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2 8/8 6-8頁
  • 金錢憂慮的根源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金錢憂慮的根源
  • 警醒!1992年
  • 相似資料
  • 金錢——起源和使用
    警醒!1988年
  • 何以普世通貨膨脹?
    警醒!1974
  • 金錢——是怎樣製造的?
    警醒!1984年
  • 聖經時代的生活——金錢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8/8 6-8頁

世界商業的興衰

金錢憂慮的根源

人類社會的若干宗教和政治成分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寧錄建立巴比倫的日子。雖然較少為人所知,同一的起源其實也適用於某些商業和貿易世界的成分之上。——創世記10:8-12。

人類的創造主名正言順地持有決定是非善惡標準的權力,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為他所預見的龐大人類家族設立一個經濟體系去滿足他們的各項需要。可是,隨著第一對人類拒絕接受上帝的指引而被逐出樂園之後,上帝便不再對他們加以援手了。(創世記3:1-24)自此以後,獨立自主的人類按照自己的構思發展了宗教和政府。由於人口不斷增加,人們明顯看出他們需要一些家政管理形式的體系去提供物質所需,於是發展了眾所周知的經濟體系。像宗教和政治一樣,人們在這方面並沒有尋求上帝的指引。

很明顯,人類的經濟體系在寧錄的日子(約公元前2270年)已具雛型。《柯林斯世界歷史圖解》解釋說:「從人類歷史第三千年開始,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已經建立了由商賈組成的強大機構。他們囤積居奇,買賣投機,使用林林總總的貨物作為貨幣,也採用金屬錠子,特別是將銀子製成預定的重量和大小,並且有時會加上用來鑑別真偽的標記。」《美國百科全書》也指出示拿平原——即後來的巴比倫——的早期居民早已使用「一個已異常繁複的經濟體系,包括借貸,以金錢作押金,以及使用信用狀等」。

美索不達米亞的一項異乎尋常的習慣是將資本當作一項商品用來賺取利息。故此,金錢便成為一項施加經濟壓力的工具。從巴比倫廢址上出土的記錄透露,有些市民由於經濟拮据而慘遭剝削。甚至在那個時代,現代的那種從別人身上不正當地取利的方式已經頗為流行。難怪世人時常以憤怒和鄙視的口吻談論巴比倫和尼尼微的商賈。

聖經並沒有直接談及寧錄時代的商業活動。可是,在聖經的第一本小書裡,我們可以找到「買」、「賣」和「作買賣」這些字詞,表明頂多幾百年後商業的活動已經十分普遍了。——請參閱創世記25:31;34:10,21;39:1;41:56,57。

雖然有一段悠長的日子,巴比倫楔形文字的文獻並沒有記載當地社會的任何商業活動。《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一書在承認這事難於解釋之餘,接著作出結論說:「我們不應當假設在這千年期間,貿易活動會驟然終止,尤其是在這段時期的後階段,商業發展得欣欣向榮,這是人所共知的。」這本書指出,可能阿拉姆人在那段日子已控制了主要的貿易,而他們用來書寫的紙莎草紙和皮革都是很難保存下來的。

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均以商旅貿易馳名。後來,腓尼基人在海上通商,至很大程度取代了陸上的貿易。迦太基,泰爾和西頓這些港口成了顯赫的商業中心。當時貿易主要是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直至大約公元前八世紀,希臘人才開始使用鑄成的錢幣作為交易的工具。根據《柯林斯世界歷史圖解》顯示,「[公元前500年]之後的幾個世紀,貿易、金錢、銀行和交通的發展一日千里,難怪好幾位歷史學者均把這段時期與資本主義時代相提並論;雖然可能誇張一點,卻是可以理解的。」

事實表明,一開始經濟體系已經是金錢掛帥。雖然上帝容許人以正當方式使用金錢,上帝卻不嘉許人類對金錢懷有錯誤的觀點。(傳道書7:12;路加福音16:1-9)漫無節制地追求錢財曾推使人屈枉正直,賣友求榮,歪曲真理,甚至謀財害命。可是,請留意錯不在於金錢本身,問題在於那些追求財富的人過度貪婪。無論如何,『有錢萬事通』這句話並沒有誇大其詞,數千年來世人千方百計去賺取金錢乃是鐵一般的事實。——請參閱第7頁的附框。

故此,在基督出現之前的多個世紀,許多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商業和經濟特色均早已奠下根基。然而,縱使商業世界歷史悠久,它卻未能發展出一套使人免於憂慮的完善體制來。不過我們無需感覺失望,為錢財而憂慮的日子快要成為過去了。在以後幾期的一系列五篇文章裡,我們會進一步解釋這件事。

[第8頁的精選語句]

過度追求錢財曾經推使人屈枉正直、賣友求榮、歪曲真理,甚至謀財害命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從鹽到塑膠

鹽:

羅馬士兵的薪俸是以鹽計算的;後來才改用金錢或沙拉里暗 (salarium )替代。牛隻(pecus )在古羅馬是一種交易工具。「月薪」(salary)和「金錢」(pecuniary)等字詞都是從這些拉丁字演變出來的。

金屬: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公元前18-16世紀)經常在買賣交易中使用銀子。古埃及人也使用銅,銀子和金子。中國歷史學者漢斯·比倫施泰因教授指出:在中國明代(公元1368-1644年),「小額錢幣一貫是用銅鑄成的,但鑄造較大面額的錢幣時,使用銀子的情況則越來越多。」

錢幣:

公元前七世紀左右,小亞細亞的呂底亞人製造了一些有標準重量和價值,用金、銀合金鑄成的小圓塊,很可能這便是有史以來最早的真正錢幣。大約一個世紀之後,希臘發展了鑄造硬幣的技術。

紙幣:

公元1024年,世上最早流通的紙幣在中國面世。當時中國的商業發展蓬勃,一時無兩,以致錢幣嚴重短缺。比倫施泰因教授說:「早於公元811年的唐代,中國人已經嘗試使用銀票。當時政府發行一些匯票,人民可以在買賣時使用以及在後來兌換現金。」1821年,以英國為首,許多國家採納了黃金本位制度,意即公民可以在任何時候用紙幣向政府換取同等價值的黃金儲備。可是,自從放棄採用黃金本位制度之後,現今的政府僅是口頭聲稱自己的貨幣有價,卻再沒有什麼實質的有價東西支持了。

支票:

英國的銀行家在17世紀發展使用支票,它們是用來通知銀行付款的手寫匯單。這種交易工具既安全,又方便;故此深受人歡迎,廣泛採用。

塑膠:

在1920年代,美國帶頭使用信用卡,有些人把它稱為塑膠金錢。很快世人深受吸引而加以採用。可是,由於信用卡極有可能誘使人不能自約,大肆購物而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因此它所提供的方便和其他好處,至若干程度已被這些危險所抵銷。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