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3 2/8 5-8頁
  • 賭博的慘痛代價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賭博的慘痛代價
  • 警醒!199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當賭博失去控制時
  • 迷信的奸狡陷阱
  • 只為貪財
  • 嗜賭成癖的青年與主婦
  • 美夢化成噩夢
  • 嗜賭成癖——得不償失
    警醒!1995年
  • 賭博對人產生什麼影響?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5年
  • 基督徒可以賭博嗎?
    警醒!1994年
  • 賭場新主顧——年輕人!
    警醒!199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3年
《警》93 2/8 5-8頁

賭博的慘痛代價

博比被發現倒斃於一輛停泊在倫敦以北街頭的汽車內。年僅23歲的他,就此便了斷餘生。

有個老翁露宿街頭已有好一段日子,終於要往福利中心求助。他已四天沒有吃過東西,也沒有服用心臟病藥物,他顯得異常虛弱。

埃米利奧是五個子女的父親,他的妻兒捨他而去,更拒絕跟他說話,他感到傷心欲絕。

一宗自殺案,一名流浪漢,一個被拒的父親:三則教人傷感的故事。它們看來毫無關連,在現代社會中也絕非罕見。然而,這些悲劇都有一個共通點——皆因嗜賭成癖之過。

許多沉溺於賭博的人均不願承認自己的問題所在。他們的家人為免家醜外揚而替他們掩飾。然而,這害人不淺的癖好正使世上千百萬個家庭,天天都面對極大的痛苦和絕望。

不由自主的賭徒究竟有多少?誰都不知道。單在美國,保守估計也有一千萬人。賭徒人數之多的確十分驚人,而且更會隨著在一國復一國中,賭博的玩意層出不窮,而繼續增多。有人將這種令人難以自拔的賭癮形容為「增長最迅速的一種癖好」。

其實許多新近成為賭徒的人,當初只抱著「碰碰運氣」的心態,偶一為之。不知不覺間,他們卻已被掃進嗜賭成癖的噩夢中去了。

當賭博失去控制時

只是偶爾賭博的人是怎麼會變成如此沉溺於賭博的呢?原因可能各異,但是到了某個階段,他們便會覺得不賭活不成。(請參看第7頁的附框。)有些人從賭博中找到生活中所缺少的一份刺激。一個女賭徒解釋說:「輸贏對我已不重要。每當我下注,尤其是注額比旁人都要大的話,我便覺得自己是世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人們敬重我,我感到莫名的興奮!」

也有一些人是因為寂寞和沮喪,轉而寄情賭博的。埃絲特爾是四個子女的母親,她丈夫是個經常往外地工作的軍人。在深感寂寞之餘,她開始往遊樂場玩吃角子老虎機。不久,她每天都守在那裡幾個小時,樂不思蜀。後來家用花光了,她身陷重重困境之中。她一面要隱瞞丈夫,一面沒命的向銀行和親友借貸,全只為了維持這個每天要花費200美元的昂貴癖好。

此外,還有些人是因為起初贏過大錢,終於擺脫不掉賭癮的。一位研究這類賭徒的權威羅伯特·卡斯特解釋說:「大部分沉溺於賭博的人都是在賭博生涯早期經常贏錢的人。」自此以後,想保持常勝的慾望是如此強烈,他們也就無法自拔了。

迷信的奸狡陷阱

許多賭徒皆受預感而非邏輯所支配。一個打算下注的人若真受理智支配,那麼作一點簡單的算術也會使他裹足不前了。且舉個例,在美國被雷電擊斃的機會是170萬分之一。但要在國營彩票中中獎,機會較之還要低兩倍。

有誰會預料給雷擊中呢?只有無可救藥的悲觀主義者才會這樣想。儘管如此,凡購買彩票的人大多奢望自己所選的號碼會中獎。當然,中彩票要比被雷擊中有吸引力得多,然而,使許多人寄望於近乎無望的事卻往往只因為迷信。儘管中獎機會渺茫,人們一旦選出心目中的所謂「幸運號碼」,便覺得或許快要鴻運當頭。——請參看第8頁的附框。

據西班牙一位數學家克勞迪奧·阿爾西納指出,假如賭場及彩票改用字母來替代號碼的話,中獎的機會依然相同。可是,那股魔力——很可能包括一部分賭注——便會驟然消失了。某些號碼確具匪夷所思的魅力。有人偏愛如9、7、6及0等號碼,有的喜歡按生日或天宮圖選取自己的「幸運號碼」。有些人甚至甘受一些荒誕之事所擺布。

一天,一個男子在往蒙地卡羅賭場途中,遇上一件不快事。一隻白鴿飛過時,鳥糞剛好落在他的頭上,把帽子弄污了。當天,他贏了1萬5000美元。既認定這些鳥糞必然是個吉祥之兆,他每次踏足賭場之前,便總要在外面來回往返,希望再一次獲得「天降吉兆」。由此可見,迷信騙倒了很多賭徒,令他們以為只要時來運到,便會運轉乾坤。可是,隨之而來的卻是脫不掉的賭癮,玩弄他們於無情的掌中,最後更可能耗盡他們的一生。

只為貪財

人們賭博是為求財,贏得愈多愈妙。可是,對於不由自主的賭徒來說,贏來的金錢卻具有超凡魔力。正如羅伯特·卡斯特解釋說,這些人認為「金錢就是地位。……金錢就是友誼。……金錢就是救藥。」何以金錢對他們意義如此重大呢?

