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真的找著黑洞了嗎?
黑洞!以往頗為光亮的恆星,逐漸變得暗淡無光,在自身引力的影響下不斷坍縮,到了最後,不管什麼東西,哪怕是光,也敵不住強大引力而被吸入其中,再也逃不出來。聽起來可像科幻小說的情節?不過,許多天文學家卻認為,黑洞在宇宙中也許十分常見。你有興趣多認識它一下嗎?讓我們從北天球的星座之一——迷人的天鵝座——說起吧!
天鵝座X-1是黑洞嗎?
自6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對天鵝座的一個特殊區域深感興趣。根據在地球大氣層以外運行的觀測器的發現,這個區域是個強力的X射線源,稱為天鵝座X-1。
科學家早就知道,物體的溫度越高,它所釋放出的波長較短、能量較高的電磁波就越多。你要是把鐵塊放在高溫的熔爐裡燒,鐵塊會逐漸變紅。隨著鐵塊的溫度持續上升,鐵塊的顏色就由紅色轉為黃色,最後由黃色轉為白色。恆星在這方面跟鐵塊十分相似。溫度相對較低的恆星,即溫度為3000K(開爾文溫標a)左右的恆星,表面呈紅色;溫度相對較高的恆星,像表面溫度接近6000K的太陽,則呈黃色。不過,星際氣體的溫度得增加至數百萬開氏度,才會釋出像天鵝座X-1那麼強烈的X-射線輻射。然而,天上可沒有恆星會有這麼高的表面溫度。
在天鵝座X-1的天區位置中,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表面溫度估計有3萬K的恆星——不錯,溫度確實很高,卻仍然跟發出強力X-射線的溫度相距甚遠。這顆恆星的編號是HDE226868,據估計質量約是太陽的30倍,跟地球相距6000光年。這顆超巨星有一顆伴星,兩者互相繞轉,周期為5.6天。科學家計算出這顆伴星跟HDE226868的距離只有數百萬公里。據若干資料顯示,伴星的質量大約相當於十個太陽。可是,這顆伴星卻有點不對勁——它是隱而不現的。一般來說,體積這麼巨大,距離地球又不遠的恆星,應該是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科學家說,這樣的龐然大物,看來釋出強烈的X-射線之餘,卻沒有發出可見的光,就很可能是個黑洞了。
黑洞之旅
試想像你有幸到天鵝座X-1一遊。假若它真的是個黑洞,你看見的就很可能像17頁的插圖所描繪的一樣了。圖中的巨大恆星就是HDE226868。雖然這顆星的直徑達數百萬公里,黑洞的直徑卻也許只有60公里。這團發光氣體的旋渦中央的小黑點就是視界,即黑洞的邊界。視界不是有形可見的,而是像一團黑影。視界把黑洞和外面的宇宙劃分開來;視界以內的範圍是個極強的引力場,以致連恆星本身所發出的光也逃不出來。不少科學家認為,在視界以內黑洞的正中央,有個稱為奇點的區域。奇點沒有體積,密度卻無限高,所有掉進黑洞去的東西就都在這裡全然消失。
黑洞正不斷吸取伴星的外層氣體。伴星的氣體開始旋轉得越來越快,並且與黑洞的四周發生摩擦,溫度持續急升,而頓時變得像個發光的碟子。氣體在黑洞強大引力的影響之下,速度激增至無法想像的地步,於是,這個溫度極高的氣體碟子就在黑洞以外發出X-射線。當然,氣體一旦給扯進黑洞裡去,就再沒有X-射線——或任何別的東西——可以逃出來了。
天鵝座X-1無疑蔚為奇觀,不過你可千萬別靠得太近!天鵝座X-1所發出的X-射線不但能置人於死,它本身的強大引力也足以殺人於無形。你要是站在地球上,你的頭和腳所受的引力是稍有不同的。這種引力方面的差異會產生拉力,只是拉力極小,人們感受不到。可是,在天鵝座X-1的區域中,這種引力差異會驟增1500億倍,這時候,引力差異所導致的拉力就彷彿一雙無形的手,能實際把你的頭和腳往相反方向拉開,立時教你粉身碎骨!
天鵝A——超量級黑洞?
