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的梵蒂崗」
在《失落的城市》一書中,連納.苛特兒(Leonard Cottrell)敘述到羅拔.柯德威(Robert Koldeway)所主持的德國東方學社(German Oriental Society)在巴比倫的廢墟所開始的發掘工程:「藉著這些德國人的堅毅和耐心,巴比倫主要的建築物都逐一出現了:寧瑪廟(Temple of Ninach),茵古—貝爾的壕牆(The Moat Wall of Imgur-Bel),伊田曼那其廟塔四周的聖地(Etemenanki),『天與地的基石』——巴比倫廟塔的本身。它包括一個極為龐大的長方形庭院,四周圍繞著一連串的樓房,有些可能是用來讓參拜神壇的朝聖者住宿的客房,其他的則是祭司們富麗堂皇的住所。正如柯德威先生所說,這便是『巴比倫的梵蒂岡,』也就是希律德特斯(Herodotus)描述為『宙斯—比勒斯(Zeus Belus)之聖所』的地方。
◆ 「在庭院的一端矗立著廟塔本身,共有八層,不過我們無法確定它原來的高度如何。尼布甲尼撒和他的父親尼保波拉沙(Nabopolassar)都曾留下碑文強調其高聳入雲的高度。尼保波拉沙說:『此時瑪督(Marduk)吩咐我……;巴比倫塔在我之前已年久失修而淪為廢墟,我要將其在地下世界的懷抱中打穩根基,它的頂端則升入雲霄。』而他的兒子也誇口說:『我曾著手建築伊田曼那其的高塔頂,使其與天共爭長短。』巴比倫本身經過短期的復興之後,不久再度傾頹為里芝(Rich)和雷雅(Layard)所曾目睹的一片廢墟,因為以土磚砌成的城牆在風吹雨打之下迅速地崩潰;而且自從德國人離去之後,建築喜拉(Hillah)的亞剌伯人幾乎將伊田曼那其廟塔的每一塊磚石都挖掘殆盡。如今它只存在於柯德威所寫的書頁裡。」
◆ 一位在不久之前曾往巴比倫廢墟遊覽的遊客彼得.便(Peter Bamm)在他所著的《基督教之早期遺址》(Early Sites of Christianity)一書中說:「發掘的地點是一片令人困惑而幾乎無法辨認的廢墟。……當人走入發掘的場地時,他首先會見到著名的以斯他門(Gate of Ishtar),以斯他乃是繁殖的女神。後來她和希臘的狄美特(Demeter)混合為一。以斯他門是一座深埋入泥土中的巨大建築物。我從兩道高達五十呎的磚牆間鍍過,在這些牆上我們仍可以模糊地看出每隔相當距離便有一些巨大的牛,龍和獅的形象。這些凸起的浮雕是以彩色絢爛的玻璃磚鑲嵌成的。所有這些輝煌的藝術品都在五十年前被運往柏林。以斯他門的一部份曾由尼布甲尼撒將其填滿以便建築一條較高的遊行大道。
◆ 「尼布甲尼撒的遊行大道是用巨大的石板鋪砌成的,如今大部份已顯露出來。它長達數英哩。它始於以斯他門而止於頂上建有瑪督(Marduk)廟的巨大廟塔。在這條大道上巴比倫的祭司們曾捧著各種神像以莊嚴的行列遊行。這條神聖的道路兩旁排列著一些宮殿,從今日發掘出來的宮殿牆基我們仍能想像到它昔日堂皇華麗的氣概。這條路在當日無疑好像現今在巴黎的盧浮宮和凱旋門之間的香澤麗榭大道(Champs Elysees)一般。」
◆ 將該廟塔區域稱為「巴比倫的梵蒂岡」的考古學家柯德威將他對該處的印象在《巴比倫之發掘》(The Excavations at Babylon)一書中發表說:「那些建築物雖已成為廢墟,但和這種明顯的證據比較起來,文字的資料還算得什麼呢?被舊約時代的猶太人視為人類妄自尊大的最高表現的龐大廟塔,四週圍著祭司們所居的華麗宮殿,廣闊的珍寶儲藏室,無數接待遠客的臥室——白牆,銅門,築有高聳的入口和1,000個堅塔的圍牆——這一切無疑表現一種令人驚嘆的雄偉,力量和財富;這些建築物在龐大的巴比倫帝國中其他地方亦極為少見。
◆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較真人還大而以純銀鑄成的巨大聖母全身像,上面堆滿了善男信女所奉獻的祭物,戒指,寶石,金,銀等,豎立在一張由四十個男子扛抬著的轎上,在舍律居(Sytacuse)圓頂寺的門廊出現,高舉在群眾的頭頂上。……這時我的腦海中不禁想像到巴比倫的一條悠長的遊行行列,扛抬著馬督的神像從艾斯基拉(Esagila)走出來,經過四圍的拱門而在巴比倫的大道上耀武揚威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