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命之光
19世紀末葉,一艘船有五週的時間一直在大西洋上顛簸航行。船上的乘客渴望早日看見陸地。後來水平線上出現一點星光。然而,它不是星,而是燈塔。事後一名乘客說:「我們一看見有光,就立即跪在地上,向上帝致謝。」燈塔的光引導他們安全地駛往目的地。然而,早期的航海旅程並不一定有個好結局。
1839年12月22日,北美洲新英格蘭海岸一帶天清氣朗、陽光普照。馬薩諸塞州的普拉姆島有一座燈塔,燈塔的看守員以為他和妻子可以乘著小艇,安全地離開該島,到外面購物去,然後在入夜前回來。可是,他們離去以後,一陣風突然刮起,暴風雨驟然而來。不用多久,天昏地暗,大雨傾盆而下,海面波濤洶湧。燈塔看守員連忙趕回島上去,但不管怎樣努力也回不到燈塔去。當晚燈塔漆黑一片。
近午夜時分,一艘稱為「波卡洪塔斯號」的船破浪前進,試圖駛進燈塔信號通常指向的河流和港口,卻勞而無功。後來船在沙洲上擱淺,龍骨給撞毀了,船隻沉沒,全船人員罹難。黎明前不久,「里士滿-帕克號」也向著同一個港口駛進,卻同樣出事。不過,這回只有一個人喪生,就是船長的妻子。
海事歷史上曾有不少海難,而信標或燈塔本可以防止這樣災難發生。《美國海事掌故》指出:「在以往,船隻在茫茫大海上航行還是平安無事的。不過,在船隻快將駛進港口時才出事。……船隻往往在旅程的最後一段——也就是逐漸駛近陸地的時候,反倒是最危險的。」
據燈塔史學家艾倫·史蒂文森指出,從1793年至1833年期間,在英國海岸發生的海難從平均每年的550宗增至800宗。因此,人們需要有更多照明程度較佳的燈塔。
在有些國家,包括英國和美國,聲名狼藉的「罵月狂魔」不時出沒,令航海旅程更為危險。「罵月狂魔」是一些流氓,他們故弄玄虛,產生一些亮光誘使船隻誤航,導致船隻擱淺,然後登船洗劫,不留活口。然而,假如明月當空,他們就無法得逞,「罵月狂魔」一名因此而來。後來,燈塔越建越多,燈塔的設備也不斷改良,這些強盜、殺人兇徒也就漸漸銷聲匿跡。
初起的信標
有關信標的記載最初見於《伊利亞特》裡。記載指出:「日落時分,一排信標燃起熊熊烈火。」《看守燈塔的人》一書寫道:「原始的信標不過是一堆燒著了的木柴罷了,初時被安放在石堆裡,後來則安放在大鐵籠裡。木柴往往任由燒盡,以致造成可悲的後果。」
到公元前300年左右,世上第一座真正的燈塔矗立在埃及亞歷山大城港口的法羅斯島上,它稱為法羅斯島燈塔。這座用磚和石建造的燈塔相當宏偉,高100至120米(相當於40層樓高),它是當日最高的燈塔。法羅斯島燈塔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它建成大約1600年後,也許在一場地震裡塌毀了。
羅馬人在黑海至大西洋間建成至少30座燈塔。後來羅馬帝國衰落,商業發展緩慢下來,燈塔也給荒廢,年久失修。燈塔的建造工程到了大約公元1100年才恢復過來。在這個新時代裡,熱那亞的蘭特爾納燈塔遠近馳名。1449年,這座燈塔的看守員是安東尼奧·科倫波,也就是探險家哥倫布的親戚。
1699年,亨利·溫斯坦利在英國普利茅斯港的渦石暗礁上,用木料建造了第一座海上燈塔。溫斯坦利對自己的成就十分自豪。一部題名為《夜間守衛者》的電視記錄片指出,溫斯坦利從燈塔釣魚的時候,曾說:「海啊,揚起波濤吧。儘管試驗我的傑作好了。」1703年,一天,海濤澎湃,結果把溫斯坦利和他的燈塔一併沖去。
