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3 2/8 20-23頁
  • 你能夠當眾發言!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能夠當眾發言!
  • 警醒!199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1.切勿將自己定型
  • 2.把緊張化作有利的因素
  • 3.作妥準備!
  • 要悉力以赴
  • 我怎樣才能做個優秀的公眾講者?
    警醒!2004年
  • 鎮定自若
    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目光接觸
    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當你要對聽眾演講時
    警醒!1978
查看更多
警醒!1993年
《警》93 2/8 20-23頁

你能夠當眾發言!

瑪麗回想初次面對一大群聽眾發言時,幽默地說,「開始發言後不久,我便暈了過去!」

瑪麗的經驗雖然有點極端,但卻表明很多人對公開發言一事避之若浼。有些人視之比死亡更為可怕!一項民意調查反映出一般人都有這個看法,「什麼是你最害怕的?」一如所料,「畏高」、「經濟難題」、「乘搭飛機」、「身罹重病」和「死亡」等都是最熱門的答案。但最多人害怕和視為洪水猛獸的卻是「當眾發言」!

甚至聖經的著名人物起初也對當眾發言一事感到憂慮不安。耶利米說:「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耶利米書1:6)摩西對耶和華的委派則有這樣的反應:「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你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吧!」(出埃及記4:10,13)可是,耶利米和摩西後來都相繼成為了傑出的演說家,甚至在顯赫的君王面前和大庭廣眾中慷慨陳詞。

其實你也可以同樣行。公開發言是一種人人皆可培養的內在潛力。藉著跟從以下的提議,你便能夠克服當眾發言的恐懼:

1.切勿將自己定型

「我太害羞了。」「我太年輕。」「我太老了。」「怪難為情的。」這些都是強行將自己定型的例子。它們妨礙你達到目標,而事實上這些目標是你能力所及的。

自我定型往往等於預定了自己日後的行事方式。舉例說,認定自己是「害羞」的人傾向於把克服害羞的機會摒諸門外,從而說服自己實在是個害羞的人。繼而他會表現害羞,進一步固定這種自我定型的心態,結果形成了惡性循環。一位心理學家指出:「你若認定自己不能做某些事情,便自然好像什麼都不懂,結果真的做不來。」

美國哈特福德大學的林恩·凱利博士認為害羞可能是一種學習得來的反應。我們可以把學到的東西忘掉。我們照樣也可以把害羞、怯場和其他妨礙我們公開發言的障礙拋諸腦後。

2.把緊張化作有利的因素

一位有多年演出經驗的女演員曾被問及現在面對觀眾是否仍然會感到緊張。她說:「當然囉,每次表演前我都怕得發抖。不過,這些年來我已學會了控制這種顫慄的感覺而能夠揮灑自如了。」

故此,我們的目標應當是控制緊張的情緒,但毋需把它完全消除。為什麼呢?原因是並非所有緊張情緒都是不利的。神經緊張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由於缺乏準備所導致,但另一類卻是帶有積極作用的擔心感覺。這樣的神經緊張有助於鞭策你竭盡所能,悉力以赴。這樣的緊張是對你有益的,它證明你的確關心所做的事。為了盡量減輕神經緊張,你可以嘗試跟從下列的建議:

將演講當作對話。在演講方面經驗豐富的查爾斯·奧斯古德說,「演講就像一般的談話,只不過是你獨佔整段談話而已。」總的來說,聽眾就好比一個與你交談的人。在適當的時候你可以鬆弛下來和展露笑容。你的演講方式越富於談話性,你便越能夠泰然自若。可是,有時某些資料和場合可能需要你以一種較為莊重、嚴肅,甚至用有力的語調表達出來。

記著聽眾是站在你一方的!即使你表現緊張,大部分聽眾都是同情你的。因此要把他們視為朋友。他們想你成功!要把他們視為客人,你就是主人。與其認為聽眾應該使你感到自在,不如提醒自己,身為主人你有責任使客人賓至如歸。這種易地而處的想法會有助你減輕緊張。

將注意力集中在資料而非自己身上。想像自己有如一個傳遞電報的信差。接收者只關心電報的內容而非信差本身。道理如一,你演講時只要將信息傳達給聽眾便已達到目的。引人注目的主要是演講內容而非講者。你越是全神貫注於資料之上,便越發不會對自己過度擔心。

演講前切勿吃得過飽。一位專業講者回想起有一次在大快朵頤之後發表兩小時的演說。他憶述當時的情況說:「本應流往腦部的血液都到了胃那裡去,跟馬鈴薯和牛排角力。」向聽眾發表演講之前的豐富晚餐可以成為你最大的敵人。此外,你也需要小心選擇佐餐的飲品。含咖啡因的飲料可能使你精神緊張,酒精會令你感覺遲鈍。

在面對聽眾開始演講之前,通常你會不期然地緊張起來。不過,經驗會告訴你,這種起初的緊張情緒是很短暫的,在你開始演講後不久,這種感覺便會迅速消退。

3.作妥準備!

