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健康的因素——你可以做些什麼
與稻米或麵粉截然不同,救濟人員不能把健康分發開去。由於健康是一種生理狀況而非商品,所以也不能用袋子裝載。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所下的定義是:「身體、精神和社會都處於良好的狀況,沒有任何缺陷或弊病。」狀況有多好到底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
你也許用木板、釘子和波狀鐵皮就可以搭建一所簡陋的房子;儘管這樣,房子的結構一般都是由四根角柱支撐的。類似地,影響健康的因素雖然眾多,但凡此種種都跟四「角」所發揮的作用有關。這四個主要因素是:(1)行為,(2)環境,(3)醫療護理,以及(4)生理構造。正如你可以選用質料上乘的支柱來鞏固房子的結構,同樣,你也可以把這些重要因素的質量提高,藉此增進健康。問題是:既然資源有限,你可以怎麼辦呢?
行為與健康
在這四個因素當中,最易受控制的就是行為。改善行為確能促進健康。誠然,由於家境貧寒,在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方面,你所作的改變可能有限,但如果你懂得善用現有的 資源,健康情況就會大為改善。請留意以下的例子。
關於育嬰,母親通常只有兩項選擇:要不是用母乳哺嬰,就是用奶瓶餵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聲稱,「從健康和經濟角度來看,最佳的選擇莫過於」母乳。不少專家認為,母乳「是最有益的保健食品」,為嬰兒提供「分量適中的蛋白質、脂肪、乳糖、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於嬰兒的均衡發育,這些營養素是不可少的。」此外,嬰兒也可以從母乳攝取抵抗疾病的蛋白質,即抗原;這樣,嬰兒就可以預先獲得良好的裝備對抗疾病。
鑑於熱帶地方的衛生環境尤其惡劣,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用母乳哺嬰。與瓶裝牛奶不同,人不能為了省錢就把人乳攙水沖淡,也沒有可能在調製期間出錯;此外,供應人乳的器官總是潔淨的。加拿大國際醫療協會通訊《協同作用》指出,與上述的情況截然不同,「窮家嬰兒由於用奶瓶餵養,跟單吃母乳的嬰兒相比,死於腹瀉的機會可能多15倍左右,而死於肺炎的則多四倍。」
除此之外,還有經濟效益。在發展中國家,奶粉價錢昂貴。舉例說,巴西的貧困家庭如果用奶瓶餵養嬰兒,就可能要把五分之一的收入撥作購買奶粉之用。要是用母乳哺嬰,家庭就可以把省出的開支用來為各成員,包括母親在內,提供富於營養的食物。
既然有這麼多益處,你可能期望越來越多人會用母乳哺嬰。且看菲律賓的情況,當地的醫護人員報導,母乳哺嬰「已經過時了,差不多被人廢棄」,而巴西一項研究報告則顯示,不少嬰兒死於呼吸器官感染,「缺乏母乳餵養」是個主要因素。但你的孩子卻可以避免這樣的厄運。你還有選擇的餘地。
做母親的會盡力保護嬰兒的健康,但如果其他家人有不良嗜好,她所作的努力就會白費了。就以尼泊爾一位母親為例。她和丈夫,以及三歲的女兒共住一個潮濕的房間。《全面觀察》雜誌寫道,窄小的房間瀰漫著炊煙和煙霧。孩子的呼吸器官受到感染。母親嗟嘆說:「我既然無法制止丈夫抽煙,就只好一面替他買煙,一面給孩子購藥。」
可悲的是,類似的困境正日趨普遍,因為在發展中國家,抽煙人數與日俱增,他們把亟需的收入白白浪費了。事實上,不論歐洲還是美國,當地每多一個人戒煙,拉丁美洲或非洲就會增添兩名吸煙者。正如荷蘭《吸煙面面觀》一書指出,騙人的廣告應該承擔最大的罪責。請留意以下的例子:「長勝牌香煙:令你頭腦特別清醒」;「金葉牌香煙:專供大人物享用的香煙」。這樣的廣告標語使窮人深信,抽煙是繁榮進步的象徵。事實卻恰恰相反。吸煙不但令人囊空如洗,也嚴重損害健康。
