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以來的世界
第七部:1960-1969年六十年代——騷動抗議的時代
飛機墜毀地上,與它一同墜毀的是冷戰的緊張緩和下來的任何希望。它是美國的一架U-2型偵察機,在1960年5月1日被蘇聯擊落。
當時的蘇聯領袖赫魯雪夫要求美國道歉及保證以後不會再有此類偵察飛行。由於不滿美國總統艾森豪的答覆,赫魯雪夫以拒絕出席原定於5月16日在巴黎開始舉行的東西方高峰會議作為抗議。
1960年代一開始就顯出不祥之兆。偵察機事件乃是這個時代的典型事件。這個時代的特色是充滿抗議的精神以及人們無法獲致協議——幾乎在任何事上都意見分歧。
儘管號稱和平,仍有三種戰爭在進行
冷戰依然十分緊張。後來所發生的事件使緊張無法消弭。1961年8月,蘇聯建立柏林圍牆,切斷柏林佔領區與西方佔領區的交通。一年之後,蘇聯企圖在古巴裝置飛彈。這項計劃由於遭遇美國海軍「檢疫」或封鎖而失敗。捷克的學生暴動導致新政府的成立。但在1968年蘇聯作出軍事干預以防止政府的改革,使所謂的「布拉格之春」變成了炎夏。
世界除了忍受冷戰的冰寒之外,還經歷到較「正常」的戰爭的炎熱。在1945至1959年之間,至少開始了54場衝突。在1960年代,又爆發了52場戰爭,包括剛果和尼日利亞的內戰,中東的六日戰爭和越戰在內。a
可是,1960年代卻目擊第三種戰爭的開始。在此之前,普世的社會情況和市民生活尚算穩定。但戰後出生的兒童這時已達到成年。由於不滿世界的情況,並且認為當局對各種難題處理不當,他們遂發動自己的戰爭——抗議之戰。
學生進行抗議
許多人以遊行示威來進行「反核」運動。事實上,任何被視為值得抗議的事情都會造成示威遊行、學生罷課、靜坐抗議或市民不服從運動等。大多數青年顯然支持這種新的戰爭,至少在原則上是如此。以德國青年為對象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67的學生贊成抗議,以致德國的《明鏡》週刊評論說:「在示威遊行時,大多數人不但願意用心,也願意用腳,必要時還用拳頭。」
1968年的復活節週末,德國有20多個城市發生示威,數以千計的人踏上街頭。當時有兩人喪生,數百人受傷。在此之前已有許多人向伊朗國王和他的政權提出多次抗議。6月2日,柏林發生示威群眾與警察衝突事件。有一人死亡,多人受傷。
作家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有很好理由在1968年說:「青年反叛乃是歷史上前所未見的普世現象。」在那一年,法國學生暴動導致普遍罷工,幾乎使戴高樂的政權垮台。在60年代初期,學生抗議實際上使韓國政府崩潰,雖然為此付出了200人喪生的代價。至於日本的學生抗議,《1968年世界全景》一書說:「日本與歐、美很少不同之處。充其量只是日本學生的想像力較伯克利、巴黎和法蘭克福的學生豐富一點而已。」
「造愛,不造戰爭」
大多數抗議都是針對戰爭的——反對一般的戰爭,尤其是越戰。1946年,印支半島爆發獨立戰爭,反抗法國的殖民地政權,越南是該半島的一部分。八年後締結停火協議使該國分裂為二。這本是一項臨時的安排,直至以投票決定將國家再度統一為止。其中一部分受共產政府所控制,另一部分則受非共產政府所管理。像在德國和朝鮮半島一樣,兩個超級大國隔著政治國境用冷戰互相攻擊。b
冷戰的緊張終於在越南爆發為公開的戰爭。起初美國只以軍事援助供應南越。但在1960年代卻派遣軍隊前往作戰;在60年代終結之前,派軍已達50多萬。這場戰爭好像醫治不了的膿瘡一般。莫里斯(Charles Morris)在他所著的《激情的時代——美國1960-1980年》一書中說:「[1965年]5月,[美國]由1萬2000學生組成的反戰集會,成為60年代大規模校內反戰示威的先模。」為了強調他們的立場,數以千計的青年燒毀自己的徵兵卡。莫里斯說,有些人甚至採取更激烈的行動,例如,有兩名男子「為了抗議戰爭而公開自焚至死。」
「我有一個夢」
抗議之戰以學生為首,但學生卻並非孤軍作戰。例如,在浸信會牧師小馬丁路德·金格領導之下,各種年齡的黑人和白人均支持美國的民權運動。1963年,有20多萬人在華盛頓遊行示威,金格牧師在那裡發表「我有一個夢」的著名演講。
這項運動頗為成功,因為美國國會予以響應,通過了「本世紀最多的人權法案」。金格牧師的個人成功是獲得196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各人自行其是
青年們也以排斥傳統服飾和打扮標準來表示他們反對現行的制度。《新大英百科全書》解釋說:「1957年開始於倫敦卡納比街的服裝款式革命導致1960年代那種放任、以青年為中心和反傳統的風尚。」那時許多女人穿的是迷你裙和熱褲,男人則長髮蓄鬚;不分男女的服裝款式和蓬亂不整的外表成為後來所謂的嬉皮樣相。
當時有些樂曲以鼓勵人使用麻醉劑和贊成雜交與同性戀來提倡抗議的精神。搖滾樂歌星和時代曲歌手成為偶像,在服裝款式和行為方面均領導群眾。男女同居不婚風行一時。以前認為無法接受的種種生活方式如今已被人視為可以接受的另一選擇。這一切在1970和1980年代收穫了悲慘的果實。
教會趕上時代與「耶穌人」