天鵝座還有另一個神祕詭異的區域。肉眼看來,它只是個遙遠星系所構成的朦朧光點,然而它所發出的無線電波的強度在太空中卻是數一數二的。這個天區叫作天鵝A。自科學家在五十多年前發現了它以來,就一直為它傷透腦筋。
僅是想像天鵝A的規模,已足以教人瞠目結舌。天鵝座X-1位於我們的星系以內,距離我們只有數千光年之遙。可是,天文學家卻認為天鵝A遠在數億光年之外。天鵝座X-1跟它的可見伴星相距約只有1光分b,然而在天鵝A中,由兩股無線電波束所形成的捲流卻相距數十萬光年。顯然,天鵝A中央有某些東西一直彷彿一支發射宇宙射線的槍一般,以相反方向發射強大的能量,已達數十萬年或甚至數百萬年之久。天鵝A中央的詳細無線電波圖顯示,要是把射線槍與無線電波束相比,射線槍十分細小,所佔的範圍小於1光月。於上述這麼長的時間中,射線槍要是一直在搖晃,射出的光束就該呈彎彎曲曲的樣子才對。可是,射線槍射出的神祕光束卻筆筆直直,彷彿有個巨型陀螺儀把射線槍固定下來似的。
這種現象到底是由什麼促成的呢?基普·索恩教授寫道:「80年代早期,人們就這副中央能量發射器提出許多不同的解釋,當中只有一個談到壽命長、範圍小於1光月、能夠發出強力射線的超級陀螺儀。這個獨特見解指向的,正是個體積巨大、高速自轉的黑洞。」
其餘可能是黑洞的星體
1994年,新修好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曾向「鄰近」的M87星系作過近距離觀察。據估計M87距離我們5000萬光年。藉著哈勃太空望遠鏡這副先進的光學儀器,人們發現星系中央有個由氣體形成的旋渦,正以每小時200萬公里的驚人速度繞著某個物體運轉。什麼東西促使氣體以這樣的高速轉動呢?計算結果顯示,旋渦中心物體的質量必定至少相當於20億個太陽之巨。可是,這個龐然巨物卻給擠在只有我們太陽系般大小的「細小」空間之中。科學家惟一想得出的,就是這個巨物必然是個超量級黑洞,因此才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天文學家現已在幾個鄰近星系的中央,探測到一些可能是黑洞的星體。我們的「鄰居」,距離地球約只有200萬光年的仙女星系,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也許有個巨大黑洞甚至比仙女星系更靠近我們!據最近的觀察所得,在我們的星系銀河系中央,就可能有個巨型黑洞!在某個細小的區域內,一個估計質量約等於240萬個太陽的東西,正促使銀河系中央附近的恆星以極高的速度繞著它運行。物理學家索恩解釋說:「據在80年代陸續搜集到的證據顯示,這樣的洞不僅在大部分類星體和射電星系的核心中常常可找得著,像銀河系和仙女星系這些巨大、正常(非射電)星系,也大都有這樣的洞。」
科學家真的找著黑洞了嗎?有這個可能。無可否認,他們的確在天鵝座和別的天區中發現了一些未為人知的東西,是目前的人可以解釋為黑洞的。不過,新數據卻往往可以駁斥人們一向認同的理論。
三千五百多年前,上帝曾向約伯問道:「你知道天的定例嗎?」(約伯記38:33)縱使科學發展已一日千里,這個問題仍舊值得現代人深思。畢竟,每逢人以為自己對宇宙已開始有若干認識的時候,就總會有些嶄新而出乎意料的發現,把人們之前仔細構想出來的理論一一推翻。不管怎樣,讓我們照樣仰望夜空,欣賞天上森羅萬象,由衷讚嘆眾星之美和造物之奇吧!
[腳注]
a 開爾文溫標(符號K)是科學家所採用的溫標,始於絕對零度(所有物質的最低可能溫度),溫度間距與攝氏一樣,因此跟攝氏溫度同步增加。由於絕對零度相當於攝氏零下273度,所以攝氏零度等於273K。
b 光年是個距離單位。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走1年的距離,約相當於9萬4610億公里。同樣道理,1光分就是光走1分鐘的距離,1光月就是光走1個月的距離,依此類推。
[第16,17頁的附欄]
黑洞的形成
按現代科學家理解,恆星的引力和核子力無休止地互相抗衡,於是令恆星發光。要是沒有引力把氣體擠進恆星的深處去,核聚變就不能產生。在另一方面,要是沒有核聚變跟向內的引力抗衡,恆星就可能經歷一些奇異的變化。
科學家認為,像我們的太陽一般大小的恆星一旦耗盡氫和氦這兩種核燃料,就會給自己的引力壓縮,成為大小像地球一樣、溫度高的白矮星。白矮星的質量也許跟太陽相等,可是卻給擠在只得太陽體積的百萬分之一的空間之中。
請想想一般物質的結構是怎樣的:在構成物質的原子內,大部分是空間,而質量則差不多全都集中在細小的核心附近,核心四周圍著電子雲,電子雲所佔的空間比核心部分大得多。可是,在白矮星的內部,引力把電子雲擠在只有原來體積的一小部分的空間之中,使恆星體積變得只有行星一般大。像我們太陽般大小的恆星發展到這個地步時,引力和被擠在一起的電子所產生的排斥力就達到平衡,而恆星也就不再坍縮下去。
不過,恆星要是比太陽重,自身引力隨之而增,情形又會怎樣呢?恆星的質量若是太陽的1.4倍以上,由於自身引力更大,電子雲就會給壓縮至不再存在。於是,質子和電子合併成中子。引力要是不太強,中子的力會足以抵抗引力的壓力,恆星也就停止坍縮。這時候,恆星不再是只有行星般大小的白矮星,而是演化成體積像小行星一樣的中子星。據知,中子星是由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質所組成的。
那末,引力要是再進一步增加,又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科學家認為,恆星的質量要是有太陽三倍那麼大,引力就會強大到連中子也抵受不了。事實上,以物理學家所知,世上根本沒有任何物質能與這股強大的引力抗衡。因此,小行星般大小的中子星會無限地向核心坍縮,也不只是坍縮成更小的球體,而是坍縮成一點,稱為奇點,或某種尚未能以理論解釋得清楚的東西。到了這個地步,恆星看來消失了,在恆星原來所在之處殘留下來的就只有引力和黑洞。黑洞取代了恆星原來的位置,形成像團黑影般的引力場。黑洞是個極強的引力場,因此不管什麼東西,哪怕是光,也休想逃得出它的魔掌。
[第16頁的圖片]
天鵝座中的北美洲星雲(1)和網狀星雲(2)。天鵝座X-1(3)位於天鵝的頸項上
天鵝座
[鳴謝]
Tony and Daphne Hallas/Astro Photo
Tony and Daphne Hallas/Astro Photo
[第17頁的圖片]
理論上的天鵝座X-1
人們藉著探測黑洞對別的天體所產生的影響而找出黑洞的所在之處。本頁的插圖顯示黑洞正怎樣把恆星的氣體吸進洞裡去
畫家構想出來的黑洞(紅色方框)和放大影像(下圖)
[第14頁的圖片鳴謝]
Einstein: U.S. National Archives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