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3/8 2-5頁
  • 失業之患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失業之患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有如脫韁之馬
  • 失業代價沉重
  • 「腐敗制度的俘虜」
  • 展望即失望
  • 失業——原因何在?
    警醒!1996年
  • 失業?——如何應付
    警醒!1976
  • 失業仍然是個世界難題
    警醒!1985年
  • 求職難——你可以怎麼辦?
    警醒!1976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3/8 2-5頁

失業之患

《儆醒!》雜誌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

在多個發達國家,失業率持續上升,政府不得不採取應急措施。發展中國家的失業情況也令人擔憂。在一些國家,以往人人看來安居樂業,如今失業卻成了當前的大難題。千百萬人飽受失業之苦,大部分還要供養兒女。意大利人多半認為,「首要的煩惱」就是砸飯碗。失業人數有增無減,前所未見的社會弊病也隨之而來。年輕人所以濫用藥物,吸毒成癮,部分原因是由於失業而造成的。千千萬萬的人因為求職不遂而不能安眠。此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可能隨時遭受解雇……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承認:「世人普遍認為,失業大概是當今最可怕的現象。」歐洲共同體委員會寫道:「大家都知道這個現象有多普遍,所引致的後果有多嚴重;不過,要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又談何容易呢!」一位專家指出,失業「就像幽靈一樣,再次在歐洲大陸上出沒,大眾為此提心吊膽」。歐洲聯盟(歐盟)目前大約有2000萬人失業。1994年10月,意大利的官方統計數字表明,僅在該國就有272萬6000人找不到工作。據歐洲聯盟總幹事帕德里克·弗林認為,「從社會和經濟角度來看,我們必須著手解決的首要難題就是失業率上升。」你要是賦閒在家,又或者隨時有可能被解雇,你當然會了解那種惶惶不安、焦慮不已的感覺。

失業這個問題並不是僅限於歐洲。失業之患席捲美洲各國,甚至波及非洲、亞洲和大洋洲。近年來,東歐各國也感到經濟困難,失業人數與日俱增。誠然,失業情況因國家而異。但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歐洲和北美洲的失業率會長時間保持高企,失業人數遠遠超出過去數十年來的記錄。a經濟學家雷納托·布魯內塔指出,形勢「每況愈下,越來越多人就業不足;就算有職位空缺,薪酬待遇也普遍下降」。

有如脫韁之馬

失業之患已實際影響到整個經濟層面,各行各業相繼裁員:農業首當其衝,因為增加機械操作,以致勞動力過剩,許多工人被迫失業。工業界緊接其後。自從1970年代以來,工業界一直深受能源危機影響,不得不大量裁減冗員。現在輪到服務行業了。世人以往認為,任職服務行業,例如從事商務或教育工作,就彷彿找到鐵飯碗一樣,如今連鐵飯碗也打破了。二十年前,失業率一旦超過百分之2或3,公眾就會大起恐慌。時至今天,工業國家只要能夠抑制失業率在百分之5或6以下,就會引以自豪。事實上,許多發達國家的失業率都比上述數字高得多。

按照國際勞工組織(勞工組織)的定義,失業者是指目前沒有工作的人,現正積極尋找工作,準備隨時上班。有些人卻長期就業不足,又或者每週只能幹幾個小時零工,他們又怎麼樣?關於部分時間工作,不同的政府有不同的界說。在某些國家,有些人實際上是失業的,官方統計數字卻把他們當做受雇者計算。關於在業、失業的分別,由於兩者的定義並不明確,要斷定到底誰是失業者實在不容易。有鑑於此,統計數字不過是顯露片面事實而已。歐洲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根據官方統計,[經合組織的成員國]共有3500萬人失業,這個數字並沒有把失業情況全面反映出來。」