一本字典為「教會趕上時代」(aggiornamento)一詞所下的定義是:「使羅馬天主教教義和制度趕上時代的現代化政策,被1962-1965年舉行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採納為目標之一。」教皇若望廿三世開始這項政策,一方面是要平抑聲稱教會已經過時的非難,另一方面是要抵消若干反對分子的影響;這些數目日增的人提出公開抗議,反對教會的道理與習俗。抗議者甚至包括多位著名的天主教教士在內。例如,德國神學家孔格(Hans Küng)便曾被邀前往羅馬去澄清他那非正統的見解,但他卻拒絕如此行。
宗教的抗議精神並不限於企圖改革傳統的宗教。許多歐、美青年瞧不起所有的主流宗教,轉而跟從各種新興的宗教或亞洲哲學。有些團體,例如神光教、哈爾克立什拿(Hare Krishna)教和神的兒女教,都是在1960年代興起而日漸流行的。
從抗議至暴力和恐怖行為
抗議的精神顯示普世的人對權威——父母、教師、政府和宗教權威——失去尊重。這進一步醞釀了一種流於暴力的精神。自1914年以來,暴力在戰場和戰場以外的地方均十分猖獗。
請憶述一下若干足以代表1960年代的暴力事件:非洲國家主義象徵的剛果人魯蒙巴(Patrice Lumumba)和南非總理維瓦爾德(Hendrik Verwoerd)遭受殘酷的謀殺;南越總統吳廷琰在政變中被殺;美國在不及五年之內有三位領袖被人暗殺:總統約翰·甘迺迪,民權領袖小馬丁路德·金格和議員羅拔·甘迺迪。
這種不惜借助暴力以達成抗議目標的蔑視權威態度有助於奠定恐怖主義的基礎。事實上,作家兼政治分析家斯特林(Claire Sterling)聲稱現代的暴力主義始於1968年;「在那一年,在戰後出生的世代顯然對社會宣戰。」
向天空尋求幫助
征服天空可能有助於克服地上的種種難題嗎?有些人看來認為能夠。太空探察繼續進行,它與冷戰並駕齊驅地,在東方和西方集團之間互爭雄長。從1961年蘇聯把第一個人送入地球軌道,直至1969年美國的第一個人登陸月球為止,舉世對一次復一次的太空成就大感驚異。
1960年代接近終結時,《柯里爾1970年鑑》評論說:「看來很適切的是,人初次踏足在月球上的1969年也是占星術在地上最流行的一年。在寶瓶座時代,……兄弟友愛將君臨地上,這個時代也許已臨到了。」c
當時顯然越來越多人向太空尋求幫助。藉著把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使各大洲之間的通訊差不多可以即時傳達,物質的天空的確使各國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但是這並沒有使各國團結一致去解決世界的種種難題。各國互相疏遠如故,仍然「不肯和解」。——提摩太後書3:1-3,《新譯》。
何以故呢?因為抗議的精神——1960年代的精神——在本質上是不能使人團結的。它只能造成分裂。但為了解決世界難題,人類必須團結起來才行。為了達成團結的目標,人必須向外界尋求幫助,但不是向物質的天空或占星術的天空求助而是向上帝政府所在的天尋求幫助。
耶和華見證人——到1969年,他們的平均人數已比1960年增加了百分之48——正這樣行。他們很感激上帝使他們對羅馬書13章論及基督徒順服的勸告獲得合時的解釋,從而不致被1960年代彌漫普世的騷動抗議精神所攫住!——可參看1963年5月1日,5月15日和6月1日的《守望台》雜誌。
1960年代結束時,耶和華見證人忙於談論的不是寶瓶座時代而是在上帝王國治下「弟兄友愛將君臨地上」的時代。他們會活著親自經歷這種情況嗎?你會嗎?不要錯過這一系列文章——1914年以來的世界——的最後一篇,它將於下期發表:「在分崩離析的世界中,願你的希望日見光明!」
[腳注]
a 聯合國的資料列舉出1945至1985年之間爆發的160場戰爭。
c 寶瓶座時代的定義是,「一個世界紀元,占星術士將其特色描述為生活的各方面均得享自由,兄弟友愛彌漫普世及人類征服外太空。」
[第22頁的附欄]
當時成為新聞的其他大事
1960年——摩洛哥和智利發生強烈地震
艾克曼(Adolf Eichmann)在阿根廷被捕,解回以色列,被判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犯處決
1961年——聯合國祕書長哈瑪紹在非洲墜機身亡
1962年——美國部署第一枚能動型通訊衛星
1963年——旋風和洪水在東巴基斯坦使3萬人喪生
1964年——第18屆奧運會在日本東京舉行。蘇聯(96面獎牌)和美國(90面獎牌)取得壓倒性勝利
1965年——教皇保祿六世結束梵蒂岡第二次會議,在聯合國大會呼籲和平
1966年——中國大陸開始文化革命
1967午——南非的巴納德(Christiaan Barnard)醫生初次施行心臟移殖手術成功
1968年——由於塔里杜邁特藥物影響,以致許多畸形嬰兒誕生,法庭開始裁判
1969年——薩爾瓦多和洪都拉斯在足球比賽後爆發所謂足球戰,有1,000多人喪生
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在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發生流血衝突
[第20頁的圖片]
六十年代的嬉皮士運動
[鳴謝]
UPI/Bettmann Newsphotos
[第21頁的圖片]
紐約市的反戰集會
[鳴謝]
UPI/Bettmann News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