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聞點滴
瀕臨絕種生物
德國聯邦環境部長安格拉·默克爾公開表達,她很關注國內有數目龐大的生物瀕臨絕種。默克爾宣布環境部出版一本有關環境保護的書時,透露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統計數字。《南德意志報》報導,專家估計德國本土的脊椎動物當中,「百分之40的哺乳動物,百分之75的爬行動物,百分之58的兩棲動物,百分之64的淡水魚,還有百分之39的鳥類,都在絕種邊緣上」。植物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全部品種中有百分之26瀕臨絕種。對於舒緩自然環境所面對的危機,過去付出的努力仍未足夠。默克爾呼籲「要另謀新對策來保衛大自然」。
保護兒童免遭綁架
最近德國綁架女童的案件激增,令該國的家長越來越關注兒女的安全問題。《拿騷州新聞報》登載了德國保護兒童協會的治療專家尤利烏斯·尼貝加爾提出的一些預防措施。例如,家長可以指示兒女,如果在來回學校途中遇到任何緊急事故,可以到哪個地方,就是到哪家店子或者哪間屋子去求救。小孩子要學會不要跟陌生人講話,也不要讓陌生人觸摸他們。尼貝加爾強調「孩子要學會他們不是什麼事都要服從的」,就算對方是大人也一樣。特別當孩子發覺有人好像要綁架他們,他們就要向其他成年人求救。他們可以學懂說「請您救救我!我害怕這個男人」這類話。
惡霸乘客
不少商營航空公司透露,由憤怒的乘客所引起的暴力行為正急劇上升。據《紐約時報》報導,有些乘客因為航班延誤和行李丟失等事情而大發雷霆,「動不動就向客機上的服務員吐唾沫,猛力亂擲食物盤,有時更毆打工作人員。甚至連飛機師也曾遭到襲擊呢!」航空公司的行政人員特別關注那些在客機飛行時發生的襲擊事件,因為這可能招致空難。有一家航空公司透露,該公司每個月就遇上100宗口頭上或者實際上的暴力事件。《時報》指出,「這些『惡客』不分男女,不分膚色,也不分年齡。不論是經濟客位、商務客位,還是頭等客位的乘客,搗亂起來,都一樣討厭,而其中每三個就有一個是酒後鬧事的。」
殘毀女性陋俗無日無之
據聯合國出版的年報《1996年各國進展》指出,在很多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當中,殘毀女性生殖器的陋俗(FGM)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雖然若干國家已制定法例禁止這種暴行,但每年仍有兩百萬左右的女孩受到摧殘。受害者多數介乎4到12歲之間。該年報說:「這種殘害對受害者所帶來的影響除了即時感到恐懼和痛楚外,還包括持續出血、感染疾病、不能生育,甚至死亡。」(有關FGM的陋俗,《儆醒!》1993年4月8日刊20-23頁[英語版]有較詳盡的報導。)
癲癇病人良助
倫敦《泰晤士報》報導,在英國,人們訓練狗兒學會在癲癇症病人發作之前提醒患者,讓他有充足時間準備。一所專門訓練犬隻來幫助傷殘人士的慈善團體的幹事解釋說:「狗感覺到患者病發就吠叫,然後得到獎勵,牠就能記住患者病發前的一剎那顯出的跡象和病徵。狗知道當感覺到患者將要病發而吠叫的話,可以得到獎勵,就會對病發前的跡象變得非常敏感。」
日本的新一代
《讀賣新聞》報導,日本青年協會最近做了一次調查,對象是1000名日本高中生。這次調查顯示,百分之65.2的學生覺得曠課並無不妥;接近百分之80的學生覺得不服從老師也沒有什麼不對;差不多百分之85的學生對不服從父母持寬容態度。據《讀賣新聞》調查顯示,有百分之25.3的女生認為,在學的時候從事賣淫活動沒有什麼大不了,這純粹是個人決定。
