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雇——雇員的噩夢
「事情突如其來,好像晴天霹靂一般。我頓時目瞪口呆,驚惶失措。」——通訊部經理,44歲。
「這件事對人的自信心打擊極大,使人感覺自己毫無用處。」——財務主任,38歲。
「人在壯年竟然就被淘汰了,我們所建立的經濟制度究竟搞什麼鬼?」——成衣業行政主管,47歲。
這些人有什麼共通之處?他們都經歷到給人辭退的痛苦打擊。
再看看這些人的年紀。他們並不是初出茅廬的小子,因此很可能感到自己的事業相當穩定。他們正處於很多人視為一生中賺錢的黃金時期,但他們的職位卻出人意表地迅速失去。「他們吩咐我清理桌子,收拾好自己的物品,」上述的通訊部經理說。「我就這樣一下子給解雇了。」
究竟有什麼事發生?
經濟不穩並不是新事。在很多國家裡,繁榮過後,接踵而來的往往是經濟衰退或不景。甚至在波斯灣戰爭爆發之前,全球各地已出現經濟衰退的情況,從而顯示現今的經濟制度多麼脆弱,即使經歷過多年的繁榮也於事無補。有許多人——其中有些是首次——發現他們絕不能把享有職業和收入視作理所當然的事。
經濟放緩對工人階級影響極大。不少公司逼於無奈,只好大幅度裁員以求盡量減縮開支。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裡,甚至較富裕和高度工業化的成員國也一度有2500萬人同時失業。
「我差不多天天都接到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打來的電話,訴說他們給辭退了,」一位室內設計師說。「很多跟我有業務往來的公司,營業額僅及去年的一半。」
被雇主辭退一向是藍領階級的生活片段。但在近年來,經濟衰退卻使越來越多白領人士失去職業。業務通訊《工場趨勢》的編輯丹·萊西說:「這些職業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因為它們收入可觀,足以讓人在環境幽美的住宅區購置一幢房子,擁有兩輛汽車。」
在過去幾年間,有不少人失去了這類優薪職業。據《新聞週刊》報導,被解雇的工人發覺自己「要應付房屋按揭,照顧幼年兒女,支付許多開銷,越來越感到前路茫茫」。
影響如何?
這一切造成了雙重的影響:被解雇的人遭受經濟和感情兩方面的打擊。經濟壓力是很顯然的。收入既減少了,生活水平自然要調整。但失業對感情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例如,青年人對職業穩定性的看法改變了。做散工成了人所接納的正常生活方式。據《華爾街日報》說,由於屢次失業,不少英國青年「長留在不懂事的階段」。
人若多年來均持有穩定職業,一旦遭辭退,他所受到的感情打擊便會更深。工商管理心理學家尼爾·P.劉易斯說:「被解雇不僅意味到失去工資,更失去若干自信。」
事實上,心理學家指出,人被解雇時所受的創傷,與親人死去或離婚時所經歷的打擊不相伯仲。起初震驚,繼而惱怒,然後悲傷,最後只好接受現實。「有些人只需兩天便看開了,」劉易斯說。「其他人則需要數週,以至數月不等。」
被解雇的人很容易會濫用酒精和麻醉劑,由此可見他們在感情上所遭受的衝擊。絕望之感甚至可以導致家庭暴力或破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雇員援助主任斯蒂芬·皮爾斯特-皮爾遜說:「這些感情必須發泄出來,而家庭正好是發泄的地方之一。」
有時反應甚至更為悲慘。香港有一名大學畢業生,在失業五年後認為生無可戀,結果死於火車輪下。
因此,當人失業的時候,受到影響的不僅是收入而已。人的確需要看出經濟以外的其他難題。既然事情涉及很大的感情衝擊,受影響的家庭必須團結起來,合力謀求解決辦法。
[第5頁的附欄]
經濟擴張已屆盡頭?
前年,金融界的波濤洶湧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不少恐慌。請考慮以下幾個例子:
法國:「世界經歷到有史以來最長期的經濟擴張,但盡頭已經近了。……倘若由於德國重新統一所帶來的刺激,歐洲各國暫時還沒有近憂,他們卻無法期望能夠徹底逃避灰暗的前景。……各市場已漸露危機。」——巴黎《世界報》。
巴西:美國所經歷的經濟衰退會「無可避免地擴散到別的工業化國家,結果會對較落後國家的出口增長造成更大限制。」——聖保羅《聖保羅報》。
英國:「英國的經濟制度——連同它那根深蒂固的通貨膨脹、高利率以及緩慢增長——也看來乏善可陳。」——倫敦《金融時報》。
加拿大:「就業機會已越來越少了。」——《多倫多明星日報》。
德國:「與1973年油價波動類似的情勢已隱約可見……經濟衰退的徵象亦然。」——柏林《新德意志報》。
日本:「目前,地價像一枚一觸即發的炸彈,對準世界經濟的心臟。政府若容許這枚炸彈爆炸,讓地價急瀉,日本各銀行就會紛紛倒閉,因為以日本地產作為抵押的債項會變成差不多不值一文。這必然會進一步引發普世的經濟衰退。」——悉尼《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
不過,海灣戰爭在1991年初結束,令許多人再次希望全球的經濟活動會因此復甦。即使如此,各國的經濟情況顯然十分脆弱,尤其是鑑於很多國家都負有巨額外債,被這個沉重擔子壓得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