「一篇演說有如一個朝著目的地進發的航海旅程,必需經過仔細安排和周詳策劃,」戴爾·卡內基說,「漫無目的的演講通常都不會成就什麼。」故此,你必須作妥準備才能達到目的。單靠能言善道的天賦才能並不會使你的聽眾得益。既是這樣,那麼你可以怎樣作準備呢?

用心鑽研,去蕪存菁。在搜集資料方面切勿馬虎了事。傳播界專家約翰·沃夫說:「在聽眾前感到自在的惟一方法便是要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要使你自己成為所發表的話題的專家。即使你未能全部引用,盡量搜集較多資料總是好的,然後將資料加以甄別,把「糠秕」從「麥子」中篩出來。甚至這些沒有被採用的「糠秕」也有其功用——由於資料已經去蕪存菁,你自然信心大增。

深思熟慮。『隨時隨地沉思默想』你的演講。日中不時反覆思量。戴爾·卡內基說:「七日思之;七夜夢之。」使徒保羅勸勉提摩太說:『要時刻留意自己和自己的教導。』但在這話以先,保羅敦促提摩太說:『要默想這些事,全神貫注於其中。』不錯,一位優良的講者必須是個深思熟慮的人。——提摩太前書4:15,16,《新世》。

要反覆思量演講的信息,直至信息的重要性和急切感蓋過你的神經緊張。這樣行促使耶利米對他傳講的信息有以下的體會:「我便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利米書20:9)然而,說這番話的乃是起初對委派有所顧慮的同一個人,他曾經說:「我不知怎樣說。」

考慮你的聽眾。要穿上端莊得體的服裝。此外,你悉心研究得來的資料必須適合聽眾。故此,要考慮他們的想法。他們究竟相信些什麼?對於你的講題,他們知道多少?你所提供的資料怎樣適用於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上?你越頻常討論這些問題,聽眾便會看出資料的確因應他們的需要,而越發留心聆聽。

要悉力以赴

今日的世界擁有各種人所能想像的快速通訊系統。可是,《一針見血》一書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最有效的溝通方法乃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上各項提議應該能夠幫助你掌握這種與人溝通的方法。與其讓無謂的恐懼使你卻步不前,倒不如勇於表明你是能夠當眾發言的!

[第21頁的附欄]

紓緩緊張的運動

環境若許可,下列的熱身運動可以幫助你在面對聽眾時減輕神經緊張。

● 扭動手指,搖動手腕和手臂。提高肩膊,然後放鬆。重複以上動作幾遍。

● 頭向前彎,然後左右擺動。

● 左右移動顎部。盡量把口張開。

● 柔聲哼出相互交替的高低音符。

● 緩慢地深呼吸數次。

[第22頁的附欄]

改善傳達的技巧

因應聽眾的多寡而作出調整:面對大群聽眾,你需要更大的聲量,大動作的手勢和更有力的聲調。

令聲音充滿生氣。試想像彈奏一種只發出一個音符的樂器!你的嗓子就是你的樂器。如果你演講時的聲音只有「一個單調的音符」——你便使聽眾感到枯燥乏味了。

留心你的姿勢。沒精打采的態度令聽眾以為你對他們滿不在乎。生硬的姿勢顯露出焦慮不安。要努力保持平衡——既鬆弛也不失警覺性,但不等於表現輕浮和緊張。

手勢。手勢不僅是為了強調而已。它使肌肉放鬆,改善呼吸,讓嗓子和神經鎮定下來。

衣著得體。你所傳遞的是信息本身而非你的服飾。要重視聽眾對你外表的看法,起碼要與自己的身分相配。

保持目光接觸。如果你在一場擲球遊戲中把球投出,無疑你會注視是否有人接球。你演講所表達的每個思想就是分別擲向聽眾的每一「球」。從他們的反應——微笑、點頭、全神貫注的目光——便可以知道有沒有把球「接」住。故此,要與聽眾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觸,務求你的意見能夠為他們所「接納」。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