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觀點
不可把上帝的名字念出來嗎?
長久以來,猶太教主張由於上帝的名字耶和華a太神聖了,因此人不該把這個名字念出來。(詩篇83:18)不少神學家都認為,隨便念出榮耀創造主的名字不但對上帝缺乏尊重,而且也違反了十誡裡第三條誡命:「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出埃及記20:7)公元3世紀,《密西拿》指出,「人一看見上帝的名字時就讀出來」,那麼這人就「不能承受未來的世界」。——《公會篇》10:1。
在翻譯聖經方面,基督教國不少學者都採納這個跟猶太教傳統一致的原則。例如《新牛津注釋聖經》在序言指出:「採用任何專有名字去稱呼獨一的上帝,彷彿還有其他神而要把真神加以區別似的,這種做法不但在基督教時代以前的猶太教已經終止了,而且也不符合基督教會的普遍信仰。」因此,這部譯本以「主」一詞取代上帝的名字。
上帝的看法
然而,這些聖經譯者和神學家的觀點跟上帝的看法一致嗎?事實上,上帝並沒有刻意向人類隱瞞自己的名字,他其實很樂意把自己的名字向世人顯露 出來。在聖經的希伯來語部分(通稱《舊約》),上帝的名字耶和華出現了6800多次。聖經也透露,第一對人類亞當夏娃不但曉得上帝的名字,而且也時加運用。夏娃生了第一個兒子時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創世記4:1。
過了很久以後,上帝吩咐摩西把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地領出來,當時摩西問上帝說:「我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什麼呢?」摩西也許納罕上帝會否另外透露一個新的名字來。上帝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紀念,直到萬代。」(出埃及記3:13,15)由此可見,真神並沒有認為自己的名字神聖得不許人念出來。
事實上,在每個世代,上帝的忠僕既尊重上帝的名字,而又不避諱地使用這個名字。上帝的忠僕波阿斯常常這樣問候田間的工人:「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工人對於這樣的問候有沒有表示震驚呢?沒有。聖經報導:「他們回答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路得記2:4)他們不但沒有認為這樣的問候是對上帝不敬,反而藉此在日常事務上榮耀和尊崇他。與此一致的是,耶穌教導門徒這樣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親,願你的名字得以分別為聖。」——馬太福音6:9。
第三條誡命
那麼,十誡裡的第三條禁令是什麼意思呢?出埃及記20:7強烈聲明:「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妄稱」上帝名字的正確意思是什麼呢?《猶太出版物協會〈托拉〉評注》指出,上述翻做「妄稱」的希伯來詞含有「錯誤地」或「毫無目的、徒然」的意思。同一部評注也說:「[這個希伯來詞]意思籠統,因此這個詞的意思也包括禁止主犯在訴訟裡作偽證、發假誓、不必要地或輕率地運用上帝的名字。」
這部猶太教的評注正確地指出,「妄稱……上帝的名」意味著濫用這個名字。可是,人教導別人有關上帝的事或向天父禱告時念出上帝的名字,可說是「不必要」或「輕率」嗎?耶和華在詩篇91:14透露了自己的看法:「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
無關宏旨?
埃弗里特·福克斯所著的現代英語聖經譯本,題名為《摩西五經》,打破了傳統。這部譯本並不按照傳統採用「主」,而是採用「YHWH」(耶和華)去代表上帝的名字,「為要顯示希伯來語聖經的讀者所看見的原文」。福克斯強調:「讀者從這部譯本一眼就看出,聖經裡的上帝的私有名字是『YHWH』。」他承認,讀者看見上帝的名字在聖經裡出現也許會感到「不安」。福克斯沒有在譯文裡隱藏上帝的名字誠然可嘉,可是他後來說:「當誦讀經文的時候,我建議讀者最好還是沿用傳統的『主』。不過,有些人也許喜歡採納自己的習慣。」然而,運用上帝的名字與否,純粹牽涉到個人選擇、傳統或個人習慣嗎?
絕不然。聖經不但鼓勵人要適當地運用上帝的名字,甚至吩咐人要這樣做!在以賽亞書12:4的上部分,上帝的人民肯確地喊道:「當稱謝耶和華,求告他的名。」此外,論到遭受上帝不利判決的人,詩篇執筆者說:「願你將你的忿怒倒在那不認識你的外邦和那不求告你名 的國度。」——詩篇79:6;請也參看箴言18:10;西番雅書3:9。
因此,雖然有些人誤解了十誡裡的第三條誡命,以致避諱而不敢使用耶和華榮耀的聖名;可是,真正愛戴上帝的人卻努力求告他的名。不錯,他們把握每個適當的機會,「將他所行的傳揚在萬民中,提說他的名已被尊崇」!——以賽亞書12:4下。
[腳注]
a 在聖經的希伯來語部分(通稱《舊約》),上帝的名字由四個希伯來字母代表,音譯出來相當於英語字母YHWH。上帝名字的準確讀音已無從稽考,但漢語的常用譯法是「耶和華」。
[第26頁的圖片]
《死海書卷》裡詩篇的片斷。跟書卷其餘部分比較,詩篇裡上帝的名字耶和華(YHWH)以一個較古老的希伯來語形式出現
[鳴謝]
Courtesy of the Shrine of the Book, Israel Museum, Jerusa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