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8 9/8 6-8頁
  • 無望又無愛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無望又無愛
  • 警醒!1998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愛能救人一命?
  • 年輕人有時感到絕望
  • 自殺——年輕人的一大禍害
    警醒!1998年
  • 自殺風氣彌漫全球
    警醒!2001年
  • 為何有這麼多人自殺?
    警醒!1984年
  •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
    警醒!200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8年
《警》98 9/8 6-8頁

無望又無愛

加拿大一個17歲少女訴說她想自尋短見的原因。她舉出許多理由,包括:「我感到很寂寞,也為自己的前途發愁;在同工面前,我自慚形穢;核子戰爭;臭氧層遭受破壞;我樣子醜陋,出嫁無望,到頭來一輩子還是要孤孤獨獨的;我覺得人生沒有什麼值得留戀,這樣生存下去也沒意思;我死了,別人就可以放下包袱;誰也不能傷害我了。」

以上所提及的可能是年輕人自殺的部分原因嗎?在加拿大,「除了汽車事故以外,自殺是現代青年最普遍的死因」。——《環球郵報》。

南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里亞茲·哈桑教授,在一篇題名為「中斷生命:年輕人自殺趨勢」的論文裡指出:「問題涉及好幾個社會因素。青少年自殺的事例有增無減,看來跟以下的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年輕人的失業率高企;澳大利亞的家庭圈子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年輕人服用毒品、吸毒成癮;青少年暴行猖獗;精神疾患;『理論自由』和經驗自主權的差別日見明顯。」哈桑教授的論文進一步指出,多次調查所得的結果表明,青少年對前景很悲觀,「一想到未來,不管是自己的還是世界的,大部分年輕人就驚恐不安。他們預期核子戰爭會把地球摧毀,自然環境大受污染,環境素質急劇下降。他們也擔心,社會將變得非人性化,因為科技發展不受控制、失業率高企」。

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年齡從16歲到24歲的男女,也為了別的原因自殺:貧富懸殊、單親家庭不斷增加、越來越多家庭擁有槍械、幼年時曾遭受淫辱等。此外,一般年輕人「對未來都缺乏信心」。

《新聞週刊》報導,在美國,「槍械唾手可得,也許是[青少年自殺]的關鍵因素。研究人員把沒有精神障礙的年輕自殺者,跟沒有自殺的青少年比較過後,只找到一個差異點:家裡有一支裝了子彈的手槍。槍不會殺人的『高見』原來不過如此」。事實上,許許多多的家庭都有裝了子彈的手槍!

令人驚恐的事物、冷酷無情的社會,可以一下子就把感情脆弱的年輕人逼得要自殺。且以12歲到19歲的青少年為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暴力罪行,比發生在一般人身上的要多一倍。據《麥克林雜誌》報導,研究表明「年齡從14歲到24歲的年輕女子大有可能遭人強姦。侵犯婦女、殺害她們的,大多是口口聲聲說愛她們的人」。結果怎樣?以上種種因素,連同其他恐懼的因由,使「這些女子失去自信心,缺乏安全感」。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在接受訪問的強姦受害人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曾想過要自殺。

新西蘭的一篇報導透露年輕人自殺的另一個原因,說:「物質至上的風氣到處瀰漫,世人用財富、美貌、權勢作為衡量個人成就的標準。這種觀念使許多年輕人自覺一事無成,為社會所擯棄。」此外,《未來學家》也評論:「[年輕人]巴不得立刻得到滿足,他們樣樣都要,而且馬上就要。年輕人最喜歡看電視連續劇。他們設想自己就像電視劇的主角一樣:容貌俊美,衣著跟上潮流,不用辛勤工作也能夠名利雙收。」年輕男女滿懷不切實際的期望,由於期望無法實現,他們難免感到沮喪,有時還萌生自殺念頭。

愛能救人一命?

