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製風琴——菲律賓獨有的樂器
《儆醒!》雜誌駐菲律賓通訊員報導
風琴曾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了2000多年之久。它們的製造方法雖然各有不同,但所有風琴都有一項共同的特色:它們都有一排排的音管,是用來發出音調的。大多數風琴都是用木和金屬製成。但我們現在向你介紹的是一座主要是用竹製成的風琴。整座風琴共有953枝音管,當中的832枝都是用竹製成。其餘的音管則用金屬製造。另外的一些管子則僅是用來裝飾而已。
這種竹製風琴是怎樣運作的呢?原理跟其他管樂器相同。風琴包含兩類音管,樂手藉著把風打進這些音管裡,就能夠奏出調子來。風管——在接連琴鍵台的位置附近有一些半圓形的小孔——產生的音調跟笛子相同。簧管——管內有一些可以產生震動作用的結構——產生的音調則與單簧管或薩克斯管相似。事實上,由於大多數音管都是用竹製造,因此這種風琴產生出來的音調別具特色。
製造風琴
這座竹製風琴最初由西班牙傳教士疊戈·塞拉在1816年發明。為什麼要用竹製造呢?鑑於當地人民生活貧困,因此他也許只能使用廉價的材料。此外,這座風琴的製造者無疑也希望使用當地適合的材料。
1816年,塞拉把砍伐下來的竹枝埋藏在岸邊的沙土下,為時大約一年。那些能夠抵受蟲患和渡過惡劣天氣的則被視為持久耐用的竹枝,這樣的竹枝便用來製造風琴。數年後,人們把風琴的各部分湊合起來。整座風琴在1821年完工,它被譽為「全國同類型的風琴中最優質、最先面世的風琴」。
歷盡滄桑
這座竹製風琴真可說是歷盡滄桑。1829年,風琴的所在地拉斯皮尼亞斯發生多場地震。安置風琴的房子的屋頂也倒塌下來,風琴也許因而曾暴露在惡劣的天氣下好一段時間。1863年,一場猛烈的大地震進一步把風琴損毀。有些音管需要更換,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管子又給蟲蟻侵蝕。1880年,另一場災難性的地震摧毀了安置風琴的房子,房子還未完全修葺好,一場颱風又帶來進一步的破壞。當時風琴的各部分被風吹得散布四周。
多年來有些人嘗試修理風琴,但有一回卻弄巧成拙,為風琴造成永久的損壞。一位修理員把部分竹管鋸掉,以期裝上一些調音活塞。然而,此舉永久改變了風琴的音調。不但這樣,儘管人們竭力修理風琴,但風琴還是不斷損壞下去。
這座風琴也經歷過戰火的洗禮。1890年代後期,菲律賓人和西班牙人在拉斯皮尼亞斯經常發生小規模的衝突,此外,菲律賓人也曾和美國人在該地爆發菲美戰爭。當時這座風琴雖然受到相當程度的損毀,但記錄表明,在1911至1913年期間,有些遊客曾專誠前來拉斯皮尼亞斯參觀這座風琴。
1941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至菲律賓。在日本人佔領期間,日皇裕仁的親戚德川侯爵很欣賞這座風琴。他作了安排,使風琴得到若干修理,但此後的多年間,人們並沒有怎樣理會這座風琴了。
後來到了1970年代,當地人民大力呼籲當局使風琴回復本來的面貌。這座風琴雖然本來有數百枝竹製的音管,但當中有45枝失落了,其餘有304枝則失去了效用。其中一枝音管內甚至築了一個鳥巢哩。究竟怎樣才能使風琴再次產生美妙的樂聲來呢?
回復風琴原貌
修理風琴的計劃在1973年3月開始,菲律賓委託了一間信譽良好的外國公司負責這項工作。他們把所有音管經海路運往日本,風琴的其餘部分則用船運往德國。在那裡,人們興建了一間特殊的房子,並且把房子的溫度調校至與菲律賓的氣候相若。就在這間房子內,人們著手回復風琴原來的面貌。
他們的目標是盡量使風琴跟原本的設計相若。最後,修理工作得以大功告成。在日本進行維修的音管後來也用飛機運往德國。整座風琴重新裝配起來,並且經過試音調校的程序。1975年2月18日,德國風琴手運用這座風琴作了一小時的演奏,在場的聽眾都十分欣賞。
不久,德國把風琴的散件——總重量為5626公斤——分批安放在許多板條箱內,由比利時一間航空公司負責把這些散件用船運往菲律賓。拉斯皮尼亞斯的居民隆重歡迎這座風琴的光臨,這個城市就是安置風琴的地方。當時該市有三萬人出席這場慶祝盛會,並有花車遊行,為這件樂器的歷史添上一段插曲。
這座竹製風琴的首演禮在1975年5月9日舉行。當時由一位德國風琴手負責演奏,此外還有一些菲律賓樂師伴奏。
你感激創造主予人音樂的恩賜嗎?你喜歡聆聽一下一些與別不同的音樂嗎?你若有機會到拉斯皮尼亞斯欣賞這種竹製風琴的樂聲,你無疑必定會喜歡菲律賓這種獨有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