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見過袋狼?
《儆醒!》雜誌駐澳洲通訊員報導
『你問我有沒有見過什麼?我連袋狼是什麼也不知道。』你也許會這樣說。
袋狼的英文thylacine是個縮寫,其學名的全寫則是拉丁文的Thylacinus cynocephalus,這種令人嘖嘖稱奇的動物原產澳洲,又名塔斯馬尼亞虎,也叫塔斯馬尼亞狼。
Thylacinus cynocephalus的字面意思是「狼頭袋犬」,不過,塔斯馬尼亞島——澳洲的一個小州——的早期歐洲移民卻為這種動物起了幾個較為常用的名稱,包括條紋負鼠、鬣狗、條紋狼和犬頭負鼠,這些名稱都很普遍。白人僅在200年前左右抵達塔斯馬尼亞島,但在此之前很久,一些土著已在該島生活,這些土著把袋狼稱為科林那。
人們認為塔斯馬尼亞虎現已絕種,但一些博物館仍然存有若干塞滿填料的標本。在已知的活袋狼中,最後一隻在塔斯馬尼亞首府霍巴特的一個動物園裡死去,時維1936年。然而,有人聲稱仍然有一些活袋狼隱匿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曠野,而當局也不斷收到有關發現到袋狼蹤跡的報導。
袋狼雖然又稱塔斯馬尼亞虎,但牠並非真的屬於虎類動物,這個名稱的由來也許基於兩個因素:這種動物的身上長有條紋,以及牠是一種食肉動物。袋狼的背部及粗壯的長尾巴上都有一些清晰、深褐近黑的條紋。另一個饒有趣味的地方是,袋狼是一種有袋目動物——雌袋狼有一個育兒袋。幼袋狼出生時體型非常細小,發育未全而瞎眼的,牠們走進母袋狼的育兒袋裡吃奶,直至發育完全、體魄強壯後才離開育兒袋。新生的幼獸會留在母袋狼的育兒袋裡三個月左右,其後才出外活動。幼袋狼離開育兒袋後不久便會跟隨母袋狼一起獵食。
據稱袋狼是近代已知的食肉有袋目動物中最大的一種。雌袋狼跟袋鼠這類有袋目動物不同,因為牠的育兒袋是長在身後的。雌袋狼每次可以攜帶及哺餵四隻幼獸。
生活範圍多廣?
雖然澳洲不少地方也發現到土著在石壁上繪畫的袋狼畫、袋狼的化石,以及製乾了的袋狼木乃伊,可是,袋狼的主要棲息地看來是塔斯馬尼亞島。雖然袋狼的數目也許一向都十分有限,然而,牠們的絕種主要是由於人類濫殺濫捕。儘管塔斯馬尼亞虎本身是一種獵食動物,但牠們始終也無法抵禦詭詐、貪婪的獵人——某些白種移民。袋狼由於天生好奇,加上大多不懼怕人類,因此,牠們很容易遭獵人槍殺或掉在陷阱裡。
不少農民聲稱塔斯馬尼亞虎專愛捕食綿羊,因此,畜牧界以及塔斯馬尼亞政府當局懸賞,鼓勵人加以捕獵。活擒的塔斯馬尼亞虎則立即被送往海外的動物園。誠然,多年前的一場未知疾病曾嚴重蹂躪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野生生物,袋狼的數目因而也大受影響,可是,死在人類手中的袋狼卻為數更多。
獨特的獵食方法
袋狼通常喜歡單獨獵食,但有時也會兩隻結伴出動。袋狼的獵食方法就是先看準獵物,例如一隻小袋鼠,然後疾步上前追趕獵物,以求使獵物跑得精疲力竭。獵物一旦疲累得緩慢下來,袋狼趁機撲上前去,用牠強有力的牙齒將獵物咬死。這種非比尋常的動物還有另一項驚人的特色:張口闊度竟達120度!
袋狼習慣只吃屍體的若干部分——通常只吃內臟——有些人因而將牠們視為浪費的獵殺者。然而,另一種較細小的食肉有袋目動物卻會把這種情況逆轉過來,牠們就是食腐肉的袋獾(仍未絕種)。袋狼飽餐一頓後,袋獾便接踵而來,把屍體剩下來的部分——包括骨頭、毛皮等——吃得一乾二淨。
袋狼顯然不會傷害人類。事實表明牠們從未獵殺過人類。一位老人憶述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他坐在營火前閱讀,突然隔著火光看見一隻塔斯馬尼亞虎蹲著潛行,目光凶凶地向他躡步前進。老人恐防遭遇襲擊,遂悄悄地伸手拿起槍枝,隔著營火小心地對準目標,然後開槍發射。那隻袋狼應聲叭嗒地向後翻了個筋斗,但牠顯然並沒有嚴重受傷,因為牠後來迅速地躍起來,然後消失在漆黑之中。他於是上前察看地上有沒有血跡,藉此猜想一下那隻袋狼的傷勢如何,可是,他發現在營火前的卻是一隻中了彈的大負鼠。袋狼的襲擊目標原來只是這隻負鼠而已!
發現袋狼蹤跡的報導——又如何?
自從最後一隻被關進籠裡的袋狼在1936年死去以來,當局收到不少有關發現到袋狼蹤跡的報導。可是,由於證據不足,動物學家無法相信袋狼尚未絕種。除非有照片為證,又或是實際活擒得一隻袋狼,否則,當局難以確定仍有袋狼存活。
塔斯馬尼亞郊區有不少年長的居民表示,即使真的發現塔斯馬尼亞虎的蹤影,他們也不會通知有關當局。鑑於早年的事實表明,這種珍貴的動物顯然是由於某些人橫加濫殺,牠們才會瀕臨絕種,他們擔心悲劇會重演。倘若真的尚有一些袋狼仍然存活,這些年長的人希望牠們可以不受干擾地生活。
因此,倘若有人問他們,「你最近有沒有見過袋狼?」他們的回答——不論是否屬實——必然會是,「沒有!」
[第26頁的圖片鳴謝]
Tom McHugh/Photo Resear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