莎士比亞寫道:「愛宛如雨後陽光,令人心境舒暢。」聖經說:「愛是永不消退的。」(哥林多前書13:8)年輕人動不動就自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愛這種特質:他們渴望有人愛護關懷、有人跟他們傾談。《美國醫學協會醫學百科全書》聲稱:「有自殺傾向的男女通常感到孤寂難耐。有時,他們只需向一個既體諒又同情自己的人傾訴心聲,就足以使他們打消自殺的念頭。」

年輕人極其需要別人愛護,也嚮往有所歸屬。可是,在這個沒有愛心、鼓吹破壞的世界,年輕人根本沒有什麼地位可言。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他們的需要就一天比一天更難得到滿足。由於父母離異,家庭破裂了,年輕人於是覺得父母遺棄了他們。這也是青少年自殺的一個原因。父母嫌棄子女可通過不同方式表達出來。

請看看以下的事例。做父母的很少跟兒女在家共敘天倫。爸爸媽媽都出外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另一些父母卻耽於個人消遣,留下兒女在家沒人照管。從父母的所作所為,兒女可以看得出:爸爸媽媽嫌棄我。知名新聞記者兼研究員休·麥凱評論:「做父母的越來越自私自利。他們只顧自己,不想為兒女改變生活方式。……養育兒女已不合潮流了,這是令人不快卻又無可否認的事實。……謀生實在艱難,人人多少總有點自私。」

有些民族的男子認為,堂堂男子漢怎麼也不能呆在家裡照管孩子。新聞記者凱特·萊格說得不錯:「熱中公益服務的男子,一般認為做救生員或消防員,總比照顧孩子好。……他們情願做個默默無聞的英雄,跟外界力量搏鬥,也不肯留在家裡照管子女。」做父母的自當悉心照顧子女,這是責無旁貸的。父母玩忽職守,這就跟嫌棄子女沒有兩樣。結果,你的子女就可能變得自慚形穢,也不曉得怎樣處世為人。《教育文摘》評論:「由於自卑的緣故,年輕人不懂得怎樣替自己設想,也不知道怎樣作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年輕人有時感到絕望

研究人員認為,年輕人自殺,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生活了無指望。澳大利亞女作家蓋爾·梅森就青少年自殺這個問題發表評論:「一般認為,絕望比抑鬱更能使人萌生自殺念頭。絕望有時被界定為抑鬱的症狀。……常見的是,年輕人對自己的出路,尤其是經濟前景,一般感到灰心沮喪、毫無希望。其次,他們對世界局勢也感到悲觀無奈。」

公民領袖為人不老實,帶頭幹壞事,年輕人因此覺得沒有必要循規蹈矩。他們所抱的態度是:「為人誠實有什麼用?」關於年輕人識破偽善行為的本領,《哈潑斯》月刊說:「年輕人一眼就能看穿虛假行為,他們不善讀書,卻精於觀察。他們將要投入社會,所以對社會所發出的種種信號尤其敏感。」這些信號到底表明什麼?作家斯特凡妮·道里克評論:「教人怎樣立足生存的資訊,就像洪水般洶湧而來,這是前所未見的。比起以往,我們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都提高了。不過,絕望的神情卻隨處可見。」政治和宗教的領導階層也沒有什麼好榜樣可供年輕一代效學。道里克提出以下的相關問題:「我們怎能從沒有意思的苦難尋得意義、得到啟發,甚至恢復過來呢?既然自私、任性、貪婪的風氣到處瀰漫,我們又怎能培養愛心呢?」

你如果想知道問題的答案,請讀讀下篇文章,答案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

[第6頁的精選語句]

「一想到未來,不管是自己的還是世界的,大部分年輕人就驚恐不安」

[第7頁的精選語句]

「有時,他們只需向一個既體諒又同情自己的人傾訴心聲,就足以使他們打消自殺的念頭」

[第6頁的附欄]

以下跡象顯示年輕人可能有自殺傾向

• 睡不安穩、食慾不振

• 離群獨處、孤僻冷淡、易出事故

• 離家出走

• 裝扮大幅改變

• 濫用毒品兼嗜酒成癖,或其中一樣

• 狂躁不安、尋釁鬧事

• 提及死亡;寫下一些與自殺有關的條子;描繪暴力圖畫,尤其是一些有強烈自毀傾向的圖畫

• 內疚感

• 絕望、焦慮、抑鬱、不時失控地哭泣起來

• 把私人財物贈送給人

• 思想不集中

• 對玩樂失掉興趣

• 自我批判

• 亂搞男女關係

• 學業成績驟降、無故曠課

• 加入激進教派或成為幫派一員

• 抑鬱過後,情緒高漲

以上資料摘自《少年危機》(美國學校行政人員協會),以及菲利普·帕特羅斯和東妮婭·沙穆合著的《縱談兒童和青少年抑鬱自殺現象》

[第7頁的圖片]

親切的關懷、由衷的憐恤,能感動年輕人去愛惜生命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