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2/8 16-19頁
  • 舉世無雙的馬特峰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舉世無雙的馬特峰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早期移民
  • 人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日益濃厚
  • 馬特峰終被征服!
  • 代價高昂
  • 危機四伏
  • 讀者之聲
    警醒!1996年
  • 赤道冰峰
    警醒!2005年
  • 請來遊覽非洲的小瑞士!
    警醒!1977
  • 乞力馬扎羅——非洲屋脊
    警醒!1997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2/8 16-19頁

舉世無雙的馬特峰

《儆醒!》雜誌駐瑞士通訊員報導

意大利登山專家圭多·雷伊曾說:「馬特峰舉世無雙;只有這座山的地勢才這麼勻稱,叫人嘆為觀止!」

馬特峰的確與別不同,名聞世界。這幾頁的插圖便是雄偉壯觀的馬特峰,可能你也曾在其他地方看過類似的馬特峰圖片。

馬特峰呈金字塔形,地跨意大利和瑞士的邊境,位於瑞士采爾馬特西南面10公里的地方,馬特一詞便是取自這個鎮名。這座山巍然聳立,高達4478米,它有兩個山峰,彼此相隔大約100米。

馬特峰雖然屬於阿爾卑斯山脈的中部地帶,但它巋然屹立,跟其他大山沒有連繫。因此,人從任何角度都可以觀賞到它的雄峻氣勢,拍起照來氣派萬千。

有些人把馬特峰的形狀描述為方尖塔,這項描述相當貼切。馬特峰的四邊對著四個方位基點,每邊均被一個山脊明顯地分隔開。

馬特峰雖然高聳入雲,但它並不終年積雪。春末時分,陽光格外和煦,頂部險峻石壁上的冰雪因而融化。在較低處,東面和西北面的冰川停留在山腰位置,終年如是,彷彿一條白色的腰帶。

許多愛慕山色的人都不禁納罕,這座無與倫比的大山是怎樣形成的。沒有跡象顯示它是經人工雕刻而成,因為山腳並沒有任何因雕鑿而遺下的碎石瓦礫。倘若山腳確曾有過這樣的瓦礫,它們想必也在過去萬古千秋的歲月裡給沖走了。如此雄峻壯觀、氣勢磅礴的大山必然是由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所促成!

早期移民

早在羅馬帝國的時代,通往馬特峰山腳的山谷已有人居住。歷史記載,在公元前100年,羅馬將軍馬略曾橫過馬特峰以東的特奧杜爾山口,該山口高達3322米。在中世紀期間,這條山路也是商人把貨物從南部運往北部的路徑。

在古代,當地居民對馬特峰肅然起敬,甚至生怕那裡有鬼怪。他們從不敢攀登這座大山,因為他們相信魔鬼就住在那裡!若不是他,還有誰會使雪塊從高山上崩裂下來,或是把大如房屋的石頭擲下來呢?

人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日益濃厚

馬特峰雖然使當地地位卑微的居民望而卻步,但後來卻成了英國上流社會趨之若鶩的地方。科學界對於馬特峰的興趣也日益濃厚,考察者紛紛前往攀登這山,以便研究有關地質學、地形學、植物學等方面的知識。

1857年,登山協會在倫敦成立。不少富裕的英國人遠赴法國、意大利或瑞士,以便參與攀登阿爾卑斯山的壯舉。探險者攀了一個又一個的山峰,包括勃朗峰在內。勃朗峰高達4807米,是歐洲第一高峰;可是,與馬特峰相比,攀登勃朗峰卻容易得多。

然而,並非所有登山者都純粹志趣於自然科學之上。野心也在他們的背後作祟。「第一個到達」、「最勇敢」、「最有魄力」這些稱譽是推使他們攀山的主要因素。在那段日子,英國人提及「運動」一詞所指的並無他意,而是主要指攀山而言。

1865年的夏季是攀山——尤其是攀登馬特峰——的繁忙時期。這個氣勢雄偉的金字塔形大山是當時尚未為人征服的大山之一。人們認為馬特峰險不可攀,當地的導遊甚至拒絕試攀。他們的看法是,『諸山可攀,馬特除外。』

不過,攀山者試圖征服馬特峰始終是一件在所難免的事。在1860年代初,人們已成功攀登過不少山峰。攀山者不斷累積經驗,並且創出各種攀山技巧。英國的愛德華·溫珀在20歲的時候,倫敦一位編輯聘他前往瑞士,以便繪畫高山的景色,作為某書的插圖。溫珀深受各山巒所吸引,攀山因而成為了他的興趣。他曾攀登法國和瑞士的一些山峰,並且曾多次試攀馬特峰。可是,他始終無法成功登上該山峰。

馬特峰終被征服!

