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聞點滴
虐待兒童蔚然成風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最近調查有關青春期男孩的健康問題,結果發現每8個高中男生中,就有超過1個曾遭受身體或性虐待。」調查指出:「男童遭身體虐待的事件,比受性虐待的多得多。這些男童有三分之二是遭家人身體虐待的。」聲稱曾遭人性虐待的兒童以亞裔美籍男童最多,有百分之9;西班牙裔男童就有百分之7,黑人和白人男童就有百分之3。這次問卷調查並沒有為虐待下任何定義,只是問問被訪者有沒有遭受過身體或性虐待罷了。
「最遠古的祖先」?
亞洲各國的天主教主教最近齊集在梵蒂岡,共同商討怎樣在亞洲國家傳播天主教信仰。斯里蘭卡一個教士,蒙席奧斯瓦爾·戈米斯說:「在大部分亞洲國家,人們都認為,基督教是憑殖民勢力崛起的西方宗教。」所以,正如美聯社指出,天主教面對棘手的問題是,「怎樣用亞洲人的慣用語言去宣講耶穌。主教們商議,要把羅馬教會跟亞洲人的習俗和語言相互結合起來」。其中一個例子是祖先崇拜。為了吸引恪守這種古代傳統的人歸信天主教,香港的蒙席湯漢提議,他們可以逐漸向人灌輸一套觀念,就是「基督教」的神其實就是人類「最遠古的祖先」。
機器人醫生
法國的《費加羅報》報導,巴黎醫院兩名外科醫生利用一個以電腦操縱的機器人成功地施行了首宗剖心手術。其實他們已經用這種方法替人施行過六宗手術,包括一宗冠狀動脈分流手術。方法就是,醫生先在病人身上開一個4厘米的切口,然後坐在離病人不遠的一個控制台前,用電視攝影機通過切口窺視病人體內的情況,再用兩根控制杆指揮機器人操作。借助電腦,醫生可以減少三至五倍的操作程序,手術更精確,對人體的侵害程度也較低。用這種方法施行手術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減少病人在康復期間的痛楚。
交通事故死亡數字上升
《弗利特維修與安全報告》指出,世界各國每年死於公路上車禍的人,數目達五十多萬,而這個數字在全球正不斷上升。其實,人遇上嚴重交通意外的機會率到底有多大?據報告指出:「在一些所謂『機動化』的國家裡,每年,在20個人當中就至少有1個在公路上因車禍重傷或喪生;而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在一生中至少一次因車禍受傷而要送院留醫。」
污垢黑點
你可能覺得無法想像,你家廁所內的馬桶座圈,原來比廚房內的砧板還要清潔。這就是亞利桑那大學多個研究員從研究所得的結論。他們花了30週的時間,在15個家庭裡查驗細菌的分布情況。研究員在每家的14個不同地方,包括水龍頭開關手柄、洗滌槽面、砧板、洗碟布和馬桶座圈等,撿走細菌樣本,結果發現什麼?《新科學家》雜誌指出:「研究員發現,從洗碟布擠出來的水所含的細菌,比馬桶座圈上的細菌還要多一百萬倍;甚至砧板上的細菌也比馬桶座圈上的細菌多兩倍。」該雜誌報導,這個研究的發言人帕特·拉西指出,從理論說來,「馬桶座圈由於十分乾爽,所以無法助長細菌滋生,因為細菌容易在潮濕的環境下生長」。拉西建議,要改善衛生,最好每星期洗濯洗碟布一次。她說:「你只須把一杯漂白水倒入洗滌槽的水中,然後把洗碟布放進去浸10分鐘,再把洗碟布擰乾就可以。」
減低結石病的風險
《科學通訊》季刊報導,1986-1994年間,研究員在美國調查過八萬多個護士的日常飲食習慣,結果發現有些飲料是有助預防患腎結石病的。他們研究過17種飲料,發現茶原來可以減低百分之8患結石病的風險,一般或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就可以減低約百分之9,適量的葡萄酒可以減低百分之20或以上。不過,研究指出:「令人有點奇怪的是,每天飲一杯8盎司的西柚汁,患結石病的機會卻增加百分之44。沒有其他飲料會做成這麼嚴重的後果。」報導引述了波士頓腎病學兼流行病學家加里·居漢的話說,「雖然改變飲用不同的飲料可以減低患結石病的可能性」,但這也不過是治療結石病的其中一種對策罷了。
復活節在澳大利亞人心中的意義
澳大利亞的《太陽先驅報》做了一次民意調查,抽樣訪問了不同的人,看看談到復活節的時候,他們究竟想到些什麼事。最後該報把調查結果依次刊登出來:巧克力復活蛋(百分之54)、長週末假期(百分之39)、莊嚴的復活節表演(百分之21)、宗教節日(百分之20)。聯合教會的教士達維·米利根指出,悉尼只有這麼少人把復活節視為宗教節日,他絕不感覺驚奇。他說:「教會勢力日漸衰微,……所有主流宗教正面臨教友大量流失的情況。」悉尼羅馬天主教大主教慨嘆說:「許多人都覺得,復活節根本就沒有宗教意義,它不過是另一個世俗節日罷了。」
為婦女而設的色情資訊
《紐約時報》報導:「婦女正逐漸跟男子看齊,對電腦網絡上露骨的性資訊趨之若鶩。」多個這一類專為婦女而設的網站都把「較隱晦的性圖像……跟購物指南」結合起來。一個標榜專為異性戀婦女而設的網站首次推出之後,《紐約時報》評論說:「這類露骨的性資訊在電腦網絡上簡直多的是,這個網站的內容其實不外如是,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
購物成癖
一份德國報章(Grafschafter Nachrichten)報導:「在德國,有越來越多人有瘋狂購物的癖好。」據商業心理學家艾爾弗雷德·格伯特指出,不停地想購物的人可以從購物獲得一種快感,不過在付鈔後,這種快感很快就消失了。格伯特指出,有這種癖好的人甚至會出現一些身體的脫癮症狀。「他們會顫抖、冒汗、胃痙攣等。」由此看來,入息高、信譽好的人,會比家境清貧的人更易患上這種症狀。導致人購物成癖的原因很多,包括「寂寞、缺乏自尊、緊張和在工作地方面對困難等」。要克服這種惡習,格伯特建議,人最好培養一些愛好,尤其重要的是,要擴大個人的社交圈子,他說:「要不是得到外來的幫助,人就可能要到債台高築、信用額用罄的時候,才曉得自己原來上了購物癮。」
監視孩子
在日本,有些父母開始雇用一些私家偵探去監視兒女的行蹤,希望藉此保護他們不致被校內的流氓所欺負。據《讀賣新聞》指出,大阪市立大學一位教授曾就六千多名學生作過調查,他說:「受欺凌的兒童一般都不願把真相告知家人,因為恐怕被指責為懦夫,無力反抗和制止受欺壓的行為。」有些父母因為懷疑自己的兒女受人欺負,於是把電子監聽器藏在孩子身上,藉此偷聽孩子跟別人的談話;另一些父母就雇用私家偵探,「在適當距離跟蹤孩子,把他們受欺負的證據記錄下來,在有需要的時候,就好像守護天使般出面替孩子解圍」。但該報指出,一些維護孩子權益的人卻「譴責父母跟蹤兒女其實是一種可怕的行為,兒女最需要的是信任父母,但父母這樣做,只會叫兒女跟他們更疏遠」。不過,有些父母卻辯稱,孩子一旦惹上麻煩,但又不願跟父母聯絡,上述的方法就可以保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