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平衡,人生更甜美
寬容就像咖啡裡的糖,適量的話能使人生更甜美。不過,對於糖,我們樂於慷慨大方,但是對於寬容,我們往往吝嗇得很。為什麼呢?
美國密歇根州州立大學副教授阿瑟·梅爾澤寫道:「人類不都是寬容豁達的。偏見……是人類的自然傾向。」可見,不容異己的態度不光是少數人的品格缺陷。全人類都是不完美的,所以人人生來就思想狹隘。——參看羅馬書5:12。
可能好管閒事
1991年,《時代》雜誌報導,在美國,人越來越思想狹隘。文章描述有些人「好管閒事成了生活方式」。這些人企圖把自己的行為準則強加在所有人身上,不肯附從他們的人就成了受害人。例如:在波士頓,一個女子因為不肯化妝上班,就遭老闆開除。在洛杉磯,一個男子由於體重過量,給上司辭退。人們為什麼這樣熱切渴望別人聽從他們呢?
思想狹隘的人大都蠻不講理,只顧自己,而且固執武斷。不過,人不都或多或少有點不合情理、自私自利、頑固武斷嗎?只是,這些品格特徵一旦扎根,我們就會變成思想狹隘了。
你又怎麼樣呢?你對別人的品味嗤之以鼻嗎?與人交談時,你老是「霸氣」十足嗎?一組人一起工作的時候,你總要別人照你的意願辦事嗎?要是這樣,你最好在咖啡裡加點糖。
正如上篇文章提到,不容異己的精神可以通過仇恨偏見發泄出來。凡事過度憂慮,容易助長不容異己的精神。
「惶惶不安」
文化人類學者探討人類的過去,要看看人類的種族偏見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顯露出來。他們發現這種不容異己的精神不是常常都顯露出來的,也不是隨處可見的,而且顯露的程度也不相同。德國一份自然科學雜誌(GEO)報導:危機一旦出現,「人就惶惶不安,覺得自己的身分、地位受到威脅」,這時,民族衝突就會一觸而發。
今天,這種「惶惶不安」的情緒普遍嗎?非常普遍。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那樣經歷一個復一個的危機。失業率偏高,物價飛漲,人口過剩,臭氧層大受破壞,城市罪案激增,食水遭污染,全球氣溫上升——對這一連串危機所生的恐懼,加深了人們的憂慮。危機引起憂慮,過度的憂慮就容易形成不容異己的精神。
舉個例:在歐洲一些國家,不同種族、文化的人聚居混雜,不容異己的精神就找到發泄的地方。據1993年的《全國地理雜誌》報導,西歐有些國家容納了2200萬移民。「湧入來的新移民」各操不同的語言,各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令不少歐洲人「感到受不了」。奧地利、比利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都紛紛顯露出排外的情緒。
世界領袖又怎麼樣呢?在30至40年代,希特勒當權時的政策是不容異己。可悲的是,今天有些政界和宗教界領袖同樣採用不容異己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的。奧地利、法國、愛爾蘭、俄羅斯、盧旺達、美國都有這樣的情況。
不要落入冷漠的陷阱
咖啡裡的糖要是太少,我們就像缺少了一點東西。可是,糖如果過多,口裡就感覺甜得要命。寬容的態度也一樣。請讀讀一個在美國一所大學裡任教的男子的話。
幾年前,戴維·卡林想出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好激發課堂上的討論。他先提出一個主張去挑動學生提出異議,深知學生一定反駁。學生果然興致勃勃,課堂上的討論就充滿生氣了。可是,1989年,卡林寫道,現在這個辦法不行了。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學生雖然也有異議,卻懶得跟他辯駁。卡林解釋,學生對有疑點的事物也「寬宏大量」——一副愛理不理、漠不關心的態度。
漠不關心的態度就是寬容嗎?如果人人都不理會別人的想法和做法,就什麼準則也沒有了。沒有準則就是冷淡——絲毫不關心。這樣的情況是怎樣形成的呢?
據梅爾澤教授說,社會接納太多不同形式的行為準則,就會形成冷漠。人們逐漸相信任何形式的行為都可以接受,一切不過是個人喜好的問題罷了。對於什麼可以接受,什麼不可以,人們既不去想,也懶得去問,他們「學會完全不動腦筋」。他們缺乏必需的道德力量,去推動他們抗拒別人不容異己的精神。
你又怎麼樣呢?你偶然發現自己開始對什麼事都不關心嗎?下流和含有種族偏見的笑話令你發笑嗎?你容許十多歲的兒女觀看標榜貪婪和不道德的錄像帶嗎?你同意孩子玩充斥著強暴的電子遊戲嗎?
不管是社會還是家庭,過於寬容都會自食其果。原因是,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理會,什麼叫是非善惡。美國參議員丹·科茨警告人要提防:「寬容的陷阱——冷漠。」寬容可以使人思想開通;可是,過於寬容——冷漠——卻令人愚昧無知。
我們到底應該寬容什麼?堅拒什麼?保持適當平衡的祕訣是什麼?下篇文章自會解答。
[第5頁的圖片]
力求對各種情況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