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5/8 24-27頁
  • 塔斯馬尼亞——富於傳奇的小島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塔斯馬尼亞——富於傳奇的小島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塔斯馬尼亞島成了「帝國監牢」
  • 種族消失
  • 塔斯馬尼亞的鮮明對照
  • 海島寧靜的一面
  • 迫害之地轉為屬靈樂園
  • 你有沒有見過袋狼?
    警醒!1995年
  • 塔斯馬尼亞的奇特野生動物
    警醒!2012年
  • 堅毅的決心幫助我成功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7年
  • 澳洲土人自白
    警醒!1983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5/8 24-27頁

塔斯馬尼亞——富於傳奇的小島

《儆醒!》駐澳大利亞通訊員報導

這是我們在南太平洋發現的第一塊土地,鑑於歐洲各國都不知道有這個地方存在,我們因而為這地起名為安東尼-范-迪門地(又名范迪門地),以尊榮[我們的]總督閣下。」這段話是荷蘭人塔斯曼在發現塔斯馬尼亞島以後寫的,日期是1642年11月25日。塔斯馬尼亞是澳大利亞第二古老的州。a塔斯曼看不見島上有任何人跡,卻看見遠處冒煙,附近的樹身上則有相隔1.5米的刻痕。他寫道:「那些刻痕究竟是誰留下的呢?他們想必採用奇特的爬樹方式,要不然,他們就是巨人!」這些刻痕其實是便於人在樹上攀爬的。

後來有130年的時間,航海家一直沒有踏足過范迪門地,直至法國人馬里翁·迪弗倫和英國人托拜厄斯·弗爾諾登上該島為止。1777年,庫克船長抵達這個小島,並且跟迪弗倫一樣,接觸島上別具特色的原住民。然而,他的到訪揭開了悲劇的序幕。在《塔斯馬尼亞史》一書裡,約翰·韋斯特指出:「有些國家認為[庫克]在該島開拓了文明和宗教之路,[然而,]當地的[原住民]卻認為他是死亡之路的開拓者。」什麼導致這個可悲的結局呢?

塔斯馬尼亞島成了「帝國監牢」

英國其中一種司法刑罰就是把犯人放逐,而塔斯馬尼亞則成了英屬的流放地之一。在1803年至1852年期間,英國曾把大約6萬7500名犯人放逐到塔斯馬尼亞去。這些犯人有男、女,甚至兒童,有些兒童只有七歲罷了。他們所犯的罪行各有不同,包括偷竊祈禱書和強姦在內。然而,大多數犯人都要為移民工作,或參與政府的工程。《澳大利亞百科全書》透露:「實際被解往服刑地的囚犯……不及百分之10,即使被解往那裡,囚犯也不過逗留一段短時期罷了。」塔斯曼半島的阿瑟港是主要的服刑地,然而,桀驁不馴的囚犯則被解往麥夸里港。在人們的心目中,麥夸里港是個「酷刑地」,狹窄的海港入口有「地獄門」的惡名。

在《澳大利亞真貌》一書裡,魯道夫·布拉施談到這個處於初期的殖民地的另一個重要層面,就是當地貧乏的靈性情況。他寫道:「澳大利亞人[當然包括塔斯馬尼亞島民在內]從起頭就對宗教缺乏熱忱,漠然置之;宗教充其量只是統治集團用來自肥的一種手段。這個殖民地在建立時並沒有任何祈禱儀式,澳大利亞首個宗教儀式看來也是後來才添上去的。」雖然北美洲的朝聖者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興建教堂,可是《塔斯馬尼亞史》指出,「為了逃避冗長乏味的宗教儀式,澳大利亞早期的居民把他們在島上所建的第一間教堂焚毀」。

島上的道德風氣十分敗壞。由於酒類飲品泛濫,這使島民的道德更為敗壞。歷史家約翰·韋斯特指出,對於平民和士兵來說,經營酒類飲品是「致富的途徑」。

島上有時也會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在這期間,獲釋的囚犯和移民用火器所捕獲的獵物,往往就是原住民用長矛追捕的同一獵物。結果,白人與原住民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斷升級,這是不難想像的。不但這樣,白人對於自己所屬種族的優越感、酒類飲品泛濫,以及文化差異、水火不容,這些因素為白人和原住民的緊張關係添上火藥味。歐洲人為自己定出疆界,築起籬笆;原住民卻四出狩獵,到處為家。在這個情況下,衝突一觸即發。

種族消失

衝突終於在1804年5月爆發。一個名叫穆爾的中尉率領一隊武裝人員,無故向著大群正在打獵的原住民——當中包括男女和孩童——亂槍掃射,導致很多原住民喪生、受傷。一場由長矛和石頭對抗子彈的「黑人戰爭」因而展開。