危險駕駛習慣
● 巴西庫里蒂巴的《人民新聞報》指出:「巴西有一半導致死亡的交通事故是由酒後駕駛所引致的。」酒後駕駛「每年引致2萬6000人死亡」。這些意外「多數在車程短而天氣好的情況下發生」。雖然喝醉了的駕駛者自信自己能駕駛,但他快速應變的能力其實已經降低了,這樣對自己,對路上的行人、車輛,都會構成威脅。若干測試的結果都顯示,在酒精的影響下,人很難,甚至不可能應付突發事件。該報指出,通過新陳代謝排走酒精需要六到八個小時,無論喝濃咖啡還是用冷水洗澡,也不能使醉酒者駕駛得更安全。
● 根據英國一個調查,一般經常駕車的人一個星期就會犯上50個嚴重錯誤。300個接受調查的駕駛者承認,在百分之98的旅程當中,他們起碼有一次不小心駕駛。他們每兩次旅程就有一次經歷到憤怒的感覺。最多駕駛者冒險犯規的是超速駕駛,過半數的司機說他們曾涉及交通失事。在加拿大多倫多進行的調查指出,一邊駕車一邊用汽車無線電話使意外發生的機會增加了三倍。最危險的時候是通電話後的首十分鐘,看來是因為駕駛者分了心,反應比較慢的緣故。
烹飪技藝漸式微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進行了一次為期12個月,有關飲食習慣的研究,結果顯示烹飪藝術可能漸趨式微。《信使郵報》報導,大部分25歲以下的人連為自己煮一頓飯的能力也沒有。公共衛生講師瑪格麗特·溫格特是這次研究的發起人,她說,以前的年輕人,特別是女孩子,母親會在家裡教他們烹飪,或者他們可以在學校裡學到烹飪。不過到了今天,看來大部分年輕人,包括女孩子在內,都不懂得怎樣去燒菜,也不見得有興趣去學。許多人寧願吃一些預先包裝好的,快捷便利的食物。有些人相信,這樣的飲食習慣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患者的人數增加。
輻射樓宇
《亞洲新聞》報導,在台灣北部,「有105幢樓宇,合共1249個住宅單位受到輻射污染」。發現這個問題的人,是一所電力公司的職員。當時他向兒子示範輻射探測器怎樣運作。這個人在廚房讀取輻射指標時,他赫然發現指標讀數竟然跳到了危險水平。進一步的調查證實,除了這幢住宅樓宇以外,還有其他樓宇都已經受到了輻射污染。據測試顯示,輻射發自建築物牆內的鋼筋。至於輻射物質如何進入這些鋼鐵當中,專家仍然意見分歧。
高科技防盜設備
微粒照片,曾給人用來傳送機密信息而大受間諜歡迎。今天,在英國,人們則應用這個技術來防盜。這種照片大小不及冒號的一點,卻能把家居郵政編碼複記六七十次之多,以便識別那些對盜賊有吸引力的物品。倫敦《泰晤士報》報導,這種微粒照片「買回來的時候懸浮在一瓶附有掃子的強力黏著劑裡,好像指甲油一樣。每個瓶子裡都有1000張微粒照片,可以讓人隨意輕輕點在物品上,或者從頭到尾掃在物品表面上」。明顯的標籤能對想偷竊的人起阻嚇作用,但不明顯的微粒照片同樣教他頭疼,因為他永遠也不能肯定,他是不是已經把那些「點」完全除掉了。類似的防盜用品還有電腦晶片,原來發展這種晶片的目的,是用來辨別在越戰時期傷亡的戰鬥機機師的身分,現在則用來辨別圖畫、雕塑和傢具的來歷。電腦晶片的大小不及一粒米,鑲嵌進物體以後就察覺不到。晶片裡載有該貨品的詳情,例如來歷、性質和物主姓名,用掃描器就能看到。《泰晤士報》指出,有了這些資料,就能確認搜獲的賊贓的合法物主是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