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10/8 12-15頁
  • 十字軍——令千百萬人理想幻滅的悲劇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十字軍——令千百萬人理想幻滅的悲劇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起因
  • 克萊蒙會議
  • 兩度出征
  • 征服及大屠殺
  • 假象幻滅
  • 悲劇重演
  • 第15部分:公元1095-1453年——訴諸刀劍
    警醒!1990年
  • 宗教在以往戰爭中所擔任的角色
    警醒!1973
  • 列國漠視前車之鑑
    警醒!2002年
  • 宗教對弟兄友愛有什麼影響?
    警醒!198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0/8 12-15頁

十字軍——令千百萬人理想幻滅的悲劇

《儆醒!》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

九百年前左右,也就是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蠢蠢欲動。假如你當時正生活在西歐,就會目睹群情鼎沸、車水馬龍、海路擁擠的景象。這些人潮和車船正向聖城耶路撒冷進發。自公元7世紀以來,耶路撒冷一直在伊斯蘭教徒的控制下。

這是第一次十字軍遠征。歷史上主要有八次十字軍遠征,這些遠征行動為東西方關係的歷史留下傷痕。十字軍奉上帝和基督的名大肆屠殺,並做出許多令人髮指的暴行來。最後一次主要的十字軍遠征在174年後發動,時間是1270年。

「十字軍」一詞源自拉丁語克魯克斯,意思是「十字架」。許多遠征軍都在衣服上縫上十字作為記號。

起因

發動十字軍遠征的人聲稱,他們的目的是要從伊斯蘭教徒手中奪回耶路撒冷和所謂的聖墓。然而,遠征的起因其實錯綜複雜。除了幾宗事件以外,伊斯蘭教徒和中東以基督徒自居的人一向尚算和平共處。十字軍遠征的起因跟歐洲當時動盪的政治、經濟和宗教氣候有密切的關係。

公元11世紀,新開墾的農村地區紛紛改成耕地,以便增加糧食的產量。市區發展興旺,人口不斷增加。可是,後來發生饑荒,大批農民變得一貧如洗。不少農民於是擁進城市謀生,卻找不著工作,以致窮困潦倒。結果,群情洶湧、抗議四起。

社會的最高階層有許多封建貴族。由於查理曼的帝國瓦解,這些軍閥希望利用當時政治上的真空情勢,去征服新土地。

天主教會也經歷一段騷亂不安的時期。1054年,東派教會脫離了天主教會的控制。此外,人民也譴責教士道德敗壞、干預政治。

克萊蒙會議

鑑於這種氣候,教宗烏爾班二世發起了第一次十字軍遠征。他認為用軍事行動來重奪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可以達成幾個目的。這可以使西方信徒更為團結,並重申天主教會的權力;此外,遠征也可以讓上層階級由於存著長期的爭論而憋著的不滿情緒,有宣泄的機會。為了換取宗教上——更重要的就是經濟上——的利益,上層階級能夠以一個「崇高」的理由,去運用他們的軍事專長,搖身一變而成為教會屬下的軍事力量。

1095年11月27日,烏爾班在法國克萊蒙的會議裡提出呼籲。教會把仇敵描述得非常醜惡,是該受天主報應的。教士富歇·德沙特爾也有分參與第一次十字軍遠征,他說為了保衛東方的「基督徒」,以免受到伊斯蘭教徒所侵害,這場戰爭看來是無可避免的。他應許人要是在途中喪生,或戰死沙場,他們的罪就會立即獲得赦免。這樣,封建主就可以把他們當中互相攻訐的情勢,轉變為對抗「異教徒」的「聖」戰。在會議裡,「這是神的意旨!」這個口號後來更成為第一次十字軍的所謂座右銘。

兩度出征

教宗把1096年8月15日定為出征日,日期既定,教會就要設法尋求平信徒貴族的支持。教會提出保證,在遠征軍執行任務期間,教會必定會保護他們的土地財產。另一方面,教會呼籲沒有那麼富裕的人也要作出捐獻,去資助這個任務。

可是,有一批人在約定的日期前就貿然成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他們是一些未經訓練、毫無紀律的烏合之眾,其中包括婦孺在內。他們稱為人民十字軍,目的地是耶路撒冷。這隊十字軍受到一些煽動群眾的人所領導,其中最有名的也許是隱修士彼得,他在1095年終左右開始向平民傳教。

艾克斯的艾伯特是中世紀的編年史家,他指出這彼得曾到過耶路撒冷。據說一天晚上,彼得接獲異象,看見基督敦促他到耶路撒冷的高級主教那裡,然後把主教給他的授權書帶回西方。艾伯特透露,彼得接獲授權書以後就啟程往羅馬謁見教宗,他的夢從而實現了。艾伯特的記載虛實參半,可是,所謂的夢、異象和書信卻在發動群眾方面成了有力的工具。

1096年4月20日,隱修士彼得率領群眾離開科隆。由於缺乏航海所需用的一切東西,人民十字軍只好長途跋涉,徒步或乘搭破舊的馬車向聖地進發。不久,他們的糧食耗盡,武器短缺,他們於是沿途劫掠,當地的居民因這些目無法紀的「基督士兵」而大感震驚。

