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15部分:公元1095-1453年——訴諸刀劍
「人會為宗教而爭辯,為宗教而寫作,為宗教而作戰,為宗教而死亡;只是不願為宗教而生活。」——科爾頓(Charles Colton),19世紀英國教士
基督教在早期擁有許多認真把宗教信仰在生活上實行出來的信徒。為了保衛自己的信仰,他們熱心地揮動「聖靈的寶劍,就是上帝的[話語]」。(以弗所書6:17)可是後來,正如在1095年和1453年之間發生的事件表明,不按照純真基督教而生活的冒牌基督徒卻不惜使用其他種類的刀劍。
到第六世紀,西羅馬帝國已垮台。取而代之的是它的東方副本,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拜占庭帝國。但東方和西方教會雖然時常交惡,不久就看出大家正受著一個共同敵人——迅速擴張的伊斯蘭版圖——所威脅。
東方教會最遲在第七世紀已意識到這點,因為當時回教徒佔領了埃及和拜占庭帝國在北非的其他領土。
不及100年之後,西方教會震驚地看到伊斯蘭教的軍力從西班牙擴展到法國,一直達到距離巴黎只有百哩左右。西班牙有許多天主教徒改信伊斯蘭教,還有些則採納回教徒的習俗和接受回教文化。《早期伊斯蘭教》一書說:「由於不甘損失,教會於是不斷在它的西班牙信徒當中煽動復仇的火焰。」
幾個世紀之後,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已得回大部分領土,於是「向回教臣民施行報復,予以無情的迫害。他們強迫回教徒背棄自己的信仰,將之逐出國外,並且採取嚴厲步驟要把西班牙回教文化的痕跡徹底消除。」
劍拔弩張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呼籲歐洲天主教徒拿起實際的刀劍。基督教國聲稱惟獨它才有權統治中東聖地,因此決心要把伊斯蘭教趕出該地。
從事「正義」戰爭的主張並非新事。例如,教會在西班牙和西西里對抗回教徒的戰爭中就曾經作過這樣的聲稱。至少在烏爾班提出呼籲之前10年,據普林斯頓神學院的弗羅利克(Karlfried Froehlich)說,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已「打算要設立一支基督軍團(militia Christi)去與天主的一切仇敵對抗,並且考慮派兵到東方作戰」。
烏爾班採取行動的部分原因是響應拜占庭君主亞歷克塞(Alexius)的求助。可是,既然基督教國的東西雙方關係看來正在改善,教皇也許以為採取軍事行動可能使兩個爭吵的姊妹教會復和。無論如何,教皇召開克萊蒙會議,宣布所有願意從事「聖」戰的人均獲得完全的赦罪(免除一切懲罰)。此議獲得出乎意外的積極反應。「神的旨意」遂成為東西雙方召集隊伍的口號。
一系列的軍事遠征於是開始,延續了差不多兩個世紀的時間。(參看第31頁的附框。)回教徒起初以為入侵者是拜占庭的國民。但在認清了他們的真正來處之後,就稱他們為法蘭克人。法蘭克人是日耳曼民族之一,法蘭西後來便從他們得名。為了應付這些歐洲「蠻族」的挑戰,回教徒紛紛要求發動一場聖戰。
英國的斯圖爾特(Desmond Stewart)教授指出:「每有一個以教訓或以自身榜樣去撒播伊斯蘭文明種子的學者或商人,就同時有一個兵士被伊斯蘭教徵召入伍。」到了十二世紀後半葉,回教領袖努爾丁(Nureddin)已把敘利亞北部和上美索不達米亞的回教徒聯合起來而組成足夠的軍力。斯圖爾特繼續說:「正如中世紀的基督徒以武力推廣基督的宗教,回教徒亦以武力去推廣『先知』的宗教。」
當然,推廣宗教未必總是策動的力量。《歐洲的誕生》一書指出,對大多數歐洲人來說,十字軍「提供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贏得名聲、蒐集戰利品、謀得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意大利的商人也看出這使他們有機會在美索不達米亞東部各地建立貿易站。但不論動機如何,顯然人人都願意為自己宗教而死——不論死在基督教國的「正義」戰爭中或者死在回教的聖戰中。
刀劍帶來意外結果
