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75 3/15 163-165頁
  • 聯合國多強的一股世界力量?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聯合國多強的一股世界力量?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衰落開始
  • 衰落的一個主要因素
  • 聯合國何去何從?
    警醒!1973
  • 聯合國有什麼前途?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5年
  • 對「和平世代」的希望何以大增
    警醒!1973
  • 和平與安全——來自什麼方面?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6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5年
《守》75 3/15 163-165頁

聯合國多強的一股世界力量?

聯合國這組織誕生於1945年,現在已將近二十九年了。作為一股世界力量,今日它的地位如何?經過多年顯然的衰落以後,現在它是否有復興之勢呢?

證據指向這方面。最近的發展顯示這個全球性的組織在將來的世界事務方面必然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聖經的預言亦指往同一的方向。

當聯合國由1945年的三藩市會議產生時,一般人均對之期望甚殷。紐約郵報在報導那次會議時聲稱:「這是自從最後的晚餐以來最重要的人類集會。」

那時世界剛度過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武裝浩劫,其尾聲隨著原子彈的爆炸而來臨。世界領袖們應許這新生的組織會使各國團結起來一同謀求國際和平與安全;在厭倦了戰爭的人類聽來這是個頗為悅耳的應許。聯合國使人憧憬一個進步和繁榮的新紀元,藉著一種前所未見的國際合作而實現。

聯合國在早期曾吸引世界的注視。以色列共和國的建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喀什米爾邊境的爭端,韓戰的爆發,蘇彝士運河的事件和類似的事端使聯合國成為世界各地報章的頭條新聞。它獲致若干成功——將若干具有爆炸性的情況「鎮壓下來。」在某些事例上充作帶來停火的工具,及在其他的勢力上使衝突得以及早解決。它那位於曼哈頓東河的宏偉總部成為一個遊客必到的觀光聖地。

衰落開始

後來在1960年代,聯合國開始陷入一段相當黯淡的時期而被大眾所遺忘。至1970年,有些人以諷刺的口吻將它稱為「東河的辯論社」,「宣傳的講壇」和「國際精神病者的病床」,各國都往那裡發出他們的怨言。它的會客室大多空置。印行的報告大為縮減。有一個時期,由於缺乏會員國的支持,聯合國甚至瀕於經濟破產的邊緣。

誠然,聯合國屬下的各機構,例如世界健康組織,世界銀行,農糧組織以及聯合國的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世界各處獲致令人矚目的進展。 可是聯合國本被設計成主要是個政治工具,而它的最大弱點顯然是在世界政治方面。

當然,這組織自始既已具有若干限制和弱點。正如1970年的《世界書本百科全書》說:「聯合國並不是一個世界政府。通常來說,它只能從事研究和提出推薦。」這對聯大會議來說尤為真確。 它是聯合國組織的主要團體,可以提出議案和通過決議——但組織的會員國卻沒有遵守決議的義務。

安全理事會的十五個會員具有較大的權利而且可以做出會員國有義務要遵守的決定。然而,每一個永久會員(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共)均持有否決權。

現在的聯合國祕書長華爾翰綜述這個難題說:

「你不能期望聯合國行出奇跡來。我們由獨立自主的國家所組成。我們只能成就一些我們的會員國容許我們去成就的事。」

團結一直是這個龐大組織採取任何決定性行動的主要因素。它成立尚不及一年,聯合國的團結已變成徒有其名而已。「冷戰」使共產國家與西方列強對抗。

我們需要記得,聯合國在1945年的組成分子和今日大為不同。原本的會員共有五十一個,其中有二十二個位於西半球(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大約有其他十二個來自西歐和英聯邦的國家。餘下來的只有少許共產國家和中立國家。

因此聯合國的大部分會員都是美國的盟邦,有許多年的時間大多數國家在投票方面均唯美國馬首是瞻。西方國家的這種優勢是共產陣營及其領袖蘇聯處於一個不利的地位。部分由於這緣故,在聯合國存在的最先二十年中,蘇聯運用權力否決安理會的議案超過一百次以上。至1960年代,情形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光明的希望已大為減弱而有油盡燈枯之勢。

衰落的一個主要因素

在這組織成立的最初五年中,只有九個新會員獲準加入,使會員的數目增至六十個。但至1960年聯合國已有99個會員,今日則有135個。絕大部分的新會員均來自亞洲和非洲(因當地的許多殖民地紛紛獨立,時常藉著聯合國之助而得遂其願)。這種在組成分子方面的轉變是使聯合國從世界顯赫的地位衰落的一個主要因素。為什麼呢?

在一方面來說,這種擴展使聯合國真正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組織。可是,同時西方的影響力亦不斷衰退。對這組織的熱心遂逐漸消沉了,尤以美國為然。

人們對聯合國感覺失望的一個主要原因牽涉到在會員大會裡的投票。在大會中現在為數甚多的小國,其中有些人口少過一百萬居民,其中任何一個都有相等於英國、巴西、美國和蘇聯這些大國的投票力量。超級大國因此遂時常受到挫折。

過去十年目擊亞非國家在聯合國中擢升到多數者的地位(在135個會員中超過70個)而佔優勢。這無疑是擁有約800,000,000龐大人口的共產中國經過二十年的爭論之後終於得以為會員的一個有利因素。它於1971年取得安理會的永久席位亦有助於使聯合國的面目發生巨大的改變。顯然,情形永不會回復這全球性組織初期的局面了。

聯合國會員數目大增,在一般世人看來並沒有任何顯著的徵象顯示聯合國正在復興。所謂的「第三世界」由較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所組成,建議能夠不顧「超級大國」的反對而在聯大會議中通過決議。可是「第三世界」的國家卻沒有力量使這些決議具有「實效。」受挫的情況仍繼續下去。這個龐大的組織痙攣,呻吟和呼喊,但一般來說它並不能發揮其力量採取決斷的行動。

因此,正如生活雜誌的社論在1970年指出:「國家的自利仍然是國際政治的普遍現象,真正的力量始終操在各大國的政府和軍人手中。」

那末,我們有理由相信聯合國的力量現正經歷一場復興嗎?這是由什麼因素促成的呢?這個世界性的組織會在全人類的前途方面擔任什麼角色呢?

[第16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地球有顏色的區域代表聯合國的會員或其託管地區。少數白色的區域則代表非會員國。

當聯合國擴增至135個會員國時,這使該組織真的遍及全球。這大大改變了聯合國,使它從一個主要由西方國家構成的組織轉變成一個由亞非國家佔大多數的組織。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