為紀念美法兩國人民友誼而建的自由女神像高達92米,曾有一段時期,這個巨像也具有導航作用。曾有16年的時間,三名看守員輪流使巨像的火炬不斷發出光來。自由女神像的基座有一首十四行詩,寫著:「她手上的火炬光芒閃耀,歡迎各方友好前來」。
從用火轉用氙氣閃光管
燈塔裡用作照明的木柴,被炭、蠟燭——甚至大枝形燭台和油所取代。人們後來嘗試用反光鏡來把光線聚焦,可是,火所冒出的煙和煤煙卻把反光鏡熏黑了。1782年,瑞士科學家艾梅·阿爾甘發明了一種油燈,空氣從一條管狀燈心的中間上升,然後經玻璃燈罩排出。這樣,反光鏡就能夠保持清潔了。後來燈塔普遍使用拋物面的反光鏡(形狀好像車前燈)。素質優良的反光鏡能夠把燈的亮度加強350倍左右。
1815年,法國物理學家菲涅耳發明了一種用於燈塔方面效率最高的透鏡,從而在燈塔的發展方面邁進一大步。菲涅耳所發明的透鏡面世以前,阿爾甘燈——百多年來一直普遍為人使用——用於最好的反射鏡系統,亮度大約是2萬燭光a。然而,假如改用了菲涅耳透鏡系統,僅是一條燒著了的燈心,亮度就可以增強至8萬燭光了!這個亮度跟現代的車前燈差不多。到1901年,人們發明了增壓燃油器。過了不久,菲涅耳透鏡能夠把燈的亮度增至100萬燭光。大約在這段時期,人們開始使用乙炔(氣體),從而對燈塔科技和自動化產生深邃的影響,這主要是瑞典的達倫的研究所產生的成果。達倫由於發明自動太陽閥,因而獲得19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太陽閥靠陽光的作用,調節乙炔燈的開啟。到20年代,電燈廣泛為人使用,時至現今,電燈仍然是人們主要的照明工具。僅是250瓦特的電燈泡跟菲涅耳透鏡同用,燈的亮度甚至能夠增強至幾十萬燭光。現時世上亮度最高的燈塔位於法國,這座燈塔所發出的光芒高達5億燭光,把整個夜空照得通亮。
氙氣閃光管是近代的新發明。這種閃光管能夠在一百萬分之一秒內,發出耀目的光輝來。由於光波的脈動短而強,因此,即使周圍有其他燈光,這種閃光管也能發出清晰可辨的光芒來。
浮在水面的燈塔
某些地點不宜興建燈塔,因此,一些浮在水上的燈塔——亦即燈船,可以大派用場。燈船跟燈塔一樣歷史悠久。最早的燈船是羅馬的尤里烏斯·凱撒時期一艘戰艦。高高的船桅上有一個鐵火盆,裡面燒得通紅的炭把夜空照亮,餘燼落在下面負責划船的奴隸身上,他們汗流浹背、有鐵鍊鎖住。
1732年,屬於後期類型的第一艘燈船在倫敦泰晤士河河口正式運作。後來,燈船的數目不斷增加。曾有多年的時間,進出紐約港的船隻都依賴「安布羅斯號」燈船的指引。然而,近年燈船已被自動的燈浮標和近岸燈塔所取代,這些近岸燈塔都是用金屬造的,乍看起來好像近岸的油井。
惡劣天氣足以影響燈光
假如大霧迷蒙,或天下著滂沱大雨,即使最強力的燈也無法完全發揮效力。可是,這個時候卻尤其需要信標!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使用強而有規律的聲音。由於這緣故,不少燈塔都設有強力的音響裝置,例如電鈴、霧號和汽笛,曾有一段時期甚至使用大炮哩!事實上,有些燈塔直至70年代才停止使用大炮。
然而,聲波卻受到大氣變化所影響。海面上溫度或濕度的差異能夠干擾聲波,有時會使聲波向上彎或向下彎。此外,正如一塊小石子可以在池面彈跳而過,同樣地,聲波也可以跨過船隻,以致船上的人無法聽見!但無論如何,人在數公里的範圍內也能聽見聲波信號。
一個時代的結束