《宗教百科全書》說:「雖然十字軍的攻擊對象是東方的回教徒,但十字軍的熱狂也發泄在猶太人身上。這些猶太人不幸住在招募十字軍的地區——歐洲。十字軍當中的一個流行口號是,要為耶穌之死復仇,猶太人於是首當其衝成為犧牲者。1096年在魯昂發生了對猶太人的迫害,隨即在沃爾姆斯、美因茨和科隆也對猶太人大舉殺戮。」這不過是反猶精神的先聲而已,後來終於導致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自1054年東方教長塞魯拉利斯(Michael Cerularius)與西方樞機主教亨伯特(Humbert)互相把對方逐出教會以來,東西方教會的關係日趨緊張,而十字軍則使關係更為惡化。十字軍在佔領的城市中以拉丁主教取代希臘教士,於是東西方的分裂更蔓延到平民當中。
兩個教會的分裂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達到高潮,據前任英國教會坎特伯雷法政會長沃達姆(Herbert Waddams)說,教皇英諾森三世所玩弄的是「兩面手法」。在一方面,教皇對劫掠君士坦丁堡一事表示憤怒。(參看第31頁的附框。)他寫道:「希臘人的教會看見拉丁民族立下作惡的榜樣,行為有如魔鬼,使希臘人有充分理由憎惡他們甚於憎惡狗,我們又怎能期望他們再度效忠於羅馬教會。」另一方面,教皇利用機會在當地建立一個受西方教長管轄的拉丁王國。
經過兩個世紀的連年爭戰之後,拜占庭帝國已衰弱到無法抵擋土耳其人的大舉進攻。在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終於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傾覆這個帝國的不僅是伊斯蘭教的刀劍,帝國在羅馬的姊妹教會所揮舞的刀劍也難辭其咎。基督教國的分裂使伊斯蘭教獲得一個進侵歐洲的方便據點。
政治和迫害的刀劍
十字軍增強了教皇在政治和宗教上的領導地位。歷史家芒迪(John H. Mundy)寫道:十字軍「使教皇在歐洲外交上取得控制權」。不久之後,「教會就成為歐洲最大的政府,……比其他任何西歐政府操有更大的政治勢力。」
西羅馬帝國的覆亡使教皇的權力得以如日方中。教會成為西方惟一的團結力量,因此在社會上開始擔任一個比東方教會更為活躍的政治角色。當時東方教會仍在一個強有力的世俗統治者——拜占庭君主——的轄下。西方教皇在政治上的優越地位使它堅稱教皇持有最高權力,而這種主張是東方教會所反對的。東方教會雖然尊重教皇的地位,但卻不同意他在教義和裁判權方面是最高權威。
由於受政治權力和錯誤的宗教信念所驅策,羅馬天主教會伸出刀劍去消滅異己。搜捕異端分子成了它的業務。捷克首都布拉格卡爾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羅茨(Miroslav Hroch)和斯基保娃(Anna Skýbová)形容異端裁判所——特別設計來對付異端分子的法庭——的運作情況,說:「與一般法庭的習慣相反,告密者的名字……無須披露出來。」教皇英諾森四世在1252年頒發通諭(Ad extirpanda),批准用苦刑拷打犯人。「把人縛在柱上燒死——在十三世紀處死異端分子的常用方法——含有象徵性的意義,暗示教會施行這種刑罰並沒有犯流血罪。」
宗教裁判官刑罰了數以萬計的人。有數以千計的人被縛在柱上燒死,著名歷史家杜蘭特(Will Durant)評論說:「即使以歷史家和基督徒所能允准的最寬大眼光去看,我們仍必須把異端裁判所列為人類紀錄上最黑暗的污點;它所顯露的兇殘比任何野獸有過之而無不及。」
異端裁判所的事件令人想起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兼科學家巴斯加(Blaise Pascal)的話,他寫道:「人類所作的惡事從沒有比懷著宗教信念去作那麼徹底和沾沾自喜。」的確,揮舞迫害之劍去對付宗教信仰不同的人一向都是偽宗教的特色,自該隱殺害亞伯以來便是如此。——創世記4:8。
被分裂之劍所切斷
國家主義的紛爭和政治上的勾心鬥角導致教皇在1309年從羅馬遷居法國的阿維尼翁。雖然教皇在1377年遷回羅馬,但進一步的衝突促使教廷選出一位新的教皇——烏爾班五世。可是,選立他的同一組樞機主教又選立一個敵對的教皇,克雷芒七世,後者定都於阿維尼翁。到十五世紀之初,局勢甚至變成更加混亂。有一段短時期,竟有三個教皇同時在位!