1865年7月,三個攀山團體不約而同地來到采爾馬特,他們全都是準備登上馬特峰。為免隨後而來的一個意大利攀山團體迎頭趕上,該三個攀山團體決定聯合起來,組成了一支科爾代——用登山繩子串連一起的登山運動員。這支登山隊伍由七人組成:愛德華·溫珀、弗朗西斯·道格拉斯勳爵、查爾斯·赫德森和他的年輕朋友哈多,他們全都是英國人。此外,他們也成功雇用了三名嚮導,當中有兩名是瑞士人,一名是法國人。

他們在7月13日早上離開采爾馬特,然後不慌不忙地從東面向著馬特峰進發,看來山腳部分較易攀登。他們在3300米高的山腰上扎營,當日陽光普照,他們就在那裡悠閒地歇息下來。

翌日清晨,亦即14號,他們在黎明之前就動身繼續攀山。登山繩子也只是偶爾派上用場而已。有些地勢較為難攀,但他們總能越過障礙,繞道而行。他們經過兩度休息後,終於來到了最險要的部分。最後那70米的地方是一片雪原。到了下午1時45分,他們抵達山頂。馬特峰終被征服了!

山頂沒有人跡留下,他們顯然是首批登上那裡的人,那種興奮的感覺簡直難以言喻!征服馬特峰的登山隊伍從山頂遙望四方,景象叫人嘆為觀止。大約一小時後,他們便啟程下山。在同一天出發的意大利登山隊遠遠落後,他們發覺自己已無法捷足先登後,惟有敗興回程。

代價高昂

然而,這些攀山者雖然征服了馬特峰,後來卻要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他們下山時來到了一個非常險要的地方,登山隊員於是用一根繩子把大家連繫起來,經驗最豐富的嚮導領在前頭。他們小心翼翼,步步為營;可是最年輕的隊員卻不慎滑倒,並壓在下面一名隊員身上,與他一同拖曳著上面兩名隊員。其餘三位隊員忽聞驚叫傳來,遂立刻抓緊岩石。可是繩子斷了,先前那四名隊員瞬間就消失在斷崖絕壁下。

愛德華·溫珀和兩位瑞士嚮導不禁目瞪口呆,渾身僵冷,他們當時仍然處身在一個非常險要的位置上。他們在山上露宿了一宵,然後在第二天返回采爾馬特。就這樣,當日的絢爛驟然變成災難,這宗慘劇使生還隊員的下半生留下了陰影。

當中三名死者的屍體後來在出事地點下1200米的冰川尋回,但道格拉斯勳爵的屍體始終未見下落。

葬身馬特峰的人並非只有上述幾名死難者而已。攀登馬特峰的人曾通過不同的路線登山,也曾橫過崎嶇的石壁,以及狹隘的石縫,每經這些地方,他們都用登山繩子把自己緊緊繫住岩石;不但這樣,他們也累積了不少經驗,並且大大改進各種攀山設備。儘管這樣,單在馬特峰喪生的登山者就有600人了。

危機四伏

瞬息萬變的天氣大大增加了攀登馬特峰的難度。上午時分也許陽光普照,可是山上可能會突然大霧迷漫,或是有密雲籠罩,然後大雨傾盆而下。不但這樣,還有雷轟閃電,景象駭人;隨後更刮起暴風雪,接著還降下大雪。這一切竟發生在一個晴朗的夏日裡!

登山者如果遇上這些天氣變化而無法前進,他們便要在荒野露宿一宵,地點也許只是一塊僅夠他們立足的平地而已。氣溫可能在冰點以下,而腳下便是萬丈懸崖。那時人也許但願自己只是遠遠觀賞馬特峰就算了!

另一個危機就是墜落的石頭。有時是登山者自己不小心,以致使石頭墜落。可是,大多數墜石的情形都是天然現象。氣溫的變化、冰雪、暴雨、烈日和強風等,都會使馬特峰的岩石受到影響,於是大塊大塊的石頭便會分裂出來。有時這樣的石塊會留在原位上,彷彿一大堆碟子疊在一起似的;過了多年後,雪崩促使石塊移動,繼而轟然墜落。

數千年來,這樣的情形反覆出現,是故,許多登山者不禁納罕,何以馬特峰仍能保持它那修長的方尖塔模樣,形狀絲毫沒有改變。馬特峰的總體積大約是25億立方米,相比之下,墜下的石塊可說是微不足道,並不足以改變大山的形貌。可是,這樣的石塊卻曾造成不少傷亡。

與此同時,許多人仍然紛紛前往攀登馬特峰。有些嚮導曾登上山頂達數百次之多。此外,不少男女也曾多次登上馬特峰的山頂,每次均採用不同的路線。

不過,也有一些人曾試攀馬特峰,但後來卻發覺環境不利,或是他們能力有限、身體狀況欠佳,又或是訓練不足而知難而退。但是,他們卻由於自己曾「攀過」馬特峰而感到自豪。

你也許曾通過圖片或電影看過這座雄峻的大山,又或是曾實際站在該山附近,觀賞過它在日出日落時的絢麗色彩,無論如何,你也許會想起它的偉大雕刻者來。那時你必定會因他的偉大傑作而肅然起敬,並且和應著詩篇104:24的話:「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