請考慮以下的事實。人每抽一支煙,壽命就會縮短十分鐘;不但這樣,患上心臟病、中風、肺癌、咽喉癌、口腔癌,以及其他疾病的危險也會隨之而增加。《聯合國紀事報》雜誌說:「世人如果想避免早死或變成傷殘,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戒煙。」請留意,這份雜誌談及『可預防的方法』。你是可以 把最後一支煙熄滅,從此不再抽煙的。
當然,影響健康的行為習慣還有許許多多。在耶和華見證人王國聚會所的圖書部,你可以讀到有關這方面的資料;第11頁的附框已把其中一些資料列出。真的,如果要增長知識,就非努力不可。然而,世界衛生組織一位官員說:「如果沒有了解衛生狀況的有識之士參與,人就不能享有良好的健康。」因此,為了增進健康,你要採取這個不費分文的步驟:教育自己。
衛生與家庭環境
《窮人早逝》一書聲稱,家庭環境和四周狀況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至為嚴重。食水一旦受到污染,環境就會成為危害健康的因素。傳染病、皮膚病、腹瀉、霍亂、痢疾、傷寒,以及其他病痛都是因沒有充足的安全食水供應而引起的。
要是你一扭開水龍頭,就可以洗手的話,你也許很難體會到,對沒有自來水供應的家庭來說,每天挑水是多麼費時的事。一個水龍頭通常有500多人共用。因此,他們需要排隊輪候。《第三世界城市的環境難題》一書指出,低收入的人需要長時間工作,排隊輪候「會剝奪他們掙錢的機會」。一家六口每天所需的食水多達30桶。難怪他們為了節省時間,情願搬運少些食水回家。有鑑於此,供洗滌食物、碗碟和衣服,以及個人衛生之用的食水就不敷應用了。這樣的衛生環境最適宜蝨子和蒼蠅滋生,整家人的健康也因此遭受損害。
請想想以下的情況。假如你每天都要騎腳踏車到遠處上班,你會認為每星期花少許時間給車鏈加油,調校制動器,或更換輪輻是浪費時間嗎?當然不會,因為你意識到,如果你現在沒有進行保養維修,你最多可以節省一點時間,但腳踏車一旦壞了,你就可能會失去整天的工資。照樣,假如你只挑少量食水,你也許能夠省出一點時間來,但由於你沒有注意衛生,以致日後健康情況惡化,你就會得不償失,甚至可能失去多天的工資。
整家人可以共同合作,搬運充足的食水。按照當地文化背景,挑水的責任可能落在母親和兒女身上,但仁慈體貼的父親絕不會袖手旁觀,而不予以協助。
可是,食水搬運回家之後,你又要面對另一個難題——怎樣保持食水潔淨。保健專家建議:把飲用的食水和供其他用途的水分開貯存,不要放在同一地方。貯水器要緊緊蓋上。只要你不攪動食水,水中的污染物就會沉積在容器的底部。要用潔淨的長柄勺舀水,切勿讓手指觸到水面。要經常用漂白劑清潔貯水器,然後用安全的食水沖洗乾淨。雨水又怎樣?這無疑是白白得來的(如果下雨的話!),只要沒有污物隨雨水滲進貯水箱,並且做好保護措施,以防昆蟲、老鼠和其他動物將其污染,雨水就可供安全飲用了。
要是你懷疑食水是否安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你可以把一些會放出氯的化學物質,例如次氯酸鈉或次氯酸鈣,加入水裡。這些化學物質不但有消毒作用,價錢也很便宜。例如在祕魯,如果採用上述方法,一個普通家庭每年所花的費用還不及兩美元。
衛生與醫療護理
在一般窮人眼中,醫療護理只有兩種:(1)醫院可提供但窮人負擔不起的服務;(2)窮人負擔得起但醫院沒有提供的服務。聖保羅市有接近65萬人是住在貧民窟的。論到第一種醫療護理,一位名叫唐娜瑪麗亞的貧民窟居民解釋說:「對我們來說,良好的醫療護理就好比豪華購物中心的櫥窗陳列品,可望而不可即。」(荷蘭Vandaar 雜誌)事實上,在唐娜瑪麗亞所居住的城市,許多醫院都替病人施行心臟分流手術和移植手術,並且提供電腦掃描及其他高科技的醫療服務。不過,對她來說,凡此種種服務都是擔負不來的。
