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10/22 16-19頁
  • 雪山水力發電工程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雪山水力發電工程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乾渴之地
  • 離開敗瓦,登上雪山
  • 高山上的生活
  • 工程浩大
  • 雪山發電工程的運作
  • 水力發電會污染環境嗎?
  • 愛爾蘭水力發電站新建設計劃
    警醒!1972
  • 這是真理嗎?
    警醒!1974
  • 非洲巨大電池的充電
    警醒!1984年
  • 馴服奈及爾河
    警醒!1970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0/22 16-19頁

雪山水力發電工程

《儆醒!》駐澳大利亞通訊員報導

澳大利亞山脈橫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素有澳大利亞頂峰之稱。在這連綿起伏的群山當中,雪山傲然屹立。雪山是斯諾伊河的源頭,它高峻陡峭、虎踞龍蟠,令開荒者班喬·佩特森讚嘆不已。這個馬夫因而寫了《他來自斯諾伊河》一詩,這首詩所寫的事跡後來還搬上銀幕。

《他來自斯諾伊河》描述一個馬夫走過險阻重重的山坡,經過富於傳奇。現今,詩中提到的山坡興建了一道道大水閘,整個工程確實是個科技偉舉——雪山水力發電工程。這個工程牽涉到興建許多導水管、隧道、水壩和發電站。1967年,美國工程師協會把這個複雜的網絡譽為「現代七大工程奇跡之一」。你喜歡一覽這個高山「奇跡」嗎?不過,讓我們先來查究一下這項工程的興建目的,以及誰有分參與其事。

乾渴之地

早期移民一直渴望尋找充沛的水源,然而,他們想也沒想過水力發電這回事。不過,雪山水力發電工程主要就是為了向居民提供水源。默累河-達令流域是澳大利亞首要的農業區。在19世紀,這個地區的農民長年受到旱災打擊,因此,他們渴望獲得穩定的食水供應。

他們知道水在哪裡,就在斯諾伊河。然而,斯諾伊河卻在群山蔥翠的一邊瀉下,流入塔斯曼海。水看來是白流了。斯諾伊河的河水清涼、明淨,水源就在高高的山嶺上。由於墨累河和馬蘭比吉河的水流量並不穩定,因此,斯諾伊河要是改道到這兩河的上游源頭去,那麼,即使天氣乾旱,農民也能夠生產大量作物,賺取億元計的收入。這個夢想令人憧憬不已。

1908年,夢想實現有望了。該年聯邦議會把附近的堪培拉選為澳大利亞的首都。水力發電規劃能夠應付這個尚待擴建的城市的需求嗎?人們注意的焦點再次轉向雪山來。

人們曾提出各種各樣建議,有的建議發展水力發電,有的建議發展灌溉工程,可是,這些建議卻一一被推翻了。後來在1944年,有人首次建議發展水力發電灌溉工程,而且迅速獲得當局通過。1949年,聯邦政府委託雪山水力發電局承包這項工程,負責設計及興建這個發揮雙重作用的宏大工程。

然而,澳大利亞立國的時間這麼短,而且實際上是個農業國家,缺乏所需的專業知識,也缺乏充足的人力物力,這個國家怎能應付一個空前龐大、艱巨的工程呢?

離開敗瓦,登上雪山

方法就是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社會百孔千瘡,到處都是頹垣敗瓦,失業率高,人民無家可歸。澳大利亞由於跟聯合國緊密合作,於是請具備所需技能的歐洲人前來攜手參與這項工程。

結果,在歐洲大約33個國家裡,幾萬個工人紛紛響應,他們離開歐洲飽受戰火蹂躪的頹城,遠赴澳大利亞。這些歐洲移民佔工程總勞動人口三分之二,他們從此改變了澳大利亞的種族組合。在《雪山工程——現代澳大利亞社會之始》裡,作者布拉德·科利斯說:「在一個……以英籍移民居多的國家裡,差不多在一夕之間,就成為一個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國家。」科利斯指出:「[這些人]奉派到山上去,他們有些人曾在戰時互相對立,有的曾互相結盟;其中有壓迫者,也有受害者,如今卻並肩工作。」雖然他們沒有在一夕之間就融洽起來,可是後來卻和衷共濟,彼此合作。

