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接受額外教育嗎?
人要接受多少教育才能謀生呢?答案因國家而異。看來在許多國家裡,如果要維持生計,現今所需的教育水平要比幾年前為高。在一些事例上,人若僅是完成法律所規定的最低程度教育,就不能自給自足了。
無疑,這就是有越來越多畢業生離開職位,重返校園進修的原因。事實上,這樣做的報酬看來相當吸引。《紐約時報》引證經濟政策研究所一份報告,指出「從1979年至1987年,在就業的男子當中,中學畢業生的工資下降了百分之7.4,大學畢業生的薪酬卻上升了百分之7」。
大學所授予的學位能夠為畢業生打開就業機會之門。赫德森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威廉·B·約翰斯頓說:「大學學位,甚或曾經攻讀部分大學課程,已成為本國最主要的就業保證。」
另一方面,大家必須承認的是,許多大學畢業生正竭力尋找工作,他們絕非無後顧之憂。「在同屆畢業的朋友當中,大部分都找不到工作,」22歲的卡爾說。55歲的吉姆曾在一間素負盛名的大學攻讀,並且獲得榮譽學位,他在1992年2月也失業了。他的大學文憑並不能使他保存職位,也不能幫助他找著固定的工作。他說:「我的事業根基原來是建築在沙土上的。」
像吉姆一樣,不少大學畢業生都發覺自己身陷《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週刊所稱為的「白領煉獄」中——退休既言之過早,受聘其他公司又略嫌超齡。
因此,大學教育雖然會帶來若干裨益,卻顯然不是解決失業問題的萬應靈藥,也不是惟一可行的選擇。赫伯特·科爾在《問題在於攻讀大學與否》一書寫道:「許多成功人士都沒有讀過大學,無需有大學學位的合適職位也有很多。」例如,有些職位雖然通常是由大學生擔任的,一間公司卻大膽起用未上過大學的人負責這些職位。與其要求有大學學位,這間公司寧可挑選一些證明自己能夠勝任的人才。一位發言人說,「一旦找著適合的人選,我們認為公司能夠給他所需的技能訓練。」
不錯,許多人即使從未上過大學,也可以充裕地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在這群人當中,有些曾在職業訓練學校、工業學校或社區學院攻讀一些時間短、花費少的進修課程。a其他人縱然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也能發展一門生意或從事服務行業。由於以可靠為人所知,他們都能找著固定的工作。
平衡的觀點
當然,沒有任何形式的學校教育——包括大學或其他進修課程——能夠保證事業必定一帆風順。再者,聖經準確地指出,「現有的這個世界快要過去了。」(哥林多前書7:31,《現譯》)今日所需求的,明天可能變得一無用處。
因此,考慮攻讀進修課程的人最好還是權衡利弊。『我能夠付出所需的代價嗎?我要面對怎樣的環境,與怎樣的人接觸呢?我所攻讀的課程能夠提供實用訓練,使我能夠自立嗎?假如我成家立室,我有沒有能力養妻活兒呢?』支持兒女的父母可以提出寶貴的勸告;這樣做與聖經授予他們的責任是一致的。(申命記4:10;6:4-9;11:18-21;箴言4:1,2)假如你正在衡量額外教育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或其他好處,耶穌的話就對你十分適用了:「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路加福音14:28。
的確,決定接受額外教育與否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基督徒應該時刻謹記耶穌在馬太福音6:33所說的話:「你們要先求[王]國和[你們天父]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在真正的基督徒團體當中,僅有一般學識的成員絕不會遭人白眼或給人歧視,飽學之士也不會遭人排斥或被人視為高傲。使徒保羅寫道:「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羅馬書14:4。
在待人接物方面,耶穌將這種平衡的觀點反映出來。他從不鄙視那些「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平常人」,也沒有遲延不揀選學識淵博的保羅去執行強有力的傳福音工作。(使徒行傳4:13,《現譯》;9:10-16)正如下一篇文章表明,在上述兩種情況當中,任何一方都應該留意把教育置於適當的地位。
[腳注]
a 進修課程隨地區需要而變化。關於你地區所提供的進修課程,你可以從區內的學校、圖書館以及政府屬下的就業服務中心獲得有用的資料。
[第5頁的附欄]
額外教育
關於耶和華見證人以及全時服事職務,《守望台》1992年11月1日刊留意到:「在許多國家裡,一般的趨勢是,若要獲得適當的薪酬,所需的教育水平在現今比幾年前為高。……人若僅是完成法律所規定的最低程度的學校教育,……就很難找著薪酬適當的工作。
「『薪酬適當』是什麼意思呢?……他們的收入若容許他們在生活上不愁溫飽,同時有充分時間和精力去執行基督徒的服事職務,他們的薪酬就可算是『足夠』和『令人滿意』了。」
因此,《守望台》評論說:「對於是否要接受額外的教育,我們不應當定出一成不變的硬性規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