這個局面稱為西方分裂或大分裂,最後由康斯坦茨會議加以終止。會議借助於議會至上主義的原則;這種理論是,教會的最終權威屬於全體會議而非屬於教皇。因此,在1417年,會議能夠選出馬丁五世為新教皇。教會雖然再度統一,但已日趨式微。可是,儘管傷痕纍纍,教皇依然否認有任何改革的需要。據聖弗拉基米爾正教神學院的布澤姆拉(John L. Boojamra)說,教皇的固執「為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奠下了基礎」。
他們有切實按自己的宗教而生活嗎?
基督教的創始人吩咐他的跟從者要使人作門徒,但絕沒有叫他們使用武力去這樣行。事實上,耶穌特別警告說,「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同樣,他也沒有吩咐門徒對任何敵擋的人施以身體上的虐待。基督徒需要遵守的原則是:「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馬太福音26:52;提摩太後書2:24,25。
既然基督教國訴諸戰爭的實際刀劍,也採用政治和迫害的抽象刀劍,它顯然沒有跟從它奉為創立者的那一位。它已大受分裂所打擊,更面對全盤瓦解的威脅。羅馬天主教的確是一個「亟需改革的宗教」。可是,改革會來臨嗎?若然,何時來臨?從什麼人而來?我們會在下期作進一步的報導。
[第31頁的附欄或圖片]
美好的基督徒戰爭?
十字軍是基督徒奉命去打的「美好的仗」嗎?——哥林多後書10:3,4;提摩太前書1:18。
第一次十字軍(1096-99年)出征的結果收復了耶路撒冷,並且在東方建立了四個拉丁政府:耶路撒冷王國,埃迪薩郡,安提阿公國和的黎波里郡。歷史家威爾斯(H. G. Wells)所引述的一位權威人士論及攻陷耶路撒冷的經過,說:「十字軍殺人如麻;敗軍的血在街頭上直流,以致人策馬行過時血漿四濺。在晚上,十字軍在大肆蹂躪之後來到『聖墓』,『喜極而泣』,合著染滿血腥的雙手禱告。」
第二次十字軍(1147-49年)的出兵是因為埃迪薩郡在1144年落在敘利亞的回教徒手上;戰事在回教徒成功地擊退基督教國的「不信者」時結束。
第三次十字軍(1189-92年)在回教徒再度攻取耶路撒冷之後發起,將領之一是英國的「獅心王」理查一世。《宗教百科全書》說:「由於摩擦、爭吵和缺乏合作精神,」十字軍不久就「瓦解」了。
第四次十字軍(1202-4年)本擬進攻埃及,但由於缺乏經費而轉回君士坦丁堡;他們獲得應許,若幫助覬覦拜占庭王位的亞歷克塞登上寶座,便有物質上的酬報。《宗教百科全書》說:「[結果]十字軍在君士坦丁堡大肆劫掠,這件事是東正教永不能忘記或寬恕的。」該書補充說:「如果要揀選一個日子作為東、西分裂的確實日期的話,最恰當的——至少從心理的觀點來看——毋過於1204年。」
兒童十字軍(1212年)使德國和法國數以千計的兒童在尚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死亡枕藉。
第五次十字軍(1217-21年),是受教皇所支配的最後一次十字軍,它的失敗是由於領導不當和教士干擾的緣故。
第六次十字軍(1228-29年)由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大帝所率領,他曾被教皇格列高利九世施以絕罰處分。
第七和第八次十字軍(1248-54年和1270-72年)由法王路易九世領導,他在北非去世之後即全軍瓦解。
[第29頁的圖片]
德國沃爾姆斯的猶太人墓地——紀念第一次十字軍的死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