不少歐洲人對於屠殺原住民一事不禁疾首蹙額。總督喬治·阿瑟爵士對事件也深表遺憾,並且指出他願意付出差不多任何代價,以「彌補政府無意加在原住民身上的傷害」。因此,他發起了一個計劃,以便把原住民「聚攏」起來,「開化」他們。在一個稱為「黑人界線」的運動裡,大約2000名士兵、移民和囚犯向著叢林進發,把原住民趕在一起,然後把他們遷往一個較安全的地方。然而,這個行動最後一敗塗地;白人只捉到一個婦人和一個男孩罷了。後來衛斯理會一名顯要分子喬治·魯濱遜帶頭採用懷柔政策,結果相當成功。原住民信任魯濱遜,並且接受他的建議,集體移居到塔斯馬尼亞北面的弗林德斯島。

論到魯濱遜計劃的成敗,瑪喬里·巴納德在她所著的《澳大利亞史》一書裡說:「魯濱遜的行動看來用意良好,卻其實弄巧成拙,對原住民不利,這點也許連魯濱遜自己也沒有預料到的。那些不幸的原住民被隔離在巴斯海峽的弗林德斯島上,以魯濱遜作為他們的監護人。他們的身體逐漸消瘦,最後鬱鬱而死。」他們雖然不是死在槍彈下,卻因被迫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以致喪命。據一本書刊記載:「塔斯馬尼亞最後一個純血統的原住民是范妮·科克倫·史密斯,她於1905年在霍巴特去世。」然而,學者對於這個報導意見紛紜。有些學者認為該島最後一個純血統原住民是特魯嘉妮妮,她於1876年在霍巴特去世;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最後一個純血統原住民另有其人,就是一個於1888年在坎加魯島去世的婦人。現今世上仍有很多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的混血後代,他們生活頗為安定。人類的暴力罪行不可勝數,塔斯馬尼亞純血統的原住民絕種只是這些罪行所造成的後果之一罷了。有人把這件事描述為「塔斯馬尼亞州最嚴重的悲劇」,這個描述實在是最貼切不過了。不但這樣,這宗悲劇有力地證明聖經的話多麼真確:「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傳道書8:9。

塔斯馬尼亞的鮮明對照

時至今日,除非你親自到過博物館、圖書館,或參觀過塔斯馬尼亞的監獄廢墟,否則你很難留意到這個美麗島嶼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塔斯馬尼亞位於赤道以南,它與赤道之間的距離相當於赤道跟北面的羅馬、札幌或波士頓之間的距離。塔斯馬尼亞不但有獨特的歷史,而且有特別的地理環境。島上最內陸的地方雖然離海洋也不過是115公里遠,可是,這個海島的地理特色卻有很鮮明的對照。

塔斯馬尼亞有百分之44的面積是森林,百分之21的面積是國家公園。這個分布比例十分罕有!據《塔島資料實錄》報導:「塔斯馬尼亞西部廣大的世界遺產保護區,是世上沒有受人破壞的珍罕溫帶莽原區之一。」滿盛雨雪的湖泊、河流和瀑布有許許多多的鮭魚。這些水源滋潤林中的樹木,例如鉛筆松、桉樹、桃金娘科植物、黑木、檫樹、沼澤革木、芹葉松和富蘭克林氏淚柏等。中西部的高原丘陵風光旖旎,峰頂終年飄雪,難怪愛好大自然的人再三前來,對島上的景色百看不厭。

然而,要保護大自然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些人竭力保護自然環境,另一些人卻由於採礦、造紙和經營水力發電,以致破壞大自然。這兩群人水火不容、相持不下。昆斯敦是個發展礦業的城鎮,現在就像月球表面一般荒涼,這使人體會到,罔顧一切去搜刮天然資源導致多麼可悲的後果。

當地的動物也受到影響,尤其是袋狼——又叫塔斯馬尼亞虎,毛黃褐色,是一種像犬的有袋目動物。背部和臀部有黑色條紋,塔斯馬尼亞「虎」一名就是這樣而來的。可惜這種瘦長、害羞的食肉動物喜歡捕吃家禽和綿羊。因此,農場主人向獵殺到袋狼的人報以賞金。結果,這種動物在1936年絕種。

塔斯馬尼亞還有另一種尚未絕種、與眾不同的有袋目動物,就是袋獾。袋獾是一種食腐動物,肌肉結實,重量為6至8公斤,顎部和牙齒強而有力,足以把整頭袋鼠的屍體連皮帶骨一併吃掉。

