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失調成因
「飲食失調不會無緣無故發生,這是一種病徵,一種信號,顯示某人的生活出了岔子。」——社會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內。
飲食失調不是新問題。1873年,神經性厭食症有了第一次正式診斷的記錄。據說,早在300年前,已經有人留意到病徵了。可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厭食症患者的數目似乎急劇增加。暴食症的情況也相似,人們知道有這種症狀已經幾百年了,但近幾十年來,暴食症已經發展至正如一本這方面的專著所說,「急劇增長」的地步。
飲食失調究竟因何而起呢?是遺傳,還是對崇尚纖瘦風氣的一種不尋常反應呢?對家庭環境有影響嗎?以上問題都不是能輕易解答的。正如社會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內說,解釋飲食失調「不像診斷麻疹或者水痘一類病那麼直接,後者醫生透徹知道病源所在、感染過程、病況會持續多久,還有最好用什麼療法」。
可是,研究員向我們指出導致飲食失調的若干因素。現在請考慮其中一些。
減肥成風
在富裕國家,時裝工業把一個一個極其纖瘦的模特兒陳列在年輕而又容易受人影響的觀眾面前,把女孩子只有瘦才算是美的觀念根植在她們腦子裡。這種扭曲的信息主宰著許多女性,推使她們追求既不健康又不切實際的體重。克里斯蒂娜·戴維斯說:「女性平均高1.65米,重66公斤。模特兒的平均體高是1.8米,體重是50公斤。百分之95的平常人不能達到模特兒的標準,永遠也不能。」
有些女性不理會以上的事實,仍然為求得著她們心目中的理想身材而走向極端。舉個例,1997年的一次調查訪問了3452個女子,其中有百分之24說她們如果能達到目標中的體重,她們寧願減壽三年。談到這群人數不少的少數派,研究報告這樣說:「只有瘦,生命才有意義。」由於百分之22的受訪者表示在她們年輕的時候,時裝雜誌的模特兒影響了她們對身材的看法,報告總結說:「媒體裡模特兒的形像對女性的自我觀感有極大的影響,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了。」
當然,最容易受媒體的虛假理想所害的,是那些一開始就不滿意自己身段的人。正如臨床社會工作者伊倫·菲什曼說:「癥結是自尊。」專家留意到,接受自己外表的人很少會有飲食方面的問題。
飲食與情緒
許多專家都說,飲食失常不單是食物的問題。社會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內說:「飲食失調是一面警告紅旗,要你留意生活中一些你視而不見,或者避而不談的處境。飲食失調是一種提示,表明也許你即使經歷壓力和挫敗,卻不總是將問題宣之於口。」
什麼樣的壓力和挫敗呢?有些問題可能來自家庭中的煩惱。例如,吉寧·羅思回想童年,食物——特別是糖果——就是「她在父母吵架時的擋箭牌」。她說:「當我察覺到爸爸媽媽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時候,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這就像電視轉台一般容易,我就從受父母擺布的感覺,轉移到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什麼都沒有,就只剩下我,還有嘴裡的甜蜜。」
有時候,飲食失常的根源比上述的更深。例如,《新少年身體手冊》指出:「研究顯示,在性方面曾受過創傷(性虐待或性騷擾)的人,也許不知不覺地為了保護自己而要令身體失去魅力,並且老是想著要吃東西,這樣她們才覺得有安全感。」當然,人不該遽下結論,認為飲食失調患者必然受到性騷擾。
飲食失調的種子可能會撒在表面上看來平靜的土壤上。其實最容易患上厭食症的人,也許是那些在生活環境中不能隨心所欲,或者不能隨意表達負面感覺的女孩。面對外界,她會妥協;但她的內心翻滾不定,自覺無力主宰自己的生活。她不敢公開反抗,於是便集中在生活中惟一能主宰的東西——身體。
但是,有一點必須指出,就是飲食失調不一定源自家庭不和或性方面的創傷。有些人飲食失調,純粹因為在家庭中體重是個大問題。也許父母一方超重或者經常節食,因而對食物的態度顯得過分小心,或甚至有恐懼的感覺。對其他患者來說,進入青春期這件事本身就是飲食失調的成因之一。到成年人階段必須經歷的身體改變使少女覺得自己胖,尤其是她比同輩早熟一點就更是這樣。如果她因為這樣的改變而感到害怕,也許會採用極端的方法來阻延發育的步調。
除了羅列出心理因素以外,有些研究員說,生理因素也可能牽涉在內。例如,他們指出暴食症的根源有可能跟患者大腦內的化學物質有關。他們聲稱,大腦負責掌管情緒和食慾的部分跟暴食症的形成有關,這也許能解釋抗抑鬱藥為什麼有時候能緩減暴食症的症狀。
在任何情況下,研究員都很難把導致厭食症或者暴食症的單一因素指出來。可是,對那些正飽受飲食失調困擾的人,我們可以怎樣施以援手呢?
[第7頁的圖片]
厭食症患者往往對自己的外表有一種扭曲的看法
[第8,9頁的圖片]
媒體宣傳瘦是美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