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幫助兒女自立
聖經的詩篇執筆者寫道:「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詩篇127:4)箭中標的絕不是出於巧合,人必須小心瞄準,才能射中標的。與此類似的是,兒女要是缺乏父母的指導,就很難長大成為一個能夠負起責任的成年人。聖經勸告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孩子處處都需要別人照顧,絕不能在旦夕之間就成為能夠自立的成年人。那麼,父母應當在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兒女過獨立的生活呢?使徒保羅論到一個叫提摩太的青年說:「又知道你從嬰兒時期就認識神聖著作;這些著作藉著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能使你有智慧可以得救。」(提摩太後書3:15)不錯,提摩太還是嬰孩的時候,他母親就給他屬靈的訓練了!
既然嬰孩也可以從屬靈的訓練得益,那麼,父母趁兒女還小的時候,就盡快裝備他們適應成年人的生活,不是很合理嗎?在這方面,一個好方法是教導孩子養成責任感,自己作決定。
教導孩子養成責任感
你可以怎樣鼓勵兒女養成責任感呢?杰克和妻子諾拉提到他們的女兒說:「女兒剛剛懂得走路的時候,就學會把襪子和輕便的東西帶到自己的房間,放在適當的抽屜裡。她也曉得把玩具和書本放回原處。」雖然這不過是個小開始,可是,孩子卻可以從中學習怎樣作出負責任的決定。
孩子大一點的時候,父母可以讓他們負起較大的責任。阿布拉和阿妮塔容許女兒飼養家犬。他們的女兒不但要負責照料狗兒的日常需要,還要撥出一點零用錢來支付養狗的費用。父母必須有耐性,才能訓練兒女負起自己的責任。然而,這樣做是值得的,因為這可以大大造益孩子的感情成長。
教導孩子養成責任感的另一個方法是委派孩子照料家務。有些父母實際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只會把家務弄得一團糟;有些父母則認為自己做孩子的時候吃夠苦了,現在的孩子該好好享福。這種想法是錯的。聖經說:「僕人若從小嬌養慣了,終久必忘恩負義。」(箴言29:21,《呂譯》)這節經文的原則當然也適用於孩子身上。年輕人長大成人後如果不但「忘恩負義」,而且連最簡單的家務也不懂得怎樣做,這件事多麼可悲。
在聖經時代,年輕人通常都受到委派照料若干家務。例如,年輕的約瑟才17歲就要照料家裡的羊群。(創世記37:2)這是個艱巨的任務,因為他父親擁有很多羊。(創世記32:13-15)鑑於約瑟長大後成為一個傑出的領袖,由此看來,他早年所受的訓練,對於養成美好的品格必定很有幫助。此外,大衛在成為以色列君王以前,年輕的他也同樣負責照料家裡的羊群。——撒母耳記上16:11。
現今的父母可以從這些聖經記載學到什麼教訓?就是要委派孩子料理家務。你只要付出時間,作出努力,表現耐性,孩子就能夠學會分擔家務,包括清潔房子、煮食、料理院子,以及修理房子和汽車。當然,父母必須按孩子的年齡和能力去委派他們適當的家務。可是,甚至小孩子也可以出一點力,「協助爸爸修理汽車」或「協助媽媽做飯」。
教導孩子做家務的要訣是時間。時間是父母可以給兒女至為寶貴的禮物。一對夫婦育有兩個兒子,他們被問到訓練孩子有什麼成功之道時答道:「時間,時間,時間!」
懷著愛心糾正過失
要是孩子把工作做得妥妥當當,或至少作過努力去做,就要敏於稱讚,或由衷地說句賞識的話!(請參看馬太福音25:21。)孩子在辦事能力方面自然不及成年人,他們作決定時也往往犯錯。然而,不要反應過激!身為成年人的你豈不也會犯錯嗎?那麼,孩子犯錯的時候,你為什麼不保持忍耐呢?(請參看詩篇103:13。)要包容孩子的過失,把這些過失當做學習過程的一部分。
作家邁克爾·舒爾曼和伊娃·梅克勒說:「[父母]要是和和氣氣地對待兒女,兒女就不會因為害怕受罰而不敢自己做事。」反過來說,「父母要是冷漠苛刻,孩子就根本不敢未經吩咐就做事,包括有意義的事在內,因為這些孩子害怕父母會挑他們的錯,然後批評或懲罰他們。」這個評論跟聖經的勸告不謀而合,聖經對父母說:「不要激惱孩子,免得他們灰心喪氣。」(歌羅西書3:21)因此,要是孩子所作的努力沒有達到你的期望,何不因他至少有嘗試去做而稱讚他呢?要勉勵孩子再接再厲,並且讓他知道,他的進步使你深感快慰。此外,也要再三使孩子感受到你是疼愛他的。