塔斯馬尼亞有一種珍禽,就是短尾鸌,或稱羊肉鸌。在移棲的時候,這種雀鳥從塔斯馬尼亞海遷飛,並且實際環繞太平洋飛行,然後返回塔斯馬尼亞島同一的沙洞,年年如是。這個飛行偉舉確實要歸功於牠們的設計者兼創造主。

短尾鸌在夜間才會前往牠們的群棲地。就在這些群棲地附近,另一種鳥類在水下「飛翔」——仙企鵝。仙企鵝重量為1公斤,喙小,渾身毛茸茸的,十分可愛。這種雀鳥是企鵝類中最細小的,卻又是最嘈吵的!牠們時而低聲啼叫,活動不多;時而高聲號叫,活動頻繁;尖叫聲有時極度刺耳,身體動個不休。一對仙企鵝彼此相悅的時候,甚至會演出二重唱,以示愛慕對方,堅貞不渝。可悲的是,不少仙企鵝被漁夫的刺網勒死,有些則因海水受到漏油污染或吃了塑料東西而死,又或給狗和野貓咬死。

海島寧靜的一面

你如果從中部高原的崖邊向北面或東面眺望,就會看見塔斯馬尼亞宜人的一面:深褐色的耕地、彎彎的河流、蜿蜒的小溪、大街兩旁的樹木排列成行,還有牛羊走在青蔥的原野上。1月期間,在北面利利代爾附近的郊野,薰衣草農田盛開淡紫的鮮花,芳香撲鼻。

跨過德文特河就是首府霍巴特,人口大約有18萬2000人,距離蘋果園不遠——島上的蘋果園名聞遐邇,塔斯馬尼亞因而有蘋果島之稱。黯淡而雄峻的韋林頓山俯瞰霍巴特,山高1270米。韋林頓山峰往往白雪皚皚,在晴朗的日子,人們可以在山上鳥瞰霍巴特的景致。1803年,約翰·鮑恩中尉和他49名下屬,包括35名犯人在內,首次在里斯登灣登陸;自那時以來,霍巴特的確發展了不少。誠然,船帆和嘎吱作響的舊木船已成為過去,可是,在每年一度競爭激烈的悉尼-霍巴特帆船賽裡,色彩繽紛的大三角帆和流線型的船身駛過歡呼的人群,向著霍巴特心臟衝刺的時候,教人不禁想起昔日海島一帶的航海景象。

迫害之地轉為屬靈樂園

1994年,耶和華見證人在朗塞斯頓舉行「敬虔的畏懼」區務大會,與會者總共有2447人,杰弗里·巴特沃思是其中之一,他憶述說:「以往,全塔斯馬尼亞的耶和華見證人大約只有40人。」現在,當地大約有26群會眾,23個王國聚會所。

杰弗里繼續說:「可是,情況不是時時都順利的。例如在1938年,湯姆·基托、羅德·麥克維里和我穿上三明治式標語牌,宣傳題名為『面對事實』的公眾聖經演講。這個演講尖銳地揭發偽宗教,並且通過倫敦一個電台網絡廣播開去。當我跟同伴會合的時候,他們正被一群年輕人欺侮。警察也只是袖手旁觀罷了!我走上前去協助同伴脫身,卻立即被那幫小伙子毆打。後來,一個男人抓住我背後的襯衫,然後把我拖走。他不但沒有打我,反而向著那群年輕人喝道:『走開!不要碰他們!』這個男人後來輕聲對我說:『朋友,我深知受迫害是什麼滋味的,我是個愛爾蘭人。』」

耶和華的確有祝福早期先驅的傳道工作,時至今日,上帝王國的好消息已傳遍這個人口為45萬2000人的島嶼。世上有不少人是塔斯馬尼亞早期的囚犯和原住民的後裔,他們正期待在一個潔淨的地球裡,迎接昔日在殘酷壓迫下枉死的所有人——包括黑人和白人在內,因為聖經應許說:「正義的人和不正義的人,將來都要復活。」(使徒行傳24:15)上帝將會把事態完全糾正過來,那時,「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以賽亞書65:17。

[腳注]

a 1855年11月26日,當局正式採用塔斯馬尼亞這個名稱。最古老的州是新南威爾士州。

[第25頁的圖片或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上圖:克雷德爾山和達夫湖

上右圖:袋獾

下右圖:塔斯馬尼亞西南部的雨林

澳大利亞

塔斯馬尼亞州

[鳴謝]

Tasmanian devil and map of Tasmania: Department of Tourism, Sport and Recreation – Tasmania; Map of Australia: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5 Digital Wisdom, Inc.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