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控制的世界
人不耐煩地追求立刻的滿足,結果失去了控制。請僅是想想其中幾個例子:
生態方面:人正肆意摧殘環境。長遠來說,後果可能造成災難;然而,短期來說,剝奪地球的資源,以及不花工夫去遏止污染意味到工業和政府都有利可圖。因此,雖然環境保護論者表示反對,掠奪行為卻持續下去。
經濟方面:世界各國借貸越來越多的金錢,為了滿足當前的經濟需要而債台高築。他們輕率地不理會經濟學家的嚴厲警告——貸款的利息可能在後來變成無法負擔的重擔;再者,以全球債務為基礎的世界經濟是極不穩定的,很可能由於貧窮國家無法還債而崩潰。
道德方面:濫用藥物者、酒徒、賭徒、各種各式的罪犯、通姦者、行淫者——誰會否認在世界各地,現今他們的行列正越來越壯大?他們是一群彼此各異,但卻具有相同特點的人:他們所要的東西,現在就要得到!不論他們所要的「東西」是性、金錢、權力,抑或只是一陣快感,許多人都甘願為了這些轉瞬即逝的歡娛而拋棄婚姻、家庭、良心、經濟安全、健康、名譽,甚至生命。
今天的世界已失去控制而受幼稚的貪婪所支配,這樣說絕非誇張。有些人的確誠意地力圖抗拒這種在世上極為流行的短視態度。但是破壞遠見、破壞我們所有人的自我約束能力的力量卻強大和普及得多。
深具破壞力的影響
現代人,特別是生活在較工業化國家裡的人,正通過傳播媒介不斷沉浸在宣傳的洪流之中。不論電視、電台、電影、雜誌抑或報紙,都以熟練的手法助長立刻要得滿足的思想。
傳播媒介的宣傳叫嚷要你買東西,買東西,買東西——要你申請信用卡,好使你可以現在就買、現在就買、現在就買。有無數貨品是你只要撥個電話就可以送來的。廣告看來其實暗示:『遲些才擔心付款吧!』這些宣傳設計成用幾乎不可思議的技巧去吸引感官。打開雜誌,一陣香氣就向你襲來。一開收音機,動聽的旋律就在你腦中盤旋多天。一開電視,奪目的景象就令你目瞪口呆。形像以音樂錄影帶的作風迅速飛過,快得連注意力轉瞬即逝的人也能吸引住。
電視不單宣傳立刻就要得到滿足,還分發這種即時的滿足。人只要觸一下按鈕,就能滿足對娛樂的衝動。電視往往描繪人怎樣滿足自己的衝動,藉此娛樂觀眾。對手『該死』的時候,劇中人就動武。早熟的孩子用無禮的俏皮話揶揄父母。浪漫故事裡的人物時常滿不在乎地向通姦的引誘或婚前性行為屈膝。電視很少因為這些人物缺乏自制而針砭他們,反而美化他們,讓他們充滿戲劇性的光采,或以假裝的笑聲表示讚許。
《大西洋月刊》最近有一篇文章提出類似的評論說,「今天的好萊塢電影是個經過仔細策劃的景象,要每分每秒都給予觀眾滿足」,「一卷卷影片重複地尖叫:『你能夠得到一切!』」看來沒有什麼東西比暴力更能滿足今天的觀眾。該篇文章說,以往的電影「抑制觀眾加入行兇的衝動」,但現在的情形卻「剛相反,銀幕暴力現今主要用來鼓勵觀眾享受殺人、打人、斷人肢體的樂趣」。事實上,今日的影片充滿了動作和暴力,以致故事和對白有被擠出去的趨向。今天的電影劇本比1940年代的電影劇本在文字上少了百分之25,雖然影片本身的長度和以前一樣。
世界的各宗教本來站在理想的位置,可以帶領人類擺脫這種謬誤的『對即時的狂熱專注』。然而,有太多宗教領袖看來自己也泥足深陷,力求獲得立刻的滿足。我們常常讀到新聞,說宗教領袖們在政治舞台上追逐權勢,或者降低道德標準以討好屬下任意妄為的羊群,甚或用聖經作為公義的幌子,背地裡卻虛偽地為所欲為,豈不是嗎?他們並沒有向人指出,立刻要得到滿足往往是誘人犯罪的部分原因,反而和其他『道德領袖』一起削弱罪的觀念,用一些委婉的說法去重新界定罪的意思,例如說這些行為乃是『遺傳上的難題』和『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可參看第8頁附框。
對抗流行趨向的良助
我們既然面對這種世界風氣,怎樣才能加以反擊呢?我們作決定的時候,怎樣才能不過度受立刻要得滿足的誘惑所影響?答案也許令你感到意外:聖經能夠幫助我們。和許多人以為的情形剛相反,聖經並不反對歡娛。聖經也不主張禁慾主義或嚴峻的克己,反而教我們怎樣過快樂的生活,享有適當的歡娛。