父母有時發覺必須糾正孩子的行徑,這也是不無道理的。孩子踏進青少年階段以後,父母尤其需要管教他們,因為處於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正竭力確立自己的身分,渴望憑本身的表現贏得別人的認可。因此,對於兒女試圖爭取獨立一事,父母最好表現了解,不要由於兒女渴望獨立就認為這是反叛的表現。
誠然,年輕人較容易行事衝動,也較易向「年輕人常有的慾望」屈膝。(提摩太後書2:22)因此,父母要是沒有管束兒女的行為,就會破壞兒女在感情上的發展,使他們無法學會自制和自律。聖經警告說:「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箴言29:15)父母要是以仁愛的方式對兒女施行適當的管教,就能夠大大造益兒女,同時也裝備他們應付成年後的種種責任和壓力。聖經規勸做家長的說:「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13:24)然而,要記住,管教的精髓在於教導和訓練,不是責罰。上述經文所提到的「杖」可能是指牧人用來引導羊群的杖。(詩篇23:4)「杖」代表仁愛的指導,而不是苛酷的虐待。
一生受用的教育
對於教育孩子,父母尤其須要提出指導。要關注孩子所受的教育,幫助兒女揀選適當的學校課程,並協助他們就接受額外教育的問題作出明智的決定。a
最重要的教育當然是屬靈的教育。(以賽亞書54:13)孩子需要有敬神的價值觀,才能在成年人的世界裡立足。他們的「了解力」必須受到訓練。(希伯來書5:14)在這方面,父母能夠提供莫大的幫助。耶和華見證人的家庭受到鼓勵,要經常同兒女研讀聖經。正如提摩太還是嬰兒的時候,他母親就教導他學習聖經;見證人父母也效法提摩太母親的榜樣,趁兒女還小的時候就教導他們學習真理。
巴巴拉是個單親家長,她努力使孩子感受到,家人聖經研讀是一種樂趣。「在舉行家人研讀的晚上,我總會為孩子預備一頓美味的晚餐,然後又為他們擺上甜食。為了營造適當的氣氛,我也會播放《王國旋律》。我們作過開始的禱告後,通常都會研讀《守望台》。要是有其他特殊需要,我就會以社方其他的刊物,例如《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b,作為研讀的材料。」巴巴拉說,藉著研讀聖經,她的孩子學會「以耶和華的觀點看事物」。
不錯,要幫助兒女認識和明白上帝的話語聖經,這是你可以給兒女的最寶貴禮物,因為聖經的真理能夠「使愚蒙人[『沒有經驗的人』,《新世》]變成精明,使少年人獲得知識和明辨的能力」。(箴言1:4,《新譯》)年輕人由於受到裝備,他們一旦步入成年階段,也能夠應付各種新的壓力和情勢。
可是,很多父母都由於兒女離開家庭而大大改變了生活方式。他們可以怎樣排遣「空巢」之苦呢?下一篇文章將會討論這個問題。
[腳注]
a 請參看《儆醒!》1989年3月8日刊,題名為「父母們,你們也有家課要做!」的一系列文章。
b 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6頁的精選語句]
「父母要是冷漠苛刻,孩子就根本不敢未經吩咐就做事,包括有意義的事在內,因為這些孩子害怕父母會挑他們的錯,然後批評或懲罰他們。」——《教導孩子養成道德感》,邁克爾·舒爾曼和伊娃·梅克勒合著
[第6頁的附欄]
單親父母怎樣面對兒女離家自立
麗貝卡是個單親家長,她說:「單親父母實在是捨不得兒女離開家庭的。如果我們沒有好好抑制自己的感情,就會過度溺愛兒女,以致阻礙了兒女的成長。」《家庭幸福的祕訣》c一書在106-107頁作了以下發人深省的評論:
「單親跟兒女的關係自然特別親密,不過也要當心,千萬不要讓上帝在父母兒女之間所定的界限消失了。舉例說,如果單身母親期望兒子負起一家之主的責任,或者把女兒當做心腹密友看待,向孩子披露許多私人性質的難題,就可能引起嚴重困難了。這樣做是不適當的,只會增加孩子所受的壓力,甚至令孩子感覺迷惘困惑,不知所措。
「要向孩子保證,你既然是他們的家長,你會負責照顧他們,而不是反過來要他們照顧你。(可參閱哥林多後書12:14。)有時你也許需要有人給你一點勸告或支持。你可以向基督徒長老或成熟的基督徒女子求助,而不是找未成年的兒女傾訴。——提多書2:3。」
單親父母只要在自己和兒女之間定出適當的界限,同時保持融洽的關係,就通常會較容易接受兒女離家自立的事實。
[腳注]
c 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7頁的圖片]
通過切合實際的訓練,父母能夠幫助兒女成為有責任感的成年人
[第8頁的圖片]
家人聖經研讀有助孩子獲得智慧,應付成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