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2 9/8 11-13頁
  • 第2部分:開枝散葉,鞏固勢力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2部分:開枝散葉,鞏固勢力
  • 警醒!199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貿易變成國際化
  • 經濟力量——帝國的建造者
  • 第3部分:貪婪的商業露出真面目
    警醒!1992年
  • 理想遭受排拒
    警醒!1986年
  • 金錢憂慮的根源
    警醒!1992年
  • 為何要審察商業世界?
    警醒!199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9/8 11-13頁

世界商業的興衰

第2部分:開枝散葉,鞏固勢力

起初,商業世界的崛起受到交通和通訊方面的缺乏、緩慢和費用高昂所嚴重限制。海上的貿易費時失事,陸上的通商之路充滿了危險。可是,這一切情況很快便改變過來。

貿易變成國際化

公元前338年至公元前30年的古希臘時期,地中海各城市成為了主要的貿易中心。這些城市包括了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2年建立的埃及港市亞歷山大。不過,歷史教授謝潑德克拉夫說:「到了公元前第二世紀,古希臘的東部開始在經濟上停滯不前;在公元前第一世紀更明顯地走下坡。」後來,羅馬取代了希臘成為世界霸權。在羅馬的統治下,亞歷山大成了僅次於羅馬的一個省會。

西羅馬帝國的東方副本及繼承者,即拜占庭帝國,國勢在公元第9至11世紀期間盛極一時。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即今日的伊斯坦堡)擁有一百萬人口,在當時來說肯定是世上最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乃是東方絲綢、香料、染料和香水,以及西方皮貨、琥珀、木材和鐵的市場,它儼然成了歐亞兩洲之間一道強大的經濟橋梁。

然而,在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這個帝國飽受蹂躪,它的首都被攻陷及搶掠一空,而淪為經濟貪婪的犧牲品。這事是怎樣發生的?根據《柯林斯世界歷史圖解》指出,「組織首次十字軍東征時,西方對東方的財富早已垂涎三尺。」這清楚表明,教會雖然應當只受宗教熱忱所驅策,但卻心懷不軌。

於同一時期,中世紀歐洲的商賈正舉辦各式各樣的商業或貿易展覽會,陳列他們從通商途中由列國搜羅得來的貨物。論到法國東北香檳省那些特別成功的展覽會,《新大英百科全書》說:「在這些貿易會中,商人彼此之間的買賣通常以信件形式進行,信裡承諾在下一次的交易會付款,而這些信件是可以轉讓給人的。這種買賣方式開了使用信用狀的先河。到了13世紀,這些交易會儼然成了歐洲的固定銀行中心。」

15世紀期間,奧托曼土耳其人四出征討,威脅到歐亞的貿易路線。於是歐洲的探險家紛紛動身尋覓新的路線。1497至1499年間,葡萄牙航海家伽馬帶領探險隊繞過非洲好望角航行,從而確立了一條前往印度的新航線,使葡萄牙搖身一變成了一個世界霸權。這條新航線也從亞歷山大和其他地中海港口奪去了它們作為主要貿易中心的商業重要地位。

同期間,葡萄牙的鄰國西班牙,正資助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嘗試向西環繞地球前往印度。1492年10月,剛好500年前,哥倫布意外地闖進西半球。在另一方面,英國人沒有跟隨伽馬向南,也沒有像哥倫布向西揚帆,反之他們不斷搜索一條東北或西北的航線。所有這些探險活動促成貿易國際化。由於商業貿易是發現美洲的主要動力,商業世界對世界事務所操的影響於此可見一斑。

經濟力量——帝國的建造者

商業世界曾經建造了很多強而有力的組織。舉例說,按照《汗流浹背》一書指出,「同業工會或行會乃是古代世界影響最深長廣遠的社會經濟改革之一。」像現今勢力強大的工會一般,這些行會除了達成某些良好目的以外,有時也會厚顏濫用權力,以致據說聖經翻譯者約翰·威克利夫在14世紀曾譴責一些行會,將它們稱為「虛假的同謀者,……為上帝和世人所咒詛」。——請參看第20頁附框。