歐洲的猶太人首當其衝,他們被指控借錢給腐敗的主教。跟從隱修士彼得的人大肆攻擊猶太人,襲擊行動在多個地方爆發,包括魯昂和他們出發的城市科隆。艾克斯的艾伯特指出,美因茨的猶太人「看見這些基督徒連小孩子也不放過,對人毫無惻隱之心,於是不惜殺害自己的兄弟、妻子、母親和姊妹,並且互相殘殺。最令人悲痛的是,有些母親寧願親手割斷自己嬰兒的喉嚨,或親自把他們刺死,也不願孩子死在這些未受割禮的人手中」。

十字軍取道巴爾幹半島,前往小亞細亞,在途中,類似的暴行再次發生。暴民抵達君士坦丁堡以後,皇帝亞歷克塞一世為免這樣的騷亂事件再度爆發,於是為人民十字軍大開方便之門,幫助他們取道海路,在小亞細亞登岸。在那裡,無數婦孺、有病的和年老的被伊斯蘭教徒的軍隊殺戮,只有少數人僥倖生還,返回君士坦丁堡。

到1096年夏季,受過訓練的十字軍正式出發。他們的領袖在當日名噪一時。由於提早出發的人民十字軍毫無秩序,這叫教宗烏爾班大為煩惱。他於是作出安排,好約束一下東征的十字軍。當時出發東征的人必須顯示自己有維持生活的能力,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婦孺、老年人和窮人參軍的機會。

征服及大屠殺

軍隊、武士和生還的人民十字軍齊集在君士坦丁堡,然後朝著他們的目的地進發。然而,他們再次奉上帝的名殺戮敵人。編年史家彼得勒斯·圖德布杜斯描述,在安提阿受到圍攻期間,十字軍殺人如麻,「把所有屍體拋進萬人塚裡,卻把人頭砍下來。他們用四匹馬把部分人頭送到海岸去,好把這批首級交給巴比倫酋長的大使,卻把其餘的人頭帶回營去,以便數點數目」。

1099年7月15日,十字軍攻取了耶路撒冷。阿吉萊爾斯的雷蒙德敘述說:「當時的情景觸目驚心。給敵人斬首的已算是『禮遇』的了;另一些士兵則身中多箭,從城牆上倒下來;還有些給敵人活活燒死。在城內的大街小巷上,一堆堆砍了下來的人頭和手腳隨處可見。」然而,十字軍仍然為這些暴行辯護,口口聲聲說是奉宗教之名而爭戰。

假象幻滅

十字軍取得勝利,結果建立了拉丁化的耶路撒冷的王國。然而,這個帝國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因為在東方建立勢力的封建主很快就出現勾心鬥角的情形。與此同時,伊斯蘭教徒著手整頓軍隊,重整旗鼓。毫無疑問,他們絕不甘心就這樣失去了巴勒斯坦的領土。

在這期間,其他的十字軍也先後組織起來,最後的一次遠征在1270年發動。由於屢戰屢敗,許多人不禁納罕這些奉宗教之名而發動的遠征是否正當。他們認為,要是天主真的嘉許這些「聖」戰,就必定支持那些聲稱行事蒙他賜福的人。然而,自公元13世紀以來,教會的法學家一直不遺餘力地為這些宗教戰爭辯護,同時也替教士參戰說好話。

第一批十字軍雖然滿腔熱忱,可是這份熱忱已冷淡下來。主要理由是,持續不斷的戰爭最終使西方的經濟元氣大傷。結果,教會轉而主張把軍事力量用來對抗歐洲基督教領域內的仇敵:西班牙的阿拉伯人、「離經叛道者」,以及北歐的異教徒。

1291年,伊斯蘭教徒奪得十字軍最後的一個據點阿卡。耶路撒冷和「聖墓」再次落在伊斯蘭教徒的手中。在兩個世紀的衝突裡,經濟和政治利益一直是宗教爭論的大前提。意大利歷史家佛朗哥·卡爾迪尼說:「十字軍遠征已逐漸變質,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政治和經濟行動,人人都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不論是主教、修道院院長、君王、捐款收集者和銀行家,都鬥個你死我活。在這場鬥爭裡,……耶穌的墳墓失去了一切意義。」卡爾迪尼也指出:「十字軍東征是歷史中大錯特錯的一頁,是個無比複雜的騙局,也是基督教國中令千百萬人理想幻滅的悲劇。」

悲劇重演

世人本該從十字軍和他們的失敗看出,貪圖經濟利益和渴求政治權力足以使人喪心病狂和釀成大屠殺。可是,世人並沒有從歷史汲取教訓。事實上,世界各地仍有許多衝突爆發,使我們的地球家園繼續血流成河。在這些衝突裡,人們往往假借宗教之名做出各種可恥的惡行來。

然而,這個情況行將終止。不久,助長十字軍以至現代各場所謂「聖」戰的精神,將會跟所有偽宗教和整個受撒但支配的制度一同消逝。——詩篇46:8,9;約翰一書5:19;啟示錄18:4,5,24。

[第12頁的圖片鳴謝]

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Illustration/J. G. Heck

[第15頁的圖片]

上圖:德國沃爾姆斯的猶太人墓地——紀念第一次十字軍大屠殺的死難者

左圖:十字軍戰士的石刻頭像

最左圖:一個著名十字軍的家族飾章

[鳴謝]

Crest and head: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photos: Israel Museum, Jerusalem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