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葉——千百萬人的日常食品
《儆醒!》雜誌駐中非共和國通訊員報導
公元1600年左右,葡萄牙人首次把木薯從南美洲帶到非洲去。一般認為,這種植物是巴西土產,因為「木薯」這個名稱起源於巴西亞馬遜河谷的圖皮部落。
木薯的根莖深受非洲人重視,但深綠色的葉子又怎麼樣?有的非洲人用木薯葉塗敷傷口,有的用它來治療水痘。在中非共和國和多個非洲國家,木薯葉是千百萬人的日常食物,可製成美味的菜肴。事實上,守望台社的海外傳道員到達中非後,最先學習的一個語詞就是恩貢扎。這道可口的熬菜是用木薯葉烹調的,也是中非共和國的地道名菜,遊客非品嘗不可。
在非洲居住的歐洲人大都認為,木薯葉只適宜土生居民食用,外國人吃不來,所以永不會沾這樣的食物。但實際情況又怎麼樣?在中非共和國、塞拉利昂和扎伊爾等國家,木薯葉是平民百姓的家常便飯,眾多家庭都賴以為生。
當你乘飛機飛越中非共和國,或駕車過境,你會見到漫山遍野都是青翠宜人的景色——樹影森森、草木芊芊,中間還夾著一塊塊木薯地,濃綠的葉子別具特色。各村莊都給木薯地圍繞著。家家戶戶就在住所旁邊栽種木薯;甚至在首都班吉,你會發覺,連豪華公館旁邊都有一小塊木薯地,大街兩旁的泥土也種滿木薯。在世界這邊,木薯的確是主要食糧。
嘗嘗恩貢扎 的美味
海外傳道員到達中非不久,就受到邀請到朋友家裡作客,品嘗一下恩貢扎。這頓美食當然包括用木薯葉做的名菜。當地婦女烹調恩貢扎很拿手,而且美味可口。她們似乎各有自己的獨特烹飪法。小女孩一開始學習烹飪,母親就會教她們怎樣準備恩貢扎。
當地婦女很樂意向別人講解,怎樣準備和烹調恩貢扎,也為此感到自豪。談到這個地道菜,你如果顯得興致勃勃,這些婦女就會眉飛色舞。首先,她們會向你指出,木薯葉價錢低廉,而且大量供應;不論雨季旱季,你都可以採摘。即使經濟出現困難,物價持續上漲,一家老少也可靠木薯葉糊口。別忘記,非洲人一般都子女眾多,要餵飽這麼多家人實在不容易。準備恩貢扎需要好幾個小時。木薯葉要除去苦味才可供食用。為了去掉葉子的毒素,家庭主婦會遵循傳統,先把葉子磨碎,然後用沸水好好煮一煮。
非洲婦女喜歡用棕櫚油烹調恩貢扎,而本地製造的深紅色棕櫚油更是必不可少的。用棕櫚油烹調的恩貢扎,再加少許花生醬、洋蔥、大蒜就是一家老少的日常飯食了。款待賓客又怎麼樣?女主人會準備拿手的恩貢扎,好讓客人回味無窮。她會選用自己喜愛的材料,例如熏魚、煙熏牛肉等,再加大量大蒜、洋蔥和自製的新鮮花生醬,然後把上述材料一併放入大鍋裡,煮成美味的菜肴。
今天,女主人為我們準備了米飯拌恩貢扎。非洲人覺得,舀一兩勺燒熱的恩貢扎澆在飯上,簡直大快朵頤;不少外國人也心有同感。再加少許辣椒,現在你可以品嘗一下恩貢扎的味道了。進食期間,喝點紅葡萄酒可把恩貢扎的美味充分發揮出來。
嘗一嘗恩古卡薩 或坎達 又怎樣?
從中非東部往西走,你會發覺居民烹調恩貢扎的方法各有不同。恩古卡薩又是什麼?恩古卡薩是用各種各樣的農作物煮成的清湯,也可以是熬菜。在陰涼的雨天,最適宜進食恩古卡薩。這道菜是用棕櫚油、大蕉、花生、甘薯、玉米(玉蜀黍)一併烹調的,當然少不了木薯葉,但不用鹽調味——連一粒鹽都不加。這就是祕訣所在!恩古卡薩不但美味可口,而且營養豐富。你如果打算長途旅行,不妨帶備一些坎達。坎達是用搗碎的木薯葉、熏魚或熏肉烹調的。製作過程包括,先用木薯葉把搗碎的材料包裹住,再用火熏製多個小時,直至乾硬為止。這種食物可保存多日,也可跟麵包一起吃。對旅遊人士來說,攜帶坎達最方便不過。
你如果有機會到非洲一遊,何不品嘗一下木薯呢?不妨試試,跟千百萬的非洲人一同大快朵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