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聞點滴
巴西浪費了大量食物
據巴西的農業部透露,「國家每年丟棄了總值23億4000萬美元的米、豆、玉米、大豆、小麥、蔬菜和水果。」《聖保羅州報》作出上述的報導。「如果把其餘[農作物]的損失和消費者所浪費的食物計算在內,損失的金額更會高達40億美元。」何以該國百分之20的農作物和百分之30的水果給白白浪費了?眾多的原因包括『農場儲存量的偏低、生產技術的不足、乏善可陳的公路,以及處理農作物的方法欠佳等』。農業部的貝內迪托·羅沙慨嘆該國管制浪費的法例不足,並且說:「那些給人浪費了的食物本可用來餵飽有需要的人。」
星期一早晨綜合症
《巴西日報》報導,「人們在星期一早上返回工作崗位所出現的壓力,令到心臟病發的機會增加了百分之33。」德國一項包括2636宗個案的研究「顯示,在一週之中,心臟病發的危機在不同的日子和不同的時間均有所變化」。研究發現,星期一的發病率特別高,而當天早上心臟病發的機會亦比當日其餘的時間高出三倍。工廠工人比專業人士或白領職員更易患上『星期一早晨綜合症』。主持該項研究的斯特凡·維利希教授說,「我們懷疑,人們在度過了輕鬆的週末後,隨即要面對一個頗為緊張的生活節奏,這也許就是造成心臟病發的成因。」研究建議,患有心臟病的人應當以平靜的心情去開始一週的工作。
「世界第一大賭國」
《朝日晚報》說,「日本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賭國。」日本人在賭博上所灑的金錢大多花在一種稱為彈子機的遊戲上。日本人在本土賽馬上所下的投注金額也超越其他任何國家。在1992年,賽馬彩池的總投注額比起美國的超出兩倍有多,並且更是香港、英國、法國等地的四倍。為了增加博彩金額,年輕女子現正成為目標對象。名古屋一位年輕女子說:「父母對我很不滿,可是我總是告訴他們,『既然這些博彩活動都是由國家或地方的政府所主辦,它們又怎會是壞事呢?』」原則上,日本的法例是禁止人賭博的,可是實際上,公眾賭博已成為一種「暗中進行的經濟活動」,竹內弘志教授有這樣的表示。他認為,賭博活動的收益如果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百分之4的話,便會引起社會問題。現時日本在這方面的百分比是5.7。
教堂受犯罪浪潮所侵襲
直至近年為止,澳洲的教堂通常是沒有上鎖的,即使不在舉行崇拜活動時亦然。可是,時移世易,現在教堂的建築物也屢屢遭人搶劫、闖入和惡意破壞。在有些事例上,連教士也遭受襲擊。《週末澳洲人報》作出上述的報導。大主教約翰·巴瑟比說:「恐怕現時教區大多數的教堂均需要重門深鎖了。情況的確可悲。」「我覺得宗教所處的崇高地位已經崩潰了。整個社會的世俗化所產生的影響,正使人分不出教會與社會的其他組織有什麼分別,是故,宗教所受到的特別尊重也隨之消失。有些人把教堂僅視為一幢建築物而已。」
多才多藝的教宗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但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領袖,而且也是一名劇作家、作者和錄音藝人。最近,他的新書《跨越信心的門檻》在數星期內成為了最暢銷的書。題名為《珠寶店》的音樂劇於去年十二月在紐約市演出了數場。該劇原是教宗在1960年以筆名安傑伊·賈雲所寫的。戲劇的導演闡釋說,「教宗是個劇作家、演員、導演、翻譯家,以及克拉科當地一家報章的劇評人。」此外,市面上也有一張教宗誦念玫瑰經的鐳射光碟出售,而且十分暢銷。當今教宗以周遊世界各地為人熟知,他計劃今年內到五大洲作出探訪。今年一月,他作了第63次的旅程。《紐約時報》把他這次行程的目的描述為「74歲的教宗試圖擺脫教皇制度日漸衰落的形象,並且想向世人證明,他現在的健康或年紀都不會妨礙他,把他的道德理念帶入世界的事務中」。
血液——危險的「藥物」
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問道:「耶和華見證人拒絕輸血可能是對的嗎?」由於恐懼輸入被丙型肝炎或愛滋病毒所污染的血液,許多人都因此而害怕輸血。《電訊報》指出,「但在專業雜誌所提及的輸血危險中,傳染疾病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有不少研究——例如估計輸血後有不良反應的機會高達百分之20——是很少外界人士知道。同樣甚少人知曉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如在施行腹部及結腸手術時曾輸血的話,這強烈預示到病人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康復過來。」研究也顯示大部分輸血是不需要的,其實醫生對輸血的見解也有很大分歧,許多人使用血液是基於習慣過於科學數據。皇家維多利亞療養院的顧問醫生湯姆·倫納德把血稱為「一種強力的藥」,是「大部分外科醫生恣意濫用的」。他評論說:「假如血是一種新的藥物,它就不會獲得出廠的許可證。」
保護嬰孩免受噪音影響
法國國際電台報導:「過多的噪音可對未出生及初生的嬰孩產生有害影響。」母親若身處在強烈噪音的環境中,她腹中的嬰孩就特別容易受害。由於母親的腹壁及羊水只阻隔很少外界噪音,孩子在出生前也許已有殘障了。例如,當母親在噪音達85至95分貝的環境——許多搖滾音樂會和迪斯可也達到這個水平——孩子聽不到高頻聲音的機會便增加三倍。除了損害嬰孩的聽覺之外,一些研究人員也提出警告,孕婦如經常暴露在強烈噪音之下,尤其是在懷孕後期,這也可能令未出生嬰孩的心跳加速。
「感情上的救助」
德國《南德意志報》報導,在意外發生時,急救不應僅限於對身體上的損傷,其實傷者也需要感情上的幫助。他們需要哪種幫助呢?德國心理學家專業協會提議用四個簡單步驟去提供「感情上的救助」。建議是經過訪問意外傷者及專業人士才作出的。這些建議包括:「告訴傷者你在他身旁,不會捨他離去。令他集中精神,避免分心。要輕觸對方。聆聽他的話及作出回應。」人們現正努力通過醫生和駕駛學校把這些提議推廣開去,並在急救課程中加入這些資料。
「印度『初生之犢負擔重』」
這是《印度時報》對該國1700至4400萬童工境況的報導。雖然約有2300萬體格健全的成年人失業,但廠家時常寧願雇用孩童,因為這些孩童只收取成年工人薪金的一半,而且對此也毫無怨言。他們也很少對工作的危險性提出質疑。只有在一些西方國家拒絕輸入孩童所製造的物品之後,部分製造商才轉而雇用成年人。印度政府承諾定立更嚴格的法例去取締這些陋習,並強迫父母給予兒女基本的教育。印度總統尚卡爾說:「不論是基於傳統還是經濟理由,都不足以成為雇用童工的藉口。消除這種剝削現象乃是我們今日一項挑戰。」可是,許多人以極度貧困這個「殘酷現實」作為辯護藉口,孩童所賺取的薪金也可為亟需救助的家庭帶來若干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