如果把費用昂貴的醫療護理比作購物中心的奢侈品,那麼,擔負得起的醫療護理就彷彿廉價品一般,數以百計的顧客同時爭相擁購。請留意南美一個國家最近的新聞報導:『病人需要排隊輪候兩天才可以看醫生。沒有病床是空著的。公共醫院經費不足,又缺乏藥物和糧食。醫療護理制度並不健全,兼且百弊叢生。』
為了改善平民在醫療護理方面所處的困境,世界衛生組織逐步改變政策,從控制疾病的發病率轉為提倡衛生教育,教導平民怎樣預防疾病及制止疾病蔓延。《聯合國紀事報》寫道,提倡基本醫療護理的計劃——例如適當營養、安全食水和起碼的衛生設備等——產生了實效,「全球的衛生狀況大有改善」。這些計劃有造益你嗎?你也許從其中一個計劃獲得裨益。哪一個呢?EPI(擴大免疫規劃)。
一份有關EPI的報告指出,「接種疫苗的人員取代了郵差,成為小村莊各家庭的常客。」在過去十年,接種疫苗的工作由亞馬遜河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到1990年,世上已有百分之80的嬰兒接受了預防注射,對抗六種致命的疾病。aEPI每年挽救三百多萬兒童的性命。另外有45萬名兒童本可能淪為終身傷殘,但如今已能行走自如,甚至嬉戲玩耍。因此,為了預防疾病,許多父母都自行決定給兒女注射預防針。
雖然間中生病是在所難免的,但你仍然可以防止疾病傳播開去。《世界衛生》雜誌聲稱,「據估計,世上有遠遠超過一半的醫療護理是自我進行或由家人提供的。」一個簡單的自我護理方法就是,服用一種價錢低廉的混合劑,稱為補充水分口服液(簡稱口服液),是用鹽、糖和清水混合成的。
許多醫學專家認為,對於治療腹瀉所引致的脫水症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經口補充水分療法及使用口服液。在發展中國家,腹瀉病例每年多達15億宗;如果世界各地都採用上述的療法來控制腹瀉的發病率,一小包口服鹽就足以挽救許多兒童的性命,每年死於腹瀉的兒童也不致達320萬之多。口服鹽價錢低廉,只需花美金一角錢就可以買到。
這個方法當然可以挽救兒童的性命,但世界衛生組織通訊《主要藥物監測》卻指出,在一些國家,止瀉藥仍然「遠較口服液普遍」。比如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用藥物治療腹瀉的事例比使用口服液的多出三倍。通訊還指出:「不必要地使用藥物的代價極其高昂。」為了支付昂貴的藥費,貧困的家庭甚至要把糊口的食物出售。此外,通訊也警告說,止瀉藥根本沒有實際的療效,有些甚至會危害性命。「醫生不該開止瀉藥給病人,……家庭也不應購買這些藥物。」
關於治療腹瀉,世界衛生組織不再建議採用藥物,同時制訂出五條規則。(1)為了預防脫水,要給孩子更多流質食物,例如米湯或茶。(2)如果脫水徵狀持續下去,就要帶孩子看醫護人員,讓他診斷病況,並且給孩子調製口服液。(3)在腹瀉期間及以後,要照常餵養孩子。(4)孩子如果嚴重脫水,就應該給他作補充水分的靜脈注射。b
如果沒有現成包裝的口服液,請小心跟從這個簡單的調製方法:把一平茶匙食鹽,八平茶匙糖和一公升(如果以200毫升一杯的容量計算,即五杯滿)清水攪和。孩子每次排泄稀軟糞便之後,要給他一杯,幼兒則半杯。你如果想獲得更多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可參閱第10頁的附框。
至於第四個因素,我們的生理構造,又怎麼樣呢?生理構造可以怎樣受到影響?下一篇文章會討論這個問題。
[腳注]
a 那六種致命的疾病是:白喉、麻疹、小兒麻痺症、破傷風、肺結核和百日咳。此外,死於乙型肝炎的人比愛滋病所奪去的性命還要多,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擴大免疫規劃應該包括預防乙型肝炎在內。
b 用指尖按按孩子的腹部。如果腹部表皮需要多過兩秒鐘才回復正常狀態,孩子就可能已經嚴重脫水了。
[第8,9頁的附欄]
基本醫療護理——如何進行?
