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原因何在?
在多個國家,許多人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辛勤幹活,長時間的體力勞動把他們弄得精疲力竭。有些人甚至要做危險工作,所掙得的工資卻不過是區區之數。幾年前,在其他國家地區,不少人仍然相信,他們一旦受雇在大商號工作,又或者在政府機關任職,就可以高枕無憂,直到退休為止。時至今天,大企業再也不能為雇員提供理想待遇;不管什麼職級,誰也不能保障自己不會被辭退。為什麼呢?
難題成因
不論有學位與否,盈千累萬的青少年一踏出校門,就發覺畢業等於失業。舉例說,意大利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失業者是年輕人,年齡介乎15歲至24歲不等。受雇階級力求保存飯碗,他們的平均年齡也不斷上升。有鑑於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如果想打入勞動市場,就變得越發困難了。投身社會的婦女日益增多,甚至在她們當中,失業率也相當高。因此,一批接一批的勞動新手不得不竭力奮鬥,務求在這個人浮於事的社會尋找立足之地。
自從工業機械問世以來,種種的技術革新引致勞動力變得過剩。由於輪班時間長,工作又勞累不堪,工人希望機械操作會減輕工作負擔,甚或廢除輪班制度。自動操作不但能夠促進生產力、減少工傷事故,同時也降低勞工需求。因自動化而變成冗員的工人若不學習新技能,就要冒長期失業的危險了。
時下商品充斥市場,剩餘貨物堆積如山;有些人因此認為,經濟增長已到了極限。此外,失業人數日益增多,商品銷路也相應下降。市面商品因供過於求而滯銷。企業家先前興建了大型工廠,以期提高生產效率;現今經營大型工廠已不再合算,企業家要不是把工廠關閉,就是將其改作其他用途。勞動階級就這樣淪為犧牲品,被迫失業。在經濟衰退期間,人力的需求減少了。即使經濟復甦,工人也難望重操故業,被裁減的職位大都不再復設。很明顯,失業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
社會禍患
既然人人都有可能砸飯碗,失業其實是社會的一大禍患。有些國家提供各種不同的應變方法,使受雇階級免受失業之苦,例如削減工資並縮短每週的工作時間。不過,其他人如果想找工作的話,獲聘的機會就越發顯得渺茫了。
不論受雇者還是失業者,雙方都因為就業問題,不時提出抗議,頻密程度日益加劇。失業者呼籲當局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受雇階級則力求保障,以防失去現有的職位。雙方目標並不總是一致的。意大利《全景》週刊報導,「雇主往往要求下屬超時工作,失業者始終被迫賦閒在家。長此下去,社會可能會分裂為兩派,……一方是超時工作者,另一方是被淘汰的求職人士。失業者很想找飯碗,成功與否差不多完全取決於別人的善意。」論到歐洲的經濟增長,專家指出受惠的主要是受雇階級,而不是失業者。
此外,失業也跟本地經濟狀況有關。在某些國家,例如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失業情況往往因地區而異,各地需要大不相同。工人是否願意學習新技能,前往其他地區尋找工作,甚或移居國外呢?失業者能不能另謀生計,這些都是關鍵因素。
解決有望?
大多數人都寄望經濟好轉。有些人卻表示懷疑,認為在2000年之前,經濟難望有起色。在其他人看來,經濟已漸入佳境,只不過增長緩慢而已。意大利的失業率近期下降,由此可見,經濟確實好轉了。經濟復甦並不一定指失業人數會減少。正因為經濟增長不大,各行各業寧可善用現有的人力資源,也不願增添人手。換句話說,「經濟好轉了,不過就業機會還是沒有大幅增加。」此外,失業人數的增長率,往往比提供就業機會的增長速度來得要快。
今天,國家經濟日趨全球化。有些經濟學家認為,開創廣袤的越境貿易區,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也許能夠促進世界經濟復甦。這種趨勢誘使商業集團轉移陣地,在工資低廉的地區經營業務,工業國的人民因而喪失就業機會。粗茶淡飯的勞工則眼巴巴看著微薄的薪酬入不敷出。難怪在多個國家,群眾憤然上街示威,反對國家簽訂越境貿易協議,有些示威者還訴諸暴力。這種形勢絕不是偶然的巧合。
專家各自提出不同的方案,以求抑制失業浪潮。視乎提案者是誰——是經濟學家、政治家,還是勞動階級,不少對策都是互相抵觸的。有些人提議政府減稅,藉此鼓勵工商界增加員工。另一些人建議政府插手干預,提供巨額援助。其他人則提議,重新分配工作,縮減工作時間。有些大商號早已採取這樣的措施。在上個世紀,工業國無不按部就班,減少每週的工作時間;不過,失業人數還是沒有下降。經濟學家雷納托·布魯內塔堅稱,「所有政策都是成本大而效益少,始終無濟於事。」
《快報》週刊得出以下的結論,「我們不該自欺欺人,要解決失業問題談何容易呢。」問題真的非常棘手嗎?失業問題有沒有解決方法?
[第8頁的附欄]
由來已久的問題
失業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多個世紀以來,勞動階級間中也會被迫失業。以往大型建築計劃一旦竣工,成千上萬的工人就會失去飯碗,直至另謀生計為止。在這段期間,他們至少可以說生活是朝不保夕的。
在中世紀,「現代的失業問題雖然尚未出現」,但不是人人都安居樂業的。(《古今失業境況》)在那個年代,世人無不認為,誰不工作,誰就是飯桶、無賴。約翰·伯內特解釋說,遲至19世紀,英國有不少分析家「依然認為,失業者大都是無家可歸的『流氓』、露宿街頭的流浪漢」。——《游手好閒》。
直到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公眾才意識到失業是社會問題。」政府紛紛成立特別委員會,專責研究失業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1895年,英國下議院成立了特別委員會,負責調查「失業苦況」。失業已成了社會禍患。
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人飽受失業之苦,公眾就這方面的社會意識大大提高了。在大戰期間,列國瘋狂地製造武器,差不多人人都有就業機會。可是,到1920年代初期,西方國家面臨經濟衰退,形勢每況愈下,結果世界從1929年起就經歷大蕭條,工業國無不遭受嚴重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許多國家,經濟再度蓬勃發展,失業人數下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出,「今日的失業問題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世界出現石油危機,各行各業不得不大幅裁員。電腦資訊發展一日千里,許多工人因而成了冗員。勞動市場一再遭受沉重打擊。世人一度認為,白領階級和管理階層生活安穩;如今失業率持續上升,連鐵飯碗也打破了。
[第7頁的圖片]
要求增加就業機會並不能解決失業問題
[鳴謝]
Reuters/Bett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