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獸可以共存嗎?
非洲大部分地區的野生動物都正在迅速減少,原因何在呢?(可參閱對頁的附框。)有些人歸咎於非洲大陸人口的迅速增長。
不錯,非洲有些地區,特別是城市的近郊,的確人口過密。此外,農民也在農村地區過度牧放牲畜。為了舉例說明,讓我們考慮一下人煙稠密的文達、加贊庫盧和卡恩格瓦尼。這些地區與克魯格國家公園毗連。南非以往的種族隔離政策產生了這些『黑人家園』,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70至100人。人若前往克魯格國家公園度假,就要途經這些地區,所見所聞可以使人深感不安。南非的《蘇韋托報》解釋:「貧窮……的社區圍繞[公園]的四周,大多數人都無工可做、食不果腹。」另一份當地報章,《納塔爾見證報》,則指出,「在柵欄的另一邊,動物則過著豐足寫意的生活」。
根據新近的報導,克魯格公園管理局計劃向公園邊界的居民提出進一步的援助。但是,如果把所有藩籬拆除,狩獵者、牧人和移居者可以不受限制地進入公園,情形會變成怎樣呢?環保人士恐怕,像其他國家的情形一樣,最後大部分野生動物都會被消滅淨盡。
管理妥善的禁獵區對保護野生動物產生重大作用,尤以在人口稠密的地區為然。再者,保護區可以帶來國家所亟需的外匯。(可參閱第21頁的附框。)南非記者穆薩·桑德在以上所引的《蘇韋托報》文章中指出,「此外,這些地區也提供就業機會給成千上萬的人,特別是在保護區邊界居住的人。再者,這乃是我們的產業。我們留給兒女的禮物,沒有什麼會比這些地方更好。」
人口過密——惟一的威脅?
人口爆炸並不是非洲野生動物所面對的惟一威脅。例如,請想想非洲四個邊境互相接壤的國家——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安哥拉和贊比亞——的情形。這些國家的幅員合併起來比印度還大,然而共同的人口密度只是每平方公里6人。與其他國家的人口密度相比,這個數字相當低,例如:德國,每平方公里222人;英國,每平方公里236人;印度,每平方公里275人!事實上,整個非洲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22人,比世界平均——每平方公里40人——低得多。
「非洲的人口正迅速增加,」贊比亞作家理查德·貝爾在《非洲自然資源防護運動》一書中承認,「但除了在人口密集的若干局部地區之外,非洲一般的人口密度仍相當低。」
疾病、乾旱所造成的嚴重破壞、國際非法捕獵活動、內戰和農民的疏忽大意——這一切都是令非洲野生動物日益消減的原因。
由於以往超級大國在前蘇聯和西方國家之間彼此角逐,雙方不惜向非洲大陸提供源源不絕的先進武器,結果在非洲各處爆發了不少衝突。為了充飢,野生動物往往成為自動武器的射擊目標。此外,出售象牙、犀牛角以及其他動物紀念品和製成品的利潤可以用來購買更多武器。雖然冷戰結束了,野生動物卻仍然被人肆意殺戮。戰爭的武器依然留在非洲。《非洲南部》雜誌報導在非洲安哥拉發生的內戰說:「非法捕獵在交戰期間已非常普遍,停火之後更變本加厲,因為解散了的部隊根本無人控制。」這場內戰現已死灰復燃。
由於可以謀取暴利,許多非法捕獵者都不惜冒生命危險。「單單一隻犀牛角就可以賣得2萬5000美元,」非洲的《星報》報導。環保人士埃斯蒙德·馬丁博士在1988年探訪亞洲一個國家,發覺當地犀牛角的價格在三年之內由每公斤1532美元劇漲至每公斤4660美元。
誰會捷足先登?
象牙和犀牛角的需求對野生動物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引起大眾的關注,當局採取了嚴厲措施。1989年7月,通過電視轉播,環球各地有千百萬人看到肯尼亞總統丹尼爾·阿拉普·莫伊把一大堆象牙燒掉。這堆象牙重達12噸,估計價值約三百至六百萬美元。事後有人向肯尼亞的野生動物主管理查德·利基博士詢問何以要這麼暴殄天物。他回答說,「如果我們仍然繼續銷售象牙,就無法說服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的商人去停止這種買賣了。」的確,這些措施使許多人大感震驚,於是同意與禁止象牙買賣的國際協議合作。結果象牙製成品的需求頓時劇降。
犀牛的遭遇卻頗為不同。雖然肯尼亞的總統在1990年把價值不菲的犀牛角燒掉,人們對犀牛角的需求卻從未稍減。(可參閱第25頁的附框,「何以犀牛角如此受人歡迎」。)為了保護數目日減的犀牛,有些國家乾脆把這些動物的角鋸掉。有時這是一場拼死的競賽,看看誰會捷足先登——是使用止動飛鏢的野生動物防護者,還是使用致命自動武器的非法捕獵者。
保護野生動物的新趨向
許久以來,鄉村居民追蹤動物的本領一直深受西方狩獵者和自然資源防護者所讚賞。的確,許多非洲人對野生動物具有深入的認識。勞埃德·廷伯萊克在他所著的《非洲危機》一書中解釋:「這種知識大部分是藉口頭傳授的。由於非洲人紛紛捨棄鄉村遷往城市,這種知識會有失傳之虞。……這樣,世界就可能會失去……人類學家萊斯利·布朗里格所謂的『人類歷代相傳的科學研究』了。」
為了設立國家公園,以往的殖民地政府把農民逐出公園範圍以外。多個世紀以來,這些農民都是靠野生動物過活的。如今非洲有些國家正向這些長期受忽視的農民求助。世界監察協會報導說,「非洲南部有好幾個國家已將政府對野生動物的專有控制權交出。贊比亞總共有31個獵物管理區,政府把其中10個地區的野生動物管理權授予當地的農民。結果,非法捕獵活動大幅度下降,野生動物的總數看來有回升的跡象。」其他報導則顯示,在納米比亞的卡奧科蘭、南非的卡恩格瓦尼禁獵區和其他非洲國家,農民參與保護自己地區的野生動物——例如黑犀牛和沙漠大象——的確卓有成效。
雖然這種趨向的前景頗佳,但自然資源防護者對未來的發展仍感憂慮。這項新措施充其量只是暫時的解決方法而已。長遠來說,人口的迅速增長始終會對野生動物構成威脅。「在下一個世紀,」《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解釋,「世界人口預計會增多大約50億,增長大多數來自發展中的國家,而這些國家卻正好是這個行星最後剩下的野生動物庇護所。」
由於人口向莽原區擴展,人和獸便發生衝突。據《非洲自然資源防護運動》一書解釋,「非洲許多種類的大型動物都無法適應大部分的農村發展計劃。諸如大象、河馬、犀牛、水牛、獅子和鱷魚,以及一些較大的羚羊、靈長目動物和豬等,都在這方面受到威脅。」
既然人看來無法提供長遠的解決方法,確保非洲的野生動物繼續生存,誰有能力解決這個難題呢?