失業代價沉重

統計數字並沒有透露全部實情。歐洲共同體委員會聲稱,「從經濟和社會角度來看,失業的代價非常沉重。政府一方面要不斷支付失業救濟金,與此同時國庫又損失大量稅收;失業者要是有工可做,庫房自然有大筆所得稅進帳了。」許多政府認為,失業救濟金的開支日益加重,實在難以擔負;雇員也不好過,深知政府會隨時提高稅率以求應付開支。

失業問題並不僅是有案可稽的事實和數據。失業是個人的切身經歷,箇中苦處實不足為外人道;不論男子、女子,還是年輕人,社會各階層無一能夠完全免受失業問題的打擊。在「最後的日子」,世人既要面對種種難題,如果又碰上失業的話,就會覺得百上加斤了。(提摩太後書3:1-5;啟示錄6:5,6)「長期失業」所帶來的衝擊尤其沉重。人如果長時間失業,又欠缺有利條件,找著工作的機會就顯得更加渺茫了。說來遺憾,有些人可能就此要永遠賦閒在家。b

不少心理學家發覺,現今越來越多失業者遭遇精神和心理難題,情緒起伏不定;他們感到灰心喪氣,逐漸變得不思進取,有些失業者還喪失自尊。在供養兒女的父母眼中,失業是切身的悲慘經歷,簡直苦不堪言。他們覺得一切希望都破滅了,生活頓時變得毫無保障。今天,有些專家實際留意到,雇員因為擔心自己有可能被解雇,就逐漸呈現出所謂的「提前憂慮」徵狀。這樣的憂慮不但能夠損害家庭關係,還可能引發悲劇;近年來,失業者紛紛自尋短見足以表明這點。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覺得很難打入勞動市場;大概因為這個緣故,他們與社會總是格格不入,動不動就訴諸暴力。

「腐敗制度的俘虜」

《儆醒!》雜誌訪問了好幾位失業者。現年五十歲的阿爾曼多指出,失業就等於「眼巴巴地看著30年來的工作成果付諸東流,被迫從頭開始」。他覺得自己「已淪為這個腐敗制度的俘虜」。在弗朗切斯科『看來,大禍已經臨頭,一切希望都化為泡影了』。斯特凡諾「覺得,現存的生活制度令人大失所望,灰心喪氣」。

另一方面,盧恰諾在一家著名的意大利汽車廠任職,他在車廠的技術管理部工作了差不多30年,最後還是給辭退了。他「多年來一直勤懇工作,本著良心辦事,努力證明自己是信實可靠的;眼見雇主把自己多年的辛勞看作一文不值」,他「感到憤憤不平,白白地給雇主欺騙了」。

展望即失望

關於未來的情況發展,經濟學家的預測各有不同。1930年,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樂觀地預料,在今後50年內,「人人都會有自己的工作」;過去數十年來,世人一直相信人類有能力實現這個理想,使人人都安居樂業。1945年,聯合國憲章也指明,要盡快達到以下的目標,就是為所有人提供就業機會。直至近期,世人仍然相信,社會進步就是指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同時上班時間不用這麼長。可是,情況卻不是這樣。過去十年來,經濟持續衰退,結果導致「全球就業危機,形勢是自30年代的大蕭條以來最惡劣的」,勞工組織這樣報導。南非至少有360萬人失業,其中包括300萬非洲黑人。甚至連日本也經歷危機,去年有200多萬人找不到工作。

失業之患到處蔓延,原因究竟是什麼?有關方面建議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腳注]

a 失業率是指,無工作的人在勞動大軍中所佔的百分比。

b 「長期失業者」是指失業超過一年的人。在歐盟國家,有半數左右的失業者屬於這個類別。

[第2,3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加拿大——百分之9.6

美國——百分之5.7

哥倫比亞——百分之9

愛爾蘭——百分之15.9

西班牙——百分之23.9

芬蘭——百分之18.9

阿爾巴尼亞——百分之32.5

南非——百分之43

日本——百分之3.2

菲律賓——百分之9.8

澳大利亞——百分之8.9

[鳴謝]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3 Digital Wisdom, Inc.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