由於燈塔開始自動化,燈塔因而不需要有看守員了。現在,雷達、無線電、聲納和衛星甚至完全取代了燈塔,許多燈塔因而被關閉。然而,燈塔看來會繼續留在人們的腦海裡。在許多人看來,燈塔是黑暗世界裡的光和希望的象徵。攝影家、畫家和詩人也喜歡以燈塔作為他們的作品題材。世界各地有不少燈塔研究社紛紛成立,以期保存這些優雅、古老的建築物。
現在,有些燈塔設有別樹一幟的房間,讓遊客可以體驗一下燈塔看守員的生活,但設備、環境則舒適得多。有些遊客純粹希望享受一下獨處的樂趣,聽聽海鷗的孤鳴,還有拍岸的浪濤聲。在世上某些地區,燈塔是觀賞鯨魚、雀鳥和海豹的有利地點。昔日亞歷山大的燈塔看守員,還有哥倫布那在熱那亞的親戚,也許在空閒時候也是這樣消磨時間的。
[腳注]
a 現時改用坎德拉(又稱新燭光)。在以往,國際燭光以燭光作為計算單位,它所指的是亮光跟標準的燭光發光強度比較下,在某個特定方向的發光強度。
[第21頁的附欄]
兩個勇敢婦人
關於燈塔的故事,有些人曾表現不凡的英勇或可嘉的捨己精神來,其中有些是婦女。在英國東北岸的法恩群島有一座燈塔,格雷絲·達林(1815年-1842年)的父親是這座燈塔的看守員。格雷絲曾為了拯救燈塔附近一艘沉船的九名生還者而不惜冒生命危險。由於格雷絲堅持要拯救船上的人,她父親於是和她登上小舢板,冒著風浪駛向沉船,並且把生還者一一扶到舢板上,然後划回燈塔去。大難不死的人受到悉心的照料,直至救援人員抵達。後來人們為格雷絲立了一座紀念碑。
婭比蓋爾·伯吉斯只有17歲,她父親是北美緬因海岸以外馬蒂尼克斯島的燈塔看守員。在1857年1月某天,婭比蓋爾的父親因事離開燈塔,由於天氣惡劣,有四個星期的時間無法回來。婭比(婭比蓋爾的暱稱)於是照料燈塔的運作。與此同時,她不但要照顧患了病的母親,還要看管三個弟妹。她的弟妹年紀太小,無法協助有關燈塔的工作。婭比寫道:「雖然有時我感到精疲力竭(電力還沒有引進以前,要保持燈塔的燈不滅是要消耗不少體力的),可是,燈塔一直能夠正常運作。憑著上帝的幫助,我除了做妥自己分內的工作,還能夠盡力代父親把一切工作做好。」在接著的冬季,婭比再次要照料燈塔的運作。那時她一家每人每天只獲配給一隻蛋和一杯玉米粉。雖然這樣,婭比仍然盡力使燈塔正常運作。
[第23頁的附欄或圖片]
菲涅耳透鏡
菲涅耳透鏡其實是一種複合透鏡,或由多個同心圓環形透鏡和稜鏡組合而成。菲涅耳透鏡是可以在合適的玻璃塊上組合成圓盤型燈塔鏡,使光束完全聚集一起。燈塔鏡上的每組透鏡都把光線集中起來,形成水平方向的光束。透鏡組越多,光束也會越多,就像輪轂上的輻條一樣。當玻璃圓盤繞著光源旋轉時,所有光束也會朝著水平方向照射。不同的燈塔鏡有不同數量的光束,各組光束之間照射相隔的時間也不一樣。此外,每組光束的顏色也彼此不同,這一切和其他客觀因素使每座燈塔所發出的亮光都各有特色。船上的人要是帶備不同燈塔信號特色的有關資料,就能夠清楚識別沿途每座燈塔了。
[鳴謝]
South Street Seaport Museum
[第23頁的圖片]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佩吉灣
[第23頁的圖片]
紐約的自由女神像
[第23頁的圖片]
德國的威悉河
[第23頁的圖片]
美國華盛頓州
[第20頁的圖片鳴謝]
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Illustration/ J. G. H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