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71 3/15 163-166頁
  • 荷蘭教會與羅馬不和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荷蘭教會與羅馬不和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1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荷蘭教會的歷史
  • 衝突漸增
  • 正面衝突
  • 人民的反應
  • 那一樣更重要——你的教會抑或上帝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0年
  • 教皇的奔波——何以是必需的?
    警醒!1985年
  • 天主教會中出現戲劇化的新形勢
    警醒!1975
  • 教會會將教皇的主張付諸實行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0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1年
《守》71 3/15 163-166頁

荷蘭教會與羅馬不和

「我實在對你說,先生,二十五年來我每日與很多人接觸,我們都感覺被教會騙倒了。這一切改變奪去了我們的熱心。我們不但停止上教堂,並且也失去了我們的熱心。我們的兒女會採取下一個步驟。他們完全不去教堂。」

以上是荷蘭一個天主教小鎮的一位中年商人對一個周遊傳道員所說的話。但這只是一個絕無僅有的例子嗎?不,有無數其他的教士和普通信徒都與他有同感。

上教堂的人數銳減——1969年底比1966年少了420,000人——正好表明這點。打算作教士的人數目稀少也證明了這件事。整個荷蘭的天主教徒都懷有一種忐忑不安的感覺。這乃是由於他們的教會所發生的改變與及荷蘭教會與羅馬的關係惡化所致。

最近教士的獨身問題使荷蘭教會與羅馬的關係惡化至危險的地步。1970年一月四日至七日在荷蘭諾域克侯舉行的教士會議第五次聚會進行情形變成十分緊張。

有人建議准許已婚的教士任聖職。在這個會議舉行期間,主教並沒有參加投票。但是後來當梵蒂岡表示對荷蘭會議的聲明大感不悅時,荷蘭的主教亦宣稱他們贊成有已婚的教士——這與教皇保祿六世明確表示的主張大相逕庭。

《羅馬觀察報》在1970年一月三十日刊出的猛烈指責表明羅馬對這項宣稱十分不悅;該文說主教的行動構成了「一項反對教皇的策略。」巴黎的《世界報》說:「一個全國主教會議竟一致公開反對教皇的明確政策,這在天主教會歷史上是第一次。」荷蘭一份主要的天主教新聞報描述這種情形說:「荷蘭教會與羅馬發生正面衝突。」

但是荷蘭教會一向都與羅馬不和嗎?若不然,情形怎會弄至現在不可收拾的地步呢?簡略回顧一下羅馬天主教在荷蘭的歷史會有所幫助。

荷蘭教會的歷史

在第六至第八世紀,現在荷蘭境內的居民被勸誘成為羅馬天主教會的教友。在查理曼大帝統治期間,當局使用高壓手段迫使整個薩克遜族加入天主教會。歷史家說這種「基督教化」是以強硬手段推行的,有時洗禮甚至在死亡的威脅之下施行。

逐漸地所有人民都接受了「基督教」。但是這並沒有制止他們發生紛爭流血。在這些夙怨中,烏德勒支的主教時常帶領兵士在鄰近的地區行劫。在這方面他與當時俗世的統治者並無分別。

荷蘭教會在十六世紀經歷一場嚴重的危機。當時的宗教改革在這個國家獲得熱烈的響應。「改革家」頗為成功,因為他們促請人民增加對聖經的認識。整本聖經首次被譯成荷蘭文。但是天主教教士竭力壓制這項新運動,有許多聖經讀者均死於行刑柱上。雙方均極其殘忍之能事。結果宗教鬥爭演變成一場內戰。

到1648年在蒙斯特簽訂的和平條約結束了這場長期戰爭。這個條約承認北部為基督新教的領域,後來成為現代的荷蘭。居民大部份是天主教徒的南部則成為現代的比利時。

起初荷蘭的少數天主教徒必須在暗中保持其信仰。但是他們逐漸獲得較多的自由。在政府禁止天主教崇拜的期間,有一段很長時期天主教會並沒有以一個有自己的教廷組織的獨立教區存在,反之它直接受羅馬所管理。可了解地,荷蘭的教徒從羅馬受到特別強大的影響。

可能由於這緣故,荷蘭教會與羅馬的關係相當安定(除了1723年的烏德勒支分裂之外)。到十九世紀中葉,荷蘭憲法的一項修改使荷蘭的主教教階組織得以恢復過來。現在荷蘭的一千二百五十萬居民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羅馬天主教徒。

衝突漸增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荷蘭教會處於一種稱為『興旺的羅馬天主教徒生活』的情形中。它與羅馬有很密切的關係,並有很豐富的天主教社交生活。由荷蘭派出的海外傳教士數目很高。在宗教上說來情形十分安穩寧靜。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荷蘭教會沒有公開反對梵蒂岡與希特拉訂立協約。當時時機尚未成熟。

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後,情形便改變了。人民在納粹的壓迫之下痛苦呻吟。對於猶太人所受的壓迫的放逐,荷蘭主教懷有與羅馬教皇頗為不同的態度。若干年後,當魯多夫·鶴侯夫所寫的劇本「代理人」上演時,當年教皇的立場又再次引起許多討論。一位著名的天主教記者寫道,教皇在荷蘭主教大膽發言反對納粹逼害猶太人時噤口不言乃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可是,促成現在這種情形的主因乃是1962至1965年的第二次梵蒂岡會議。據教皇約望二十三世說,會議的目的是要『讓一絲新鮮空氣透進教會裡』。可是結果卻引起了一場猛烈的爭論風暴,使整個天主教會均有被吹垮之虞。