高山上的生活

在工程的初期階段,工人要登上山嶺殊不容易。登山的路途不但冰封路滑、一片泥濘,而且山路陡峭、迂迴曲折,因此,登山旅程進行得非常緩慢,叫人筋疲力盡。事實上,有些地帶極其險峻,甚至連袋鼠的蹤跡也罕見!科利斯指出,難怪雪山水力發電局「被稱為世上第一個規定員工佩帶安全帶的組織」。

住宿的地方比露宿街頭好不了多少——用的是軍隊剩餘的帳篷,地面沒有任何鋪蓋的東西!結果,超過100個大帳篷扎在山嶺上,成了一個個的帳篷城。卡布拉默里是當日其中一個帳篷城的名稱,它被譽為澳大利亞最高的小鎮。

正如你也料想到,在這麼艱苦、困難的環境裡工作和睡覺,個人的能耐受到極大的考驗。在冬季,暴雪襲人,寒風刺骨;在夏季,烈日炎炎,叫人非常疲累。這還不止,一群群令人噁心的黑蒼蠅伏在大汗淋漓的工人的面上和背上,叫那些歐洲人難堪極了!

然而,大多數工人都能夠熬過這麼艱苦的歲月。在戰亂期間,他們飽經磨煉,刻苦耐勞,現在決心重過新生。不少歐洲人後來愛上了澳大利亞莽莽的綠野,還有那裡千奇百怪的生物,以及品種紛繁的蛇類;不但這樣,當地雀鳥有的喜歡嘎嘎尖叫,有的咯咯大叫,而不是啁啾妙囀,這一切無不令他們嘖嘖稱奇。後來,他們住的不再是帳篷,而是簡陋的木屋。他們的妻兒也遠道而來,一家團聚。

他們既操不同的語言,怎麼辦?試想想:這些男子操作重型機器和鑽探機,在工作上又需要使用炸藥,卻彼此言語不通、無法溝通!後果可以是不堪設想的。有鑑於此,當局開辦免費的工餘英語班。人必須符合基本的英語水平,才能繼續受到雇用,難怪人人都乖乖地上課!

雪山水力發電工程雖然障礙重重,可是在25年後(1949年至1974年),工程如期竣工,而且支出也沒有超出預算。這項工程耗資8億2000萬澳元,以現今的標準來看,這個數目雖算不上是巨額資金,但以當時來說卻可不簡單了,尤其鑑於澳大利亞只有人口800萬,戰後元氣大傷,百廢待興。

當局現正計劃在1999年慶祝這項工程的50周年紀念。要是當局能夠再次聯絡有分參與這項工程的人,他們人人都可以在這個慶祝活動裡重聚。現任的水力發電局局長說:「這些人既然有分參與這項工程偉舉,並且改寫了澳大利亞的歷史,我們很想向他們致謝。」

工程浩大

據《水力——雪山工程的始末》這份冊子指出,「這項工程的涵蓋範圍廣達3200平方公里[1200平方英里],其中包括80公里[50英里]長的導水管,140公里[87英里]長的隧道,以及16個大水壩。」這些水壩能夠貯存7萬億公升水,這相當於悉尼港13倍的貯水量(大約5300億公升),而尤坎本湖則是主要的水庫。七個發電站每年產電量達6萬4000億瓦特小時,足以供應東南澳大利亞——包括悉尼、墨爾本、堪培拉——百分之17的電力。