[第23頁的附欄或地圖]
「水牛由5萬5000頭降至不及4000頭,水羚由4萬5000隻下跌至不及5000隻,斑馬由2720匹降至大約1000匹,河馬則由1770匹減至260匹左右。」——1979年和1990年分別在莫桑比克的馬羅梅烏三角洲進行的兩次空中調查的結果比較,《非洲野生生物》季刊,1992年3/4月刊報導。
「1981年,有大約4萬5000匹斑馬向[博茨瓦納北部的]草原和森林遷徙。但是,到1991年,能夠完成同一旅程的斑馬只有大約7000匹。」——引自《度假勝地》雜誌對野生動物錄像帶《草原模式》所作的評論,1992年11月刊。
「在探訪[西非多哥]期間,我們在福斯歐利翁自然保護區出乎意料地發現一群令人深感興趣的森林大象。……1991年3月進行的空中統計顯示,當地總共有130隻大象。……[但不及一年後,]福斯歐利翁的大象數目已降至僅25隻。」——《非洲野生生物》季刊,1992年3/4月刊報導。
[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在保護多種野生動物方面,非洲的禁獵區發揮重大作用
非洲
摩洛哥
西撒哈拉
毛里塔尼亞
阿爾及利亞
馬里
突尼斯
利比亞
尼日爾
尼日利亞
埃及
乍得
蘇丹
吉布提
埃塞俄比亞
中非共和國
喀麥隆
剛果
卡賓達(安哥拉)
加蓬
扎伊爾
烏干達
肯尼亞
索馬里
坦桑尼亞
安哥拉
贊比亞
馬拉維
納米比亞
津巴布韋
莫桑比克
博茨瓦納
馬達加斯加
南非
塞內加爾
剛比亞
幾內亞比紹
幾內亞
布基納法索
貝寧
塞拉利昂
利比里亞
象牙海岸
加納
多哥
赤道幾內亞
盧旺達
布隆迪
斯威士蘭
萊索托
福斯歐利翁
自然保護區
馬賽馬拉禁獵區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馬羅梅烏三角洲
克魯格國家公園
地中海
紅海
印度洋
文章提及的地方
主要國家公園
[第25頁的附欄或圖片]
何以犀牛角如此受人歡迎
「三足牌犀牛角消熱藥水。」據《犀牛》一書的作者達雷爾和沙娜·鮑爾弗說,這是馬來西亞一種暢銷藥品的商標。藥品的標籤上載有這項信息:「藥水是在專家直接監管之下,選用品質上乘的犀牛角精心炮製而成。這種靈藥效驗如神,患有下列疾病的人服食後便會藥到回春:瘧疾、發高燒、影響心臟和四肢的發熱、氣候所引起的眩暈、精神失常、牙痛等。」——斜體自排。
以上的想法在亞洲國家十分流行。在許多亞洲城市裡,犀牛角藥水或藥粉到處有售。為了抵消大眾對犀牛角的喜愛,鮑爾弗夫婦聲稱:「服食一劑犀牛角,療效與咀嚼手指甲不相伯仲。」
在也門,犀牛角受到珍視的原因不同——作為製造匕首柄的材料。在1970年代的十年間,這個國家輸入了超過22噸犀牛角。要尋得合適的代用品相當困難。鮑爾弗夫婦解釋,「也門人認為沒有任何材料比犀牛角更耐用美觀。……[匕首柄]越陳舊越好看,因為陳年的匕首柄像琥珀一般是半透明的。」
[第24頁的圖表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2720
1000
1979斑馬的總數1990
5萬5000
3696
1979水牛的總數1990
1770
260
1979河馬的總數1990
4萬5000
4480
1979水羚的總數1990
馬羅梅烏三角洲野生動物總數在1979年和1990年的趨勢比較
[鳴謝]
Bottom left: Safari-Zoo of Ramat-Gan, Tel Av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