在1966年,荷蘭主教出版了一本新的教理問答。荷蘭教會與羅馬的關係遂迅速惡化。這本教理問答被梵蒂岡抨擊為教義不純正。它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後來有關方面對此作了一項廣泛的調查。最後一群主教提議荷蘭教會作若干必需的修訂而以附刊的形式發行。

正面衝突

正如一份報紙的標題所描述,當荷蘭主教決定「給教士一個結婚戒指」時,情形更惡化到頂點。這使荷蘭教會與羅馬發生正面衝突。主教贊成讓已婚的教士在教會裡任職。這直接違背了教皇的明確心願,因為他禁止人對獨身的規定作任何不利的評論。

我們不能說這只是一小群想結婚的反叛教士所為便將這件事撇開一旁。有些人試圖作這樣的解釋。可是事實表明大部分的教士和百分之七十的荷蘭天主教徒均贊成結婚的教士保持他們的原有職位。約有半數的天主教徒認為當地的主教應該有權取消教士保持獨身的義務。

但是教皇卻繼續拒絕讓教士結婚。他要荷蘭的主教在獨身問題上改變他們的立場。自從他作了這項宣佈以來,脫離教會的教士數目大為增加。在1970年一月,辭職教士的數目比以前各月超出一倍。

人民的反應

天主教人士對這件事的反應如何呢?當然,他們的意見紛紜。但是大致上說來,他們可以分為四群。一群人將這種情形視為革新教會的一項挑戰。他們認為這給教會機會作必須的改變。

第二群人包括那些正如他們所說,不滿「教會亂得一團糟」的人。所以他們背棄教會和失去對上帝的信心。我們發覺這群人包括許多年青人。他們不想和他們父母一樣受騙。但是人們的不忠實便證明上帝不存在嗎?使徒保羅說上帝是不可能說謊的。(希伯來書6:18)他的真理之道聖經像年青人和老年人打開一條新的前途。現在耶和華見證人正幫助許多荷蘭人了解聖經和上帝的旨意。他們使用《導致永生的真理》這本書幫助人及與別人研究聖經。有一個讀者將這本書的內容稱為「聖經知識的一個金礦。」

第三群人所包括的天主教徒認為雖然他們對目前的混亂情形感覺不滿,他們卻不願離開教會。可是他們當中有許多失去了熱心而成為被動的旁觀者。他們對教會革新的意見是:「讓他們提倡他們的主張好了。我也有我自己的主張。」但是如果教會毫無使人熱心之處,這豈不是向別處尋求的時候嗎?一位著名的荷蘭教士寫道,教會是天主的墳墓。但是教會雖是個墳墓,這並不意味到上帝在這墳墓裡,或人們應該留在那裡。上帝是活的,他保證「一個有義居在其中的新天新地」會來臨。(彼得後書3:13;提摩太前書3:15)這個使人深感欣慰的應許應該大受一切真心愛戴上帝的人所歡迎。

還有一群數目日增的天主教徒則對教會所發生的事另有不同的看法。他們看出衝突的雙方其實均沒有倚賴聖經。但是關於衝突的各點聖經卻清楚表明了正確的看法。為了這緣故,這些人轉向聖經而與耶和華見證人——他們向所有人提出六個月的聖經研究課程——研究聖經。

例如一個年青的天主教徒有一天為教區逐戶向人募捐。他在一個門口遇到一位見證人而被請入屋內。見證人說他是做傳道工作的,但不同的是他教人明白聖經,卻不像牧師一樣要收費。見證人向這青年提議每週用一小時免費與他研究聖經。

這個年青人和他的妻子接受了見證人的提議。他們在學習聖經真理方面有迅速的進步。他們現在感覺到逐戶工作的緊急,但不是逐戶向人募捐而是告訴人上帝對人類前途所作的奇妙應許。他們不再由於被他們的宗教領袖遺棄而感到迷失。反之他們恢復了對上帝和他的可靠的道的信心。他們看出毋須將教會現代化,反之正如他們說,「我們必須個別地改變自己以符合上帝的旨意。」

其他許多人都體會到這種需要。當他們直接或間接面對教會的衝突時,他們採取了正確的步驟去取悅上帝。他們並沒有表現反叛的精神,也沒有變成對上帝漠不關心。反之他們真正渴望與上帝和好及遵行他的旨意。

所以,雖然天主教教會日益紛亂,有許多人卻打開了他們的心眼。他們把握機會改善他們與上帝的關係而符合聖經的標準。他們很高興獲悉上帝的旨意是要終止世上所有的混亂及讓一切真心遵行他旨意的人在公義的情形之下享永生。——馬太福音7:21-23;詩篇37:10,11,29。

[第165頁的附欄]

荷蘭人說

「我們被教會騙了」

「教會裡亂得一團糟」

「給教會一隻結婚戒指吧」

「荷蘭教會與羅馬發生正面衝突」

「以個別而言,我們必須改變」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