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7/8 12-15頁
  • 一個時代的結束——前景一片光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一個時代的結束——前景一片光明?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開放與改革
  • 搖搖欲墜
  • 政體改革導致革命
  • 冷戰結束
  • 前景黯淡
  • 「圍牆倒塌了」
    警醒!1991年
  • 謀求和平安全
    警醒!1991年
  • 耶和華見證人在東歐的近況
    警醒!1991年
  • 人在謀求國際安全方面所訂的計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7/8 12-15頁

一個時代的結束——前景一片光明?

《儆醒!》雜誌駐德國通訊員報導

1987至1990年期間,亞美尼亞、中國、厄瓜多爾、伊朗、菲律賓和美國有部分地區發生里克特制6.9級或以上的地震,導致大約7萬人喪生,幾萬人受傷,數以十萬計的人無家可歸。地震造成的財物損失總達數十億美元之巨。

然而,在同一段時期內,另一場地震搖撼世界,受影響的人數遠較眾多,造成的損害遠較嚴重。這是一場政治上的『地震』,它結束了一個時代,同時改變了千百萬人的未來。

這宗萬眾矚目的事件是怎樣促成的呢?它產生了怎樣的反響?

開放與改革

1985年3月11日,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被提名為蘇聯共產黨的總書記。蘇聯人民和大部分的世事觀察家都認為,在他的任期內,政治方面不會有很大的變化。

阿爾卡季·舍甫琴柯是蘇聯外交部長的前政治顧問,他曾有五年的時間擔任聯合國副祕書長的職位。戈爾巴喬夫就職後不及一年,舍甫琴柯就作出一項很有見地的評論,他寫道:「蘇聯正走到十字路口。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非常迫切,這些問題如果在短期內不能緩和的話,蘇聯的經濟制度就難免會進一步惡化,以長遠來說,甚至會有崩潰之虞。……戈爾巴喬夫確實引進了一種新作風,……可是,他的管理能不能為蘇聯帶來一個新時代則要拭目以待。……他所面對的問題差不多是無法解決的。」

早在1971年,戈爾巴喬夫曾談到一種新政策,後來,他的職位賦予他足夠的政治影響力,把這項政策引進到蘇聯社會裡。這項政策稱為格拉斯諾斯特,意思是「開放」,它顯示到政府會增加蘇聯各種問題的透明度。這促進一個更為開放的社會,蘇聯人民和新聞界也能享有較大的言論自由。結果,開放政策容許公眾對政府和政府某些行動作出批評。

戈爾巴喬夫常用的另一個語詞就是佩雷斯特萊卡,意思是「改革」。在一篇1982年刊出的散文中,他談到農業方面「有需要作出適當的心理改革」。

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的領導人以後,他看出經濟管理也必須改革。他知道要改革經濟架構並不容易,甚或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除非政治方面也同時改革。

雖然戈爾巴喬夫積極推行開放、改革政策,但這並不意味到他要打垮共產主義。相反地,《不列顛百科全書》解釋:「他的目標是要發動一項由政府操縱的革命。他不是要削弱蘇維埃的體系,而是要加強這個體系的功效。」

這些政策放寬了某些限制,蘇聯領導層的一些分子為此感到憂慮。東方集團的一些領導人也同樣感到不安。很多領導人都意識到改組經濟架構是必須的,可是,並非所有領導人都同意政治上的改革是必須或適當的。

雖然這樣,戈爾巴喬夫卻讓他在東歐的各同盟國知道,他們可以自由實施自己的改革計劃。與此同時,戈爾巴喬夫警告保加利亞——實際上也是警告東方集團的其餘國家——雖然改革是必須的,可是,他們必須謹慎行事,以免削弱了共產黨的支配角色。

搖搖欲墜

隨著時間過去,蘇聯人民和東方集團的國家對於共產主義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強烈。例如,自1980年代初以來,匈牙利的一份新聞雜誌(Heti Világgazdaság)一直猛烈抨擊正統共產主義的觀點,然而,該雜誌卻避免直接批評共產黨本身。

1980年,東方集團第一個獨立的工會在波蘭成立,稱為團結工會。然而,這個工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6年,當時一群異見分子成立了維護工人權益委員會。1981年初,團結工會的成員大約有一千萬名工人。工會極力要求經濟改革和自由選舉,有時甚至舉行罷工,爭取他們的權益。波蘭政府為免蘇聯介入,於是把工會解散,然而,工會卻繼續進行地下活動。工人繼續罷工,要求政府認可,結果,在1989年,工會再次獲得法律認可。自由選舉在1989年6月舉行,不少屬於團結工會的候選人紛紛當選。同年8月,波蘭在40多年來第一個不奉行共產主義的總理上台執政。

