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聞點滴
戰後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前境可悲
「戰後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60年代初出生的人。據報在這段日子,多個戰爭得勝國人口大幅增加。《歐洲人報》指出,一個來自16個國家的調查報告顯示,這代人一度是樂天派,對前境無憂無慮,但如今卻「覺得自己和兒女都毫無安全可言。想到晚年的景況,更是惶恐不安」。為什麼他們這樣悲觀呢?該報指出:「因為他們現今所面對的,是個極度崇尚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的世界,人不但缺乏自制,也沒有禮貌。」
不為人知的丙型肝炎
一隊法國醫生報導:「在法國,丙型肝炎是個深受大眾關注的健康問題。」醫生們指出,大部分患者證實患上慢性肝病10至30年之後,才發現自己染上丙型肝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是可以致命的,大多是由輸血和注射毒品傳染得來。由於有超過四分之三的丙型肝炎患者事前都並沒有察覺自己染病,因此報告呼籲醫生要盡快作更全面的檢查。據《肝病學》雜誌指出,估計有50萬至65萬法國居民已感染到這種病毒。
母乳哺嬰驅百病
《父母》雜誌指出:「一個以1700名兩至七個月大的嬰兒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母乳哺嬰可以使嬰兒較少染上耳朵發炎和腹瀉。疾病控制中心發現,以奶粉哺育的嬰兒感染這兩種疾病的機會,比餵哺母乳的嬰兒高出一倍。」雖然醫生早已知道,餵哺母乳可以把母親具有抗病作用的抗體傳給孩子,保護嬰孩免受疾病感染,但這個研究更加證實,母乳的益處確實名不虛傳。負責研究的作者勞倫斯·格呂默爾-斯特朗說:「我可以肯定,嬰兒在出生的頭六個月內,越多餵母乳,身體就越好。」
穿刺身體害處多
穿刺身體在許多國家正大為流行,《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報導:「穿唇、穿臉、穿舌,不但會感染細菌,還會有許多其他危險。」據摩根敦市西弗吉尼亞牙科大學的醫生指出,「在接受口部穿刺的病人當中,疼痛、腫脹、發炎、不斷吐唾沫和齒齦受傷等難題非常普遍。……接受口部穿刺之後所佩戴的飾物更會導致其他麻煩。」飾物可以使牙齒崩裂,影響說話能力,長出瘢痕組織;要是誤吞飾物,更會叫人窒息致死。
請不要競爭了
《國際教會聯合新聞報》報導,世界基督教協進會,連同330名教會成員聯合起來,「呼籲各教會盡快結束『競爭』,不要再互相拉攏成員」。協進會「直斥各教會利用『人道主義工具』,在發展中國家……影響一些生活貧困、孤苦伶仃、離鄉背井的人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更制定指引,明確地界定「什麼福音見證是可接納的,怎樣的改宗行動是不受歡迎的」。以下就是一些被界定為不受歡迎的行動:對另一教會提出「不公不正的批評」、宣傳自己的教會和信仰是最真確的、藉著提供教育機會或人道主義工具去游說人加入另一個教會、以強迫手段或精神壓力去迫使人改變宗教,以及利用人對「自己教會的不滿去『改變』他們的信念」。
意大利沙漠化
意大利這個國家同沙漠根本扯不上關係,但意大利卻成立了一個防止沙漠化的國家委員會。為什麼?因為土壤貧瘠的情況正向意大利北部迅速伸延。《新聞報》指出:「要是政府還遲遲不實施嚴厲的環境管制措施,減少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並且改變某些有害的耕作方式,幾十年之後,[意大利]有百分之27的地區就會淪為焦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就有關沙漠化一事在羅馬舉行會議,發出以上的警告。會議也指出,如今陷於險境的地區不再僅限於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薩迪尼亞、卡拉布里亞、亞普利亞和巴西利卡塔;連北部一度物產豐饒的地區也受到影響,土壤變得越來越貧瘠。
治療孩子腹瀉
加拉加斯《新聞日報》指出:「委內瑞拉研究員培植了一種新疫苗,幾乎可以完全治好孩子的嚴重腹瀉。這種疫苗……可以保護孩童不致受輪狀腹瀉病毒所感染,這種病毒在發展中國家每年奪去87萬3000個五歲以下孩童的性命。」就算在美國,每年因感染這種病毒而入院的嬰孩和未入學兒童也超過10萬人。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個研究報告顯示,利用這種新疫苗來抵抗病毒,成功率可高達百分之88;也可以減低百分之70因嚴重腹瀉而入院的人數。但話說回來,這種療法也有其弊端。《新聞日報》指出:「這種療法在發展中國家需求最殷,但對它們來說,可能是太昂貴了。」因為在這些國家,「每人每年花在醫療方面的費用,其實還不到20美元」。所以,在疫苗還未能以便宜的價格生產之前,因腹瀉脫水的人,還是要盡快補充失去的水分,這是沿用了20年的最有效方法。
聖殿收據出土
《聖經考古學評論》指出,「一塊看來是捐贈了三舍客勒銀子給雅威聖殿的收據,最近在古董市場上被人發現。這是被人發現跟所羅門王聖殿有關的最古老銘刻,除了聖經以外,沒有其他歷史文獻提及過上面刻著的BYT YHWH[字樣],意即『主[雅威]的聖殿』。……這些字樣也曾被人發現寫在另一塊聖經以外的銘刻上」,但由於該銘刻的上下文不太明確,所以內文的意思也備受爭議。但這塊新發現的銘刻碎片,大小為10.9厘米×8.6厘米,有5行,共13個詞,字樣清晰易讀。其上所刻的日期證實是公元前9世紀,這至少比另一塊銘刻古舊一個世紀,而且也被專家們鑑定是真確的。
示巴女王的爭論
在埃塞俄比亞,示巴女王被人稱為邁凱達。在也門,她的名字叫比基斯。但在聖經和古蘭經裡,她更廣泛地被人稱為示巴女王。埃塞俄比亞和也門都聲稱,示巴女王是自己民族中的巾幗英雄,並渴望找到女王的墓穴,於是考古學家不遺餘力地發掘。因為,要是能夠找到跟示巴女王有關的遺跡,就一定會吸引大量遊客前往觀光,更能夠以文明古國名聞遐邇。《華爾街日報》評論說:「考古學家在埃塞俄比亞和也門的一些古老石碑上,發現了大量由古示巴王國遺留下來的碑文。但叫人大惑不解的是,這些碑文全都沒有提到邁凱達或比基斯這兩個名字。」該報更說:「聖經並沒有提供任何線索,它只詳細列出示巴女王獻給所羅門的金器和香料罷了,卻沒有透露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人質」書卷
目前,撒馬利亞人已經減少至只有600人,但他們卻要付出100萬美元贖金來贖回他們的聖書。有人在三年多前,從西岸城市納布盧斯一個撒馬利亞會堂偷去了兩卷聖書,據說分別有700和400年歷史。竊賊把書卷偷運出境,直至最近才被幾位撒馬利亞長老在約旦的亞捫發現。他們認為,一定是有個熟識收藏這些書卷地方的人把它偷去的,因為大部分撒馬利亞人都是住在納布盧斯的高山上,他們認為這是最神聖的地方,是上帝吩咐亞伯拉罕獻上以撒為祭的地點。
[第29頁的圖片鳴謝]
Courtesy: Shlomo Moussai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