這些發電站的渦輪機通常不會全日運作的,可是,在電力需求的高峰期,熱電站供不應求,這時水力發電站的渦輪機才一天運作24小時,以補熱電站供應的不足。水力發電尤其適合繁忙時間的需要,因為水力發電能夠迅速應付電力需求劇增的情勢,平均兩三分鐘就可以生產電力,但用煤作燃料的發電站卻要花好幾小時才能生產電力。

雪山發電工程的運作

雪山水力發電局負責人指出,這項工程「出類拔萃,用途廣泛,水庫眾多,堪稱世上最複雜的水力發電工程」。雪山水力發電工程包含兩個綜合組分,就是斯諾伊-墨累發展規劃和斯諾伊-蒂默特發展規劃。

所謂斯諾伊-墨累發展規劃,就是通過一些穿山隧道,把斯諾伊河從艾蘭本德水壩改道到吉希水壩,  而吉希水壩本身也從吉希河取水。吉希水壩的水從820米高的地方向兩個墨累發電站急速瀉下。與此同時,格思加發電站也從斯諾伊的上游源頭抽水,而這條河的源頭則在澳大利亞第一高峰科西阿斯科山附近。水流從格思加湧進艾蘭本德的主要隧道系統去。此外,斯諾伊-墨累發展計劃也包括許多隧道在內,艾蘭本德-尤坎本湖隧道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些隧道裡,水能夠雙向流動,從而大大提高這個規劃的靈活程度。

斯諾伊-蒂默特發展規劃的運作方式是:尤坎本湖、圖馬水壩、哈皮杰克斯水壩和蒂默特龐德水壩的水經過多個水閘,以及連續四個發電站,向山坡瀉下,然後進入馬蘭比吉河的支流蒂默特河裡。蒂默特3號發電站是其中最大的發電站,共有六個水閘,每個水閘都可以容納一輛雙層公共汽車!

在非繁忙時間內,規劃的運作過程也包括把金德拜恩湖的水,往山上抽到尤坎本湖去;另外則把蒂默特3號發電站——兼作抽水站——以下的水,往山上抽到塔賓戈水庫去。為什麼浪費電力把水抽到山上去呢?聽來奇怪:為了利潤。理由是,抽水機是在非繁忙時間內開動的,在這段時間內,熱電站供應的電力比較低廉。這樣,在繁忙時間裡,山上的水閘就再次開啟,其間所生產的電力就以較高的價錢供應系統網絡的用戶,從而賺取利潤。水力發電工程的運作每年把2萬億公升的水,釋放到西部各大河流去,不過,這樣的運作當然是分文不取的。

水力發電會污染環境嗎?

水力發電並不會造成污染,因為水本身是一種清潔的天然資源,既可以循環再用,又不會產生任何廢物。山上沒有煙囪,也沒有冷卻塔有礙觀瞻。因此,雖然數以千計的人在冬季裡到山上滑雪,在夏季裡則到山上遠足旅行,他們也不會察覺到在他們以下有許多渠道和發電站。

此外,要是規劃中所生產的電力是來自熱電站的話,那麼,熱電站每年就會把額外5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去。

然而,水力發電工程多少也為環境造成損害,尤其是斯諾伊河。由於大部分河水已給改道,因此,斯諾伊河現在的水量比以往少得多。不但這樣,大水壩的水淹沒了若干草原;由於水位線上升,阿達米納比和金德拜恩兩個鎮也要覓地搬遷。

另一方面,雪山工程的供水系統的確非常可靠,從而證明雪山水力發電局首任局長的話的確是至理名言:「做出成績自然口碑載道,光靠宣傳是不行的。」

[第16頁的圖片鳴謝]

All photos on pages 16-19: Snowy Mountains Hydro-electric Authority

[第16頁的圖片]

鳥瞰蒂默特3號發電站——雪山工程最大的發電站

[第18頁的圖片]

工人不得不忍受艱苦的生活環境

[第18頁的圖片]

工人必須學習英語,以求在工作上合作無間

[第19頁的圖片]

工程包括興建穿山隧道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