開放和改革政策,連同共產國家所面對的種種問題,顯然正改變了整個東方集團的發展模式。

政體改革導致革命

倫敦大學的馬可·麥考利寫道,「1987年7月以前,看來一切都跟戈爾巴喬夫的心意一致。」甚至到了1988年6月,莫斯科召開第19屆共產黨會議,據報戈爾巴喬夫在黨大會上贏得「廣泛的支持,即使某些人對於戈爾巴喬夫的計劃有時表現不冷不熱的態度」。然而,在改組共產黨和蘇聯政府方面,戈爾巴喬夫顯然正面對不少障礙。

1988年,憲法上的修改容許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取代固有的最高蘇維埃,一年後,2250人在自由選舉中當選為人民代表。在這些成員中,某些分子被揀選出來,以便構成一個兩院制的立法機關,每部分由271人組成。鮑里斯·葉利欽後來成為這個立法機關的顯要成員。他迅速指出改革政策失敗,並且提倡某些他認為是必需的改革。因此,戈爾巴喬夫雖然在1988年當上總統,其實他一直想對總統一職進行改革以便鞏固總統的權力,可是,他受到的反對卻越來越大。

與此同時,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強國在裁減軍備,以及緩和核子威脅方面出現大突破。每項協議都燃起世人的新希望,顯示世界和平是可以實現的。事實上,作家約翰·埃爾森在1989年9月指出:「對許多時事評論員來說,80年代的尾聲代表軍備競賽的結束。冷戰差不多成為過去;看來世界許多地方正逐漸獲致和平。」

柏林圍牆豎立起來約28年後,就在1989年11月9日,仍然堅固的圍牆竟然倒下而開放起來,突然間,它不再是東西方之間的象徵性藩籬。東歐各國迅速先後捨棄社會主義的統治。在《黑暗英雄東歐滅亡,1987-90年》一書裡,作者戴維·塞爾伯恩把這項發展描述為「歷史的重大革命之一:一個民主、具有濃厚反社會主義色彩的革命。即使在將來,發起這場革命的東歐人和目擊者死去了很久以後,革命產生的影響仍然會持續下去」。

這場和平的革命一旦發展至高潮,就迅速結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一個廣告牌言簡意賅地寫道:「波蘭——10年;匈牙利——10個月;東德——10週;捷克斯洛伐克——10天。充滿恐慌的一週過後,羅馬尼亞——10小時。」

冷戰結束

作家塞爾伯恩說:「東歐體制崩潰的模式異常劃一。」他補充:「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在莫斯科上台執政,他終止了『勃列日涅夫主義』,這件事顯然就是東歐現時情勢的催化劑。由於勃列日涅夫主義結束了,東歐各政權一旦面對大規模的動亂,蘇聯看來就只有袖手旁觀,而很難再予以實際的協助了。」

《新不列顛百科全書》把戈爾巴喬夫描述為「1989下半年和1990年期間一連串事件的首要推動者,這些事件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架構,並且標明冷戰已告結束。」

當然,單靠戈爾巴喬夫一個人是無法結束冷戰的。當時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跟戈爾巴喬夫首次會面後,說:「我很喜歡戈爾巴喬夫先生。我們合作得很愉快。」這番話顯示到不久會有什麼事發生。此外,戴卓爾夫人和當時的美國總統列根私交甚篤,這有助她說服列根相信,跟戈爾巴喬夫合作是明智之舉。在《震撼世界的人物——戈爾巴喬夫的崛起》一書中,作者蓋爾·希伊總結說:「戴卓爾夫人大可感到高興,因為『在一種實質的意義上,她成為了列根-戈爾巴喬夫合作關係的教母』。」

從古至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許多時都會在適當的時候,處身適當的位置,發揮影響力改變局勢,否則歷史就可能要改寫了。

前景黯淡

幾年前,雖然東西方因冷戰快要結束而高興,可是,世界其他地方卻陰霾密布。1988年,非洲的布隆迪爆發種族暴亂,導致幾千人喪生,當時世人對這宗事件不大關注。1989年4月,來自南斯拉夫的報導指出,當地爆發自1945年以來最嚴重的種族暴亂,可是,世人也不大理會這些報導。與此同時,蘇聯人民享有較大的自由卻導致廣泛的內亂。有些共和政體甚至著手爭取獨立。

1990年8月,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在12小時內佔領該國。柏林圍牆傾倒後不及一年,德國人慶祝德國統一,但當時伊拉克總統誇稱:「科威特是屬於伊拉克的,即使要苦戰1000年,我們也在所不惜。」11月,美國介入這場事件中,並且發出警告,要是伊拉克軍隊仍不撤離科威特,美國就會採取軍事行動。世界頓時再次在災難的邊緣搖搖欲墜,其實基本的爭論跟石油供應的控制權有關。

有鑑於此,冷戰結束雖然燃起了世人的希望,期待世界可以獲致和平與安全,可是,這個希望會不會在實現以前就成為泡影呢?請留意本刊下期題名為「『世界新秩序』自始就注定失敗」一文。

[第15頁的圖片]

突然間,柏林圍牆不再是東西方之間的象徵性藩籬

[第12頁的圖片鳴謝]

Gorbachev (left)and Reagan: Robert/Sipa Press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