商業世界甚至建立了好些帝國,在16世紀興起的大英帝國無疑是其中的表表者。可是,在此之前,歐洲別的商業投機者已經開始攫住了支配世界的經濟力量。當中鼎鼎有名的是漢薩同盟。

漢薩這個古老德國用語意思是「軍隊」,後來逐漸被應用在任何一個新興的商賈行會或協會之上。從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一個以德國北部城市呂貝克為中心的商業同業公會控制了波羅的海一帶的貿易,成功地把德國和俄羅斯以及其他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連合起來。同一期間,西方的德國城市科隆的商業同業公會不斷加強英格蘭和低地國[即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之間的貿易。

這些商會通過了一些法案來保護自己和它們的商品,聲稱為了公眾利益而控制貿易。它們也聯手在水、陸兩路掃蕩海盜和土匪。隨著貿易不斷拓展,各商會看出,彼此之間有需要作進一步合作。因此,到了13世紀末,所有主要德國北部城市都加入了一個單一聯盟,稱為漢薩同盟。

憑著地利,這個聯盟控制了北方貿易的主流。在西面它跟經濟先進的英格蘭和低地國家作買賣,而這些國家又跟地中海和東方的國家有商業上的往來。在東面它緊接著斯堪的納維亞和東歐。除了跟佛蘭德人買賣羊毛以外,漢薩同盟還控制了與挪威及瑞典的漁獲貿易,以及俄羅斯的毛皮買賣。

雖然漢薩同盟並非一個政治聯盟,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治理機構或行政管理階層,但它在全盛時期實在操有強大力量。它的最偉大成就之一便是建立了一套海事和商業法律。漢薩同盟一方面拓展新市場,另一方面則勇於維護原來的市場,必要時甚至使用武力。憑著龐大的商人艦隊,漢薩同盟往往能夠藉著經濟封鎖或禁運而粉碎對抗力量。

漢薩同盟在14世紀中葉盛極一時,如日中天。15世紀初,隨著英國人和荷蘭人國勢蒸蒸日上,霸佔世界市場,漢薩同盟遂逐漸式微。三十年戰爭更為這個同盟敲響了喪鐘。它的成員在1669年召開了最後一次會議,只有呂貝克,漢堡和不來梅依然以漢薩城市的身分參與,可是它們只是這個一度財雄勢大的超級商業聯盟中一些不甚足道的成員而已。

還有別的規模更大、實力更強的超級商業組織正等待取替漢薩同盟的位置。這系列文章的第3部分:「貪婪的商業露出真面目」將有分解。

[第13頁的附欄]

行會和工會的勢力

到了公元前第四世紀,一些地中海城市由於屬同一手藝行業的匠人往往聚居在同一地區內,因而該地以擅長製造某些商品而馳名。起初,這些手工藝行會帶有濃厚的宗教和社會色彩。《汗流浹背》一書告訴我們,「每個工會都供奉了本行的守護神或女神,工會的成員也舉辦自己的社團宗教儀式。」

中世紀的行會被設計成可以為會員提供福利援助,並且通過管制生產,制定標準,甚至控制價格和工資來保護自己的行業。有些行會逐漸變相成為專利,通過祕密協議操縱價格,目的是要保護行會的市場及防止不公平的競爭。

商人的行會在11世紀面世,成了古代手工藝行會的延續。風塵僕僕的行商組織起來保衛自己免受土匪傷害。可是,這些行會漸漸失去了起初的性質。由於過分依賴當地的貿易,隨著區域、全國和國際市場變得日益重要,兼且商人的勢力也逐漸蓋過工匠,行會的力量和地位遂每況愈下。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工業革命的副產品——工會在英國和美國萌芽生長,把同一手藝的工人組織起來。當初公會成立的部分原因在於向工人提供社交場所,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反對現行社會和政治制度的一股勢力。今天,有些工會僅致力於爭取通過勞資協定,或透過以罷工行動,爭取改善薪酬、工時和工作環境,以及保障會員的職位。其他工會則公然以政治掛帥。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