在賭徒的圈子裡,大贏家和大豪客均備受推崇。人們希望伴隨於這些大豪客的左右。因此,賭徒贏得的金錢使他們自覺高人一等,才智過人。金錢也使他們忘卻煩惱,身心鬆弛,意氣風發。一位研究者杰伊·利文斯頓用下述一句話來形容那些不由自主的賭徒,他們「為求情感滿足,不惜孤注一擲」。這是個多麼可悲的錯誤!

一旦夢想幻滅,他連番受挫,金錢遂變得更重要。這個時候,他便不顧一切的想得回所失。從哪裡擠出錢來應付債主?怎樣才能喚回那常勝的賭運?轉眼間,他只為了籌措金錢而生活。

這種窮途潦倒的苦況正是今日數以百萬計的賭徒一項真實的寫照。他們來自不同性別、年齡與階層。從近來青年與主婦染上賭癮的數字的激升便足以看出人人都有可能身受其害。

嗜賭成癖的青年與主婦

青少年為貪圖一些速來的錢財,很容易便淪為令人著迷的吃角子老虎機以及其他碰運氣的玩意的犧牲品。英國某城市所作的調查顯示,在14歲的青少年中,每5個便有4個是玩吃角子老虎機的常客,而且大多數從9歲起便開始。有些甚至為了賭博而逃學。另一項在美國中學的調查則顯示百分之6的學生「可能已經染上病態的賭癮」。

有一群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的前度賭徒組成了一個自助團體,它的主席曼努埃爾·梅爾加雷霍向《儆醒!》雜誌透露,對於一個易受影響的青年人來說,只要在吃角子老虎機上贏過一次巨獎,他便掙不脫了。一夜之間,賭博就是他的娛樂,亦成了他的愛好。不久,這個年輕的賭徒更可能變賣祖傳家產,偷竊父母的金錢,甚至淪為小偷或從事賣淫,以求籌措賭本。

另一方面,專家們也留意到主婦成為不由自主的賭徒的數目也有顯著上升。例如,單在美國,在不由自主的賭徒中,女子約佔百分之30。據估計,到公元2000年,比率更會上升至百分之50。

馬麗亞是個工人階級的母親,育有兩個女兒。在沉溺於賭博的主婦當中,她可算是個典型例子。在過去七年間,她花於賓果遊戲和吃角子老虎機之上的錢共達3萬5000美元之多,而這些錢大部分都是家用。她嗟嘆道:「這些錢是一去不回的了。我多麼渴望有一天可以走進咖啡室,手上有50元現金,而我有足夠勇氣把這些錢花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花在吃角子老虎機上]。」

美夢化成噩夢

賭博本來就是只建於夢想之上的。對有些人來說,這個黃金夢尚屬短暫。可是對不由自主的賭徒來說,這個黃金夢卻使他沉迷不醒,不能自拔,最後更弄到傾家蕩產,身繫囹圄,甚至賠上自己的性命。

不錯,賭博本來應許滿足人們一些正當的慾求——愜意的消遣,點點的刺激,額外的收入,擺脫煩惱的出路——然而,不由自主的賭徒卻痛苦地發覺,背後的代價委實太高昂。那末,這些需要可從別處尋得滿足嗎?

[第7頁的附欄]

不由自主的賭徒的寫照

這個賭徒不論輸掉多少,也會繼續賭下去。他若果真的賭贏了,贏來的錢也只會花回賭桌上。他固然認為自己什麼時候要停下來,就可以停下來。然而對一個不由自主的賭徒來說,只要他袋裡還有分文,不消幾天工夫,又會再度下注。他嗜賭如命,已達病態地步。

他不斷債台高築。沒有錢應付債主,他便瘋了似的借貸。除了清還那些最急切的債項之外,借來的錢也使他可以賭下去。變得不忠實則是遲早的事。最後他甚至可能盜用公款,結果遭受解雇。

與賭博的嗜好相比,一切東西,包括妻兒,都要屈居次位。他如此沉溺於賭博,家庭產生不和已是意料中事。他的婚姻最終更可能以分居或離婚收場。

強烈的罪咎感使他變得越來越自我封閉。他發覺難於向別人傾訴。他終於患上嚴重的抑鬱,更可能企圖自殺;他實在是進退維谷,窮途末路。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在蒙地卡羅,把所有錢都贏過來的賭客

時維1891年7月,英國人查爾斯·韋爾斯走近蒙地卡羅的賭場。僅數天之內,他把原有的一萬法郎變為一百萬。更叫人奇怪的是,四個月後他捲土重來,成功地故技重施。賭徒們紛紛爭相探知他發財的「妙法」,可是卻勞而無功。韋爾斯亦一直堅稱他並沒有什麼所謂妙策。事實上,他在隨後的一年把錢全輸光了,死時更不名一文。頗具諷刺的是,賭場借用了這個傳奇故事來作宣傳手法,頓使賭場名噪一時,至今聲名仍不減當年。

蒙地卡羅的謬論

許多賭徒皆認為吃角子老虎機和輪盤賭各有自己的記憶系統。這樣,玩輪盤賭的人便假定只要某組序列的號碼曾經贏出,那麼輪盤會繼續偏向於出現同類序列的號碼。按照同一原則,玩吃角子老虎機的人也會順理成章的認為,假如某一座吃角子老虎機的累積獎金很久也沒有人贏過的話,它必然是呼之欲出的了。這些大謬不然的假設可稱為蒙地卡羅的謬論。

其實,是輪盤賭也好,是吃角子老虎機的派彩程式也好,均完全只憑機緣巧合。因此,無論以前發生過什麼事,也毫不相干。關於這些碰運氣的玩意兒,《新大英百科全書》指出:「就產生某個結果而言,每一次的遊戲均有完全相同的或然率。」然而,這個蒙地卡羅謬論在使賭場財源廣進之餘,卻同時把許許多多賭徒的一生都毀去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