為了找出答案,《儆醒!》雜誌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南美洲區代表邁克爾·奧卡羅爾醫生談論這個問題。以下是部分談話內容。
『一向以來,我們的醫療護理制度都是以藥物和手術作為依據的。你一生病,就去看醫生。你全不在意自己已喝了兩瓶威士忌酒,也沒有考慮到自己從不做運動。你一看見醫生就說:「醫生,治好我吧。」醫生於是放點東西入你口內,又將另一些東西注入你手臂,甚至把某些東西切除或加以修補。我希望你會明白,我只是簡略地描述,為要讓你清楚了解實況;可是,上述的醫療做法卻一直盛行不衰。用醫學方法處理社會問題是不正當的。自殺、營養不良和濫用麻醉劑已演變為醫學問題。但這些問題根本不屬醫學範圍,甚至跟衛生也扯不上關係。它們其實屬於社會弊病,不過對醫療衛生卻造成嚴重的影響。
『在過去20年,人們又說,「嘿,我們要停下來檢討一下。原來這個處理方法是錯誤的。我們要重新闡明衛生的定義。」他們於是制訂一些支持基本醫療護理的原則,例如:
『長遠來說,預防比治療疾病較為仁慈、合理,成本效益也大得多。舉例說,假如你只顧興建一間心臟直視外科醫院,但對於疾病的成因,你卻置之不理,你就違反了上述的原則。這並不是指你生病的時候,無需接受治療。你當然要接受治療。要是路面上坑坑窪窪,每天都意外頻生,你當然會醫治那個摔斷雙腿的可憐傢伙,但最仁慈和最有成本效益的做法就是:填平路面。
『另一項原則就是善用醫療衛生服務。如果健康問題本可以在家裡處理,你卻把病人送到診所去,又或者問題本可以由診所處理,你卻把他送進一間有先進技術的醫院,你就違反了這項原則。同樣,接種疫苗本可以由一個受過六個月訓練的護理人員執行,但如果你派遣一個在大學受過十年培訓的醫生出外給人種痘,你就與上述的原則背道而馳了。由於醫生受過專業訓練,他應該隨時候命診治病人。基本的醫療護理提醒我們:要教育人民、預防疾病,以及明智地運用醫療衛生服務。』
[第10頁的附欄]
另一種治療霍亂的口服液
世界衛生組織如今建議,治療霍亂患者,最好採用一種以米而非葡萄糖作為基質的口服液(補充水分口服液)。研究報告顯示,與接受普通口服液的霍亂病人相比,患者飲用以米作為基質的口服液之後,糞便排泄量減少了百分之33,腹瀉發作的時間也較短。你只需用兩至三盎斯煮熟的米粉替代一盎斯糖,就可以調製一公升以米作為基質的口服液了。——《主要藥物監測》。
[第11頁的附欄]
進一步閱讀有關……的資料
行為:「良好的健康——怎樣才能獲致?」(《儆醒!》1990年5月8日刊)「煙草和你的健康——真的有關係嗎?」(《儆醒!》1989年12月8日刊)「幫助兒童活下去!」(《儆醒!》1989年6月8日刊)「酒精怎樣損害你的身體」——《儆醒!》1980年3月8日刊(英文)。
環境:「接受保持清潔的挑戰」(《儆醒!》1989年6月8日刊)「保持清潔、保持健康!」——《儆醒!》1978年9月8日刊。
醫療護理:「其他救生方法」(《儆醒!》1989年6月8日刊)「救生的鹹味飲料!」——《儆醒!》1985年9月22日刊(英文)。
[第7頁的圖片]
挑水不但費事,也要排隊輪候
[鳴謝]
Mark Peters/Sipa Press
[第9頁的圖片]
充足的安全食水——良好健康的先決條件
[鳴謝]
Mark Peters/Sip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