聖經描述創造者是「快樂的上帝」(《新世》),他「喜悅自己所造的」。(提摩太前書1:11;詩篇104:31)論到人類,傳道書3:1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根據接著的經文,這包括笑有時,跳舞有時,懷抱有時,喜愛有時。箴言5:18,19甚至歌頌男人和妻子性歡愉的美妙。箴言告訴做丈夫的說:「要跟你所娶的女子同享快樂。」(《現譯》)因此,顯然不是一切滿足都是不對的,人也無需武斷地避免一切形式的滿足。可是,人在這方面往往缺乏自制。——加拉太書5:22,23。
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歡娛看得適中。我們需要定下正確的緩急輕重次序。我們必須把取悅上帝置於遠在我們自己的歡娛之先;這件事必須居於我們生活上的首位。其次是我們對同胞表現基於原則的愛。(馬太福音6:33;22:36-40)如果我們真的愛上帝,愛鄰人,就會欣然把自己的滿足放在這兩件必須優先照顧的事情之後。
我們按聖經所優先照顧的事也會幫助我們在有必要的時候毅然拒絕獲得滿足。我們不會醉酒、通姦、淫亂、賭博、貪婪、濫用藥物、參與暴力。這些罪行各以自己的方式提供立刻的滿足,但卻都會得罪上帝,傷害同胞。上帝的律法禁止這些罪行乃是上帝愛我們的明證,因為長遠來說,罪要犯罪的人付出最大的代價。代價可能是患病、家庭破裂,或者一貧如洗。罪的結局可能是死亡,或者是一事無成而虛度一生的悲劇。
效法好榜樣
上帝想我們過快樂而有成果的生活;他的話語充滿了過這種生活的男女的榜樣。在許多事例上,他們對上帝的信心和愛心促使他們暫時不求自己得到滿足。(參看希伯來書第11章。)摩西是個人所熟知的好例子。他自幼給人當作古埃及法老女兒的兒子養育成人,本可過著隨時得到滿足的生活。只要他留在法老家裡,就可以擁有權勢、財富,無疑更有許多機會享受美色。但他卻沒有留在法老宮中,反而毅然與飽受藐視、奴役的以色列民族禍福與共。為什麼呢?
希伯來書11:25答道,摩西選擇「與上帝的子民一同受虐待,也不願享有罪的暫時樂趣」。(《新世》)摩西看出立刻得到滿足的真面目——片刻、短暫、轉瞬即逝。因此他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當時給他歡娛的東西之上,反而專心朝著快樂的未來邁進。正如希伯來書11:26說:「他專心注視報酬。」(《新世》)對他來說,報酬是真實的,給他報酬的那位也同樣真實。第27節說:「他繼續保持堅定,彷彿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上帝]。」(《新世》)
有些人也許嘲笑摩西的選擇。有些人也許說他們寧可選擇財富、權力、名聲。但是請想想:如果摩西選擇立刻得到滿足的途徑,我們今天會知道他嗎?他的埃及名字會僅見於博物館裡一些殘缺的象形文字之中,只有少數考古學家才認識嗎?或者更可能的是,他的名字長埋於34個世紀的沙土底下,早已被人遺忘了呢?他的報酬又如何?如果摩西選擇取悅自己的易走途徑,他能夠肯定自己在耶和華的記憶裡有一席位嗎?
摩西的名字是今天千千萬萬人的鼓舞來源。他的未來是肯確的。你的未來也能夠同樣肯確。你也能夠成為別人的鼓勵來源。你在一生中作決定的時候,不論大小,都不要受世界的宣傳所蒙蔽。不要以為自己必須現在就得到想要的東西!問問你自己:『我想要的東西與我的創造者想我要的一致嗎?我現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表示我不重視自己的屬靈事務嗎?我正以某種方式危及自己的報酬嗎?我為朋友和家人立下什麼榜樣呢?』
不要選擇這個世界的短視,捨棄上帝具有遠見的智慧。不要用長遠的快樂去換取短暫的歡娛,也不要用永恆去換取暫時。畢竟,我們的創造者向我們提出人所能想像的最大滿足。正如詩篇145:16論及他說:「你張手,使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在這些滿足當中,有些是即時的,有些則需要時間和耐心。事奉耶和華的人在生活上充滿歡娛——各種創造物的美、友誼的溫暖、富於挑戰和報酬的工作所帶來的喜樂,以及認識人生最惱人問題的答案所帶來的歡欣。此外,創造者更應許賜給我們永遠令人滿足的生命。——約翰福音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