窮人方面的。它們促成了藉恐怖均勢來保持和平的危險政策。它們使聯合國組織有理由把每次國家或國際衝突,不論小到什麼程度,都視為可能導致核子大毀滅的伏線。它們使各國認為有必要成立新的維持和平組織,例如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以及在1955年設立的華沙公約等。
由於原子「嬰兒」和作父母的原子國家數目日增,全球核戰——不論意外抑或蓄意引發——的危險也隨之增高。它們使舉世的人戰慄不安,「等待即將臨到世界的事,都嚇昏了。」——路加福音21:26,《新譯》。
因此,如果正如美國詩人愛默生所說,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的槍聲是「響徹世界的槍聲,」那麼,在1945年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原子彈爆炸的確可說是「響徹世界的爆炸聲。」
《世界書籍百科全書》告訴我們其他一些在戰後「平安出生」的任性「嬰兒」。論到「新興國家的誕生」,該書解釋說:「龐大的歐洲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逐一垮台。大英帝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和其他勢力強大的殖民國家都因受戰火蹂躪而衰微。它們再也不能靠兵力保有殖民地了。」首先獲得獨立的殖民地是印尼、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錫蘭(現今的斯里蘭卡)、以色列、利比亞、突尼西亞和迦納。
自1945年以來,政治獨立的趨勢延續至今日的結果是,至少已有100個新興國家誕生。
殖民主義自然有它的缺點,但代之而興的未必比它優勝。專欄作家蓋耶(Georgie Geyer)指出:「隨著殖民地帝國的解體,許多新國家也開始踏上長時期徐徐崩潰的道路,許多時以內戰為其特徵。」因此,有更多證據表明人並不能成功地管理自己——傳道書8:9;耶利米書10:23。
繁榮——代價巨大、外強中乾
1945年,飽受戰火蹂躪的歐、亞兩洲居民處境十分困難。為了人道主義,同時受到自私利益所驅策,盟國制訂了一項歐洲復興計劃。這個機構對重建受轟炸毀壞的工業提供經濟上的協助。它通稱為馬歇爾計劃,以始創人美國國務卿馬歇爾為名。這項自助計劃雖然代價巨大,卻頗有功效。
經濟和工業復甦的程度也十分可觀。現代工廠所裝置的先進機器使戰敗國能夠迎頭趕上戰勝的鄰國,在若干例子上甚至後來居上。因為後者時常被迫要使用過時的機器和設備。在1950年代,所謂德國經濟奇跡進行得十分起勁,到了該年代的末期,日本實行一項建設計劃,使它能在商業方面稱霸世界。
同時,各戰勝國也努力使內政和經濟政策回復正常。住宅的建造和家庭用品的生產在戰時受到嚴重削減,因為生產力專注在軍用品方面。戰後人們對他們久未享有的各種消費品需求大增。這意味到人人都有工可做;失業絕非難題,至少暫時是如此。當時世界正邁向一段自大蕭條時代之前亦未見過的繁榮時期。
但繁榮是要付出代價的。越來越多的母親要出外工作,有時甚至因此而忽略了兒女。生活水準的提高包括要求更多的娛樂,但娛樂未必有益。看電視代替了家人的交談。家庭生活的崩潰導致離婚率上升。後來由於男女不正式結婚而同居的趨勢日增,離婚率為之稍減。但這兩種趨勢都暗示到,世人傾向於強調個人利益而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早已被戰爭所破壞的屬靈和道德價值觀念現時受到進一步的侵蝕。
真正的和平與繁榮
以整體而言,世上的各宗教組織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派遣成員去屠殺人類同胞並沒有什麼不對。現時它們認為在精神和實質上支持冷戰、政治暴亂和所謂的解放戰爭也沒有什麼不對。但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外。
耶和華見證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後都緊守基督徒的中立立場。雖然希特勒曾試圖把見證人消滅,他們卻得以復興過來。在德國,活躍的見證人數目從1946年的不及9,000人增至5年後的5萬2,000人。在1945和1959年之間,見證人在普世從分布在68個國家中的14萬1,606人增至175個國家中的87萬1,737人。雖然其他宗教的成員越來越為了政治和社會爭論而互相殘殺,同時教會成員也銳減至令人不安的程度,但耶和華見證人在屬靈方面卻享有真正的和平與繁榮。
見證人於1958年在紐約市召開的「上帝的旨意」國際大會就可以為證。大會的最高參加人數超過25萬人。一位演講的講者說:「屬靈樂園的繁榮是耶和華見證人充滿快樂幸福的原因,……這個屬靈的樂園反映出上帝的榮耀,同時證明他的王國業已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和平其實只是粉飾太平而已,它所提倡的繁榮純粹是屬物質的。這種現象指向一件無可反駁的事實:真正的和平與繁榮只能通過業已建立的上帝王國而來。這點在「1960年代——騷動和抗議時期」一文中會有更清楚的闡釋。請讀下期刊出的這篇文章。
[第14頁的附欄]
構成新聞的其他事項
1946年——胡志明在越南宣布發動解放戰爭
1947年——含有現存最古老聖經抄本的死海抄本出土
1948年——甘地被暗殺
1949年——人民解放軍囊括中國大陸;非共產主義的國民黨政府遷往台灣
1950年——南非發生暴動,反對種族隔離制度
1952年——美國試爆第一枚氫彈
1954年——美國最高法庭宣布在學校種族隔離是違反憲法的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進入軌道
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共同市場)開始運作
1959年——蘇聯火箭把月球表面照片送回地球
[第15頁的圖片]
戰後的繁榮使許多家庭擁有美好的住宅和新車
[鳴